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中共中央、国务院: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并明确表示将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数据资产最前线”。

微信图片_20250225084839.png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并明确表示将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与内涵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指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产能力。它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改进,更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变革。具体来说,农业新质生产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智能化生产:利用物联网(IoT)、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精准农业管理。例如,智能灌溉系统可以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水量,减少水资源浪费;无人机可以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防治,提高作业效率。

智能传感器网络能够实时监控农田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并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种植方案,确保作物在最佳条件下生长。

数据驱动决策:数据分析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对历史数据和气象预报的分析,农民可以提前制定防灾减灾措施,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大数据平台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预测价格波动、优化种植结构,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低空经济的应用:低空飞行器如无人机、无人直升机等在农业中的应用日益普及。它们不仅可以用于农药喷洒、作物监测,还能进行物流配送,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的便捷性和效率。

低空飞行器还可以用于地形测绘、农田勘测等工作,为农业规划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生物技术创新:

基因编辑、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能够培育出更耐旱、抗病虫害的新品种,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的研发和应用,减少了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促进了绿色农业的发展。

产业链协同创新:

现代农业不仅仅局限于田间地头的生产环节,还包括从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通过互联网和电商平台,农产品可以直接从田间送到消费者手中,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流通效率。

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环节的技术升级,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二、一号文件释放的重要信号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这一政策导向背后蕴含着多方面的深远意义:

强化科技赋能:

文件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意味着未来将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例如,“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加快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这些成果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将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推动产业升级:

通过推广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进水肥一体化、老旧农机报废更新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同时,支持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深远海养殖,建设海上牧场等。

这些举措有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文件要求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民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机制,强化工程质量全流程监管。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加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南方酸化退化耕地治理。

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健全支持政策体系:

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降低产粮大县农业保险县级保费补贴承担比例,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

这些政策措施将有效保障农民利益,激发其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具体应用场景及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际应用效果,我们可以看看几个典型案例:

无人机助力精准农业:

在一些大型农场,无人机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治。它们可以通过高清摄像头拍摄田间图像,结合AI算法分析病虫害情况,并根据结果进行精确喷洒,既节省了农药用量,又提高了防治效果。

例如,在新疆的一些棉花种植基地,无人机已经成为了日常作业的一部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防治效果。

智慧灌溉系统:

许多地方已经开始采用基于传感器网络的智慧灌溉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以及气象信息,根据这些数据自动调整灌溉策略,确保每株作物都能获得适量水分,避免过度或不足灌溉导致的问题。

例如,在山东的一些蔬菜种植基地,智慧灌溉系统显著减少了水资源浪费,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

低空物流配送:

随着低空飞行器技术的发展,部分偏远地区的农产品运输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例如,在山区或者交通不便的地方,使用无人机进行快速配送,缩短了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距离,减少了损耗率。

例如,在云南的一些山区,无人机已经被用于茶叶、水果等特色农产品的快速配送,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农民。

四、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农业新质生产力带来了诸多机遇,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技术普及难度大:

对于许多小农户来说,掌握新技术的成本较高且存在一定的学习门槛。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服务,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智能化生产模式。

例如,各地可以组织培训班,邀请专家讲解最新的农业技术和操作方法,帮助农民尽快掌握相关技能。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随着大量农业生产数据的收集和使用,如何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农民隐私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数据管理和使用行为。

例如,出台专门的数据保护法规,明确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和责任归属,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资金投入压力:

智慧农业项目的前期投资较大,包括设备购置、系统搭建等方面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为此,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减轻企业和农户负担,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其中。

例如,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示范项目,鼓励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