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元力社”。
9月15日,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大会发布了《苏州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应用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行动方案》和唯一配套的《苏州市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制造业”的若干措施》。
《行动方案》由苏州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科技局、市工信局、苏州数据集团等部门,结合苏州市人工智能发展最新情况,共同研究编制。重点遴选了制造、金融、科研、低空经济、建筑、交通、医疗、教育、能源、文旅、消费、人力资源、农业、社会治理、政务服务15个重点行业,明确了开展“人工智能+”应用的重点方向。
到2027年实现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实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国家级备案数达50个,垂直领域大模型市级培育数达300个。
《若干措施》由苏州市工信局编制起草,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人工智能+制造业”应用为主攻方向,从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三个维度,立足突出优势领域、聚焦重点环节、打造工业垂类模型、培育典型应用场景等10个重点任务。
到2027年,智算算力规模超20000PFLOPS(FP16)、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统筹智算算力不少于5000PFLOPS(FP16)。培育深度赋能制造业场景应用的垂直领域工业模型100个以上,打造“人工智能+制造业”标杆场景项目100个以上,参与国家标准制定超过60项,推进“人工智能+制造业”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供给,重点技术产品在工业领域普及应用。
作为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被视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是全国各地竞相发力的新赛道。
在这一浪潮中,苏州凭借其独特的战略眼光和政策支持,不仅在全国人工智能版图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更在技术创新与应用实践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苏州不仅成功跻身全国前五强,成为唯一入选的地级市,而且以超过60%的优势人工智能企业比例,彰显了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深厚底蕴。同时,苏州在智能应用领域位列全国前三,成为应用创新的典范之城。
那么,苏州是如何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如此显著优势的呢?这主要得益于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前瞻性的政策措施。
自2021年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以来,苏州便以《苏州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为蓝图,辅以《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和《苏州市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等具体行动计划,为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政策红利的吸引下,苏州迅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人工智能企业的目光,众多企业纷纷落户于此,形成了规模庞大、链条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截至目前,苏州已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过20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78家,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大关。这些企业覆盖了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等各个环节,为苏州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人工智能生态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中,思必驰东风语言大模型、清睿智能Aryn GPT、同程旅行程心大模型、智慧芽芽仔大模型通过国家网信部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备案,备案数位居江苏省第一。
依托AI大模型,苏州重点加强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突破,千行百业加速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通过累计遴选78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并重点推进“AI+制造”等项目的实施,苏州在视觉检测、仓储物流、能源管控等制造业流程中深入融入了人工智能技术元素,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以亨通集团为例其“AI+过程质量”预测系统的成功应用不仅显著提高了光棒生产质量预测的准确性还大幅降低了报废损失率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苏州市长吴庆文表示,苏州将继续深化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致力于打造一座“百模千景万算”的“人工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