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数据猿”,【作者】江南。
当下,数据要素正全面渗透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数据产业已然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2024年11月29日,国家数据局组织召开全国数据系统投资工作视频会,总结数据系统2024年投资工作,部署2025年投资重点任务。
2024年12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教育部、财政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里提出到2029年,数据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5%,数据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数据技术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数据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催生一批数智应用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据企业,数据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区域聚集和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多项政策与会议聚焦数据产业,为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新华社报道称,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0%。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探索布局,“东数西算”工程深入实施,内蒙古、河北、甘肃、宁夏等八大枢纽节点建设提速加力。
截至2024年3月底,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算力总规模超过146万标准机架,整体上架率为62.72%,较2022年提升4个百分点;东西部枢纽节点间网络时延已基本满足20毫秒(ms)要求。在算力方面,至2023年底,全国2200多个算力中心的算力规模同比增长约为30%。我国的海量数据优势正转化为国家竞争新优势。
继A股盘后,数据产业成为下一个万亿市场,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数据产业蕴藏巨大潜力
数据产业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更是推动各行业转型升级、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关键支撑,其产业背后的潜力更是无穷。
其一,近几年来我国数据产业呈井喷式发展,规模持续攀升。
2024年5月24日发布的《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3年)》显示,2023年全国数据生产总量达32.85Z字节,同比增长22.44%,累计数据存储总量1.73ZB,存储空间利用率达59%。大数据产业规模高达1.74万亿元,同比增长10.45%。
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是数据产业蓬勃的生命力。从日常生活的移动支付、在线购物,到工业生产的智能管控、精准运维,数据在各领域海量汇聚、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劲驱动力。
其二,产业链条日趋完善。
我国数据产业已构建起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涵盖数据采集、存储、计算、管理、应用等各个环节。
数据产业链条长,价值潜力大。数据产业链上游主要由服务器、光模块、人工智能软件所构成,有戴尔、中际旭创、阿里云、腾讯云等代表企业;产业链中游主要由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数据流通构成,有海康威视(图像)、海天瑞声、上海数据交易中心等代表企业;产业链下游由金融、政务、交通、医疗构成,有平安科技、蚂蚁金服、华为政务云、阿里健康等代表企业。
代表企业带动着产业上下游企业协同共进,推动着整个产业链高效运转,形成强大产业合力。
其三,企业类型丰富多元。
目前,我国数据产业企业数量为46.4万家,近三年的年均增速为29.2%。从区域分布来看,全国约2200家典型数据企业,其中北京649家、上海334家、广东302家,浙江191家、江苏157家。
从企业类型的角度看,应用企业534家、数据资源企业443家、数据服务企业438家、数据技术企业426家、基础设施企业201家、安全企业155家。
多元企业的类型也给企业极大的发展和选择空间,让他们得以在产业上大展身手。真正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协同发展格局。
如今,数据产业的发展潜力有目共睹,各大城市、行业都争先竞争这一行业的发展。
数据产业成为城市较量新赛道
数据产业开始进入黄金时期,发展潜力十足,让各个城市看到了发展产业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对于一个超大城市的数据产业发展深耕,不可避免,会有一番“大动作”。
今年,各大城市纷纷出招,誓要在数据产业领域取得显著成绩,并提出了各自的发展目标。
●从产业规模方面来看
上海提出,到2025年,数据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5%。
重庆提出,到2025年,重庆计划实现数字产业业务收入超过150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0%。
北京提出,到2030年,北京计划将数据要素市场规模扩大至2000亿元。
●从产业集群建设方面来看
纵观全国,中国已基本形成了四大数据要素产业聚集区,分别是京津冀聚集区、长三角聚集区、珠三角聚集区和川渝贵聚集区。整体而言,一线城市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展较快,引领着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重庆、杭州、成都、武汉等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新一线城市,在政府积极推动和企业创新实践下,也逐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格局。
城市之间发展产业信心满满,都想要在数据产业内夺得一席之地。数据产业体系逐步健全,产业发展区域正在走向均衡和统一,产业发展前景一片向好,产业发展涌动着旺盛的生命力。
多政联动推动产业利好
在这样得天独厚的各类条件下,政策更是推波助澜,为数据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2014年,大数据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开始,认识数据并重视数据价值成为这一阶段中央的重要着力点。
2015年8月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提出“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并对大数据整体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产业发展开始起步。
2020年5月18日,中央在《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提出进一步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这意味着,数据已经不仅是一种产业或应用,而已成为经济发展赖以依托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
回望近年来,政策的助力让数据产业得以快速发展。早在2020年,数据产业规模就已超过1万亿元。而近期,国家发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更是首次明确提出要“推动数据产业健康发展”。
这之后,3份关乎数据工作的政策文件相继印发,即《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关于促进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关于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更是产业发展规划指出了明晰的方向和目标。
这些政策的发布是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具体举措,同时也是推动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成为助力产业的政策‘组合拳’的重要方式。
数据产业应用炙手可热
有了国家的助力,更多城市、企业更是大刀阔斧地开始发展和应用产业成果,产业市场更是活力十足。
拿数商企业举例,这几年,数商尤为炙手可热。数商是以数据为生产经营关键要素的企业,将数据聚起来、动起来、用起来。2013年至2023年,我国数商已从约11万家增至逾百万家。
数商崛起,上海尤为突出。据市经信委统计,目前在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的数据产品已超过1700个,上海数据核心企业突破1200家,数据核心产业规模超过3800亿元。
自2021年数商概念由上海提出,不少传统数字化软硬件服务商成功转型数商,更有数商敲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
深耕金融资讯服务行业20余年的大智慧财汇出手了。旗下一款“财汇金融资讯”产品,可应用于银行投研业务,在上海数交所一经挂牌,即被上海银行相中。仅去年,大智慧财汇数据产品的场内成交额就达800万元。
此外,面向工业制造、现代农业、数字金融、智慧医疗、智慧交通、跨境物流、航运贸易、卫生健康、绿色低碳等重点行业领域,可以培育出一系列基于数据要素的新产品。例如,在工业制造领域,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在数字金融领域,可以运用数据风控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的安全性;在智慧医疗领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实现疾病的早期预警和精准治疗。
数据产业作为如今炙手可热的新赛道,风险与挑战是并存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势在必行;此外,数据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为产业注入新兴的血液
但发展永不停歇,未来数据产业将不断发展,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数据产业将不断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形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二是,数据产业也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合理通过引入智能算法和自动化技术实现数据处理、分析、挖掘等环节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大幅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应用价值。
期待在这个新兴产业赛道,有更多的产品和企业为经济带来更多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