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慧水务传感器俱乐部的时美”,作者/时美。
水利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期间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实施方案》、《十四五智慧水利建设规划》,明确了2025年要建成七大江河数字孪生流域。
之前我们有聊过数字孪生模型的六个要素、以及与传统仿真模型之间的七大不同。
今天我们聊一聊数字孪生模型的六个核心能力。
1.物理流域的感知能力
数字孪生流域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传感器网络构建的虚拟流域,通过感知真实的物理流域、模拟流域的过程和行为,实现对物理流域的智能化感知、识别、管理和控制。
流域上通常会布设雨量、水位、流量、水质、泥沙、墒情、位移、形变、视频、位置等传感器,以及利用卫星、遥感等,形成空天地一体化的感知网络。
通过感知网络、数据的采集和集成、通信和共享、流域模型、运行态势诊断,对物理流域对象的实时连接和全息协同感知。
其中,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数据质量检查、缺失数据处理、数据平滑和滤波、数据校正和校准、数据压缩和降维、数据归一化和标准化、数据空间聚合等。
2.全要素的数字化表达能力
对物理流域的管控对象要进行数字化标识。
唯一标识:通常利用流域、区域、计算单元等编码相结合以及空间剖分和时间细分整合的方式,对物理流域对象进行唯一标识。
多维描述:通过数据采集设备,从粗到细、从宏观到微观、从地下道地上、从外部到内部进行多维度、多层级、多粒度的数字化语义化描述。
地理要素:对流域的地理要素进行数字化表达,包括地形、地貌、地表覆盖等。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和遥感数据,可以构建流域的地形模型,并对地理要素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
水文要素:对流域的水文要素进行数字化表达,包括降水、径流、蒸散发、地下水、河流等。通过水文模型和传感器数据,可以模拟流域的水文过程,并对水文要素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生态要素:对流域的生态要素进行数字化表达,包括生物多样性、植被分布、土壤质量等。通过生态模型和遥感数据,可以模拟和监测流域的生态系统变化和健康状况。
社会经济要素:对流域的社会经济要素进行数字化表达,包括人口分布、经济活动、土地利用等。通过社会经济模型和统计数据,可以模拟和分析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变化趋势。
水质要素:对流域的水质要素进行数字化表达,包括水质监测数据、污染源分布等。通过水质模型和传感器数据,可以模拟和评估流域的水质状况,并提供实时的水质监测和预警。
气候要素:对流域的气候要素进行数字化表达,包括气温、湿度、风速等。通过气候模型和气象数据,可以模拟和预测流域的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
3.实景可视动态呈现能力
以真实、直观的方式进行可视化呈现,并实现动态更新和交互。
数字孪生流域利用现代技术和工具,感知、汇聚、融合物理流域对象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获得流域地理地貌、土地利用、工程、降水、土壤水分及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全方面的时效信息,通过对物理流域对象进行多层次实时渲染及可视化呈现,支撑对空间分析、大数据分析、仿真过程的多终端一体化展示,
不仅能够真实展现流域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工程背景等各种场景,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运行机理复杂,结构复杂,且内部状态和过程不可见的流域系统变得透明,帮助决策者全面深入了解的物理流域对象的性能、运行状态及趋势、历史信息、运行环境和任务需求等
地理信息系统(GIS):利用GIS技术,将数字孪生流域模型中的地理要素数据以地图或三维模型的形式进行可视化呈现。通过地图操作和图层控制,用户可以实时查看和分析流域的地理信息。
三维可视化: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将数字孪生流域模型中的地形、水文、生态等要素以三维模型的形式呈现。用户可以通过旋转、缩放和导航等操作,观察流域的立体形态和特征,并进行空间分析和模拟。
动态模拟和模拟结果呈现:利用动态模拟技术,将数字孪生流域模型中的数据和模拟结果以动态、实时的方式进行呈现。用户可以观察和比较不同时刻的流域状态和变化趋势,以及模拟结果的演变过程。
可视分析和交互:数字孪生流域的实景可视动态呈现能力支持用户进行可视分析和交互操作。用户可以通过选择、查询、标注等方式,探索和分析流域的不同要素和属性。交互操作可以包括模型参数调整、方案比较、场景演示等,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和目标。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将数字孪生流域模型中的数据和模拟结果以沉浸式、交互式的方式进行呈现。用户可以通过头戴式显示设备或手机等终端,身临其境地体验流域的模拟和分析过程。
4.流域数据融合供给能力
数字孪生流域具备全面汇聚、关联集成流域多源、多类型、多形态的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数据的能力。
通过数据采集、集成和管理,数字孪生流域可以实现对流域各要素数据的全面获取和整合。
数字孪生流域能够在保证数据及时、全面、准确、完整的前提下,以实时数据流方式按需供给多维多尺度模型,
包括几何模型、机理模型、数据模型、知识模型、业务模型等。这些模型可以支持对流域结构、功能和行为的动态呈现和可视化表达。
通过数字孪生流域的数据融合能力和模型支持,可以实现流域的动态监测、态势诊断、趋势预判和虚实互动等核心功能。用户可以实时了解流域的状态、变化和趋势,进行流域管理和决策的精确分析和决策制定。
数字孪生流域的数据融合和模型支持能力有助于实现流域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提供更准确、全面的流域信息,促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
5.流域模拟仿真推演能力
数字孪生流域具备流域知识融合供给能力。
从多种文件格式进行导入、读取和存储,将其中的信息解析成流域的概念、实体、事件、关系等相关知识源。
(如Word、Excel、PPT、csv或JSON、XML、HTML等)
将导入的知识源进行处理和整合,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文本进行语义解析和实体识别,利用知识抽取技术从文本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以及利用知识融合和加工技术将不同来源的知识进行集成和表示。
集成表示学习、关系推理、属性推理、事件推理、路径计算、比较算法等模型能力。
这些模型能够对流域知识进行学习、推理和计算,提供对流域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安全运行等不同应用场景需求的支持。
知识谱图架构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需求,并提供高效的知识管理和查询功能,以支持流域的综合分析和决策。
6.流域模拟仿真推演能力
数字孪生流域模拟仿真能力的结果可以应用于多种防汛和治理决策的场景,包括防汛态势诊断和治理决策方案优化。
与物理流域相比,虚拟流域具有可重复性、可逆性,全景数据可采集、重建成本低、实验后果可控等特性。
防汛态势诊断:通过数字孪生流域的模拟仿真能力,可以对流域的水文过程进行模拟,预测降雨和洪水的分布、时空变化,以及河道水位、流量等防汛指标。这些模拟结果可以用于实时的防汛态势诊断,帮助防汛指挥部和相关部门及时了解流域的洪水情况,指导防汛措施的制定和调整。
治理决策方案优化:通过数字孪生流域的模拟仿真能力,可以评估不同治理决策方案对洪水的影响和效果。例如,对于河道疏浚、水库蓄水调度、泄洪口设置等方案,可以模拟不同方案下的洪水演进和水位变化,评估方案的减灾效果和经济效益,从而优化治理决策。
降雨径流模拟:数字孪生流域可以通过降雨径流模型模拟流域的降雨过程和径流产生过程,对不同降雨事件进行模拟。这有助于理解降雨对流域的影响,预测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径流量和洪水情况,为防汛措施的规划和应对提供依据。
水资源优化配置:通过数字孪生流域的模拟仿真能力,可以模拟流域的水资源供需状况,评估不同水资源调配方案的效果。例如,对于不同水库调度策略、水资源利用方案等,可以模拟不同方案下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益。
7.孪生自主学习优化能力
数字孪生具备自主学习和优化能力,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不断学习和优化模型,以适应流域的变化和优化需求。
数据驱动:
利用传感器数据、遥感数据、实测数据等多源数据,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对流域的关键要素进行学习和建模。
通过学习历史数据和模式,数字孪生可以发现和预测流域的规律和趋势,为决策提供可靠的预测和优化建议。
模型更新和优化
根据实时的数据和反馈,对模型进行更新和优化。通过不断学习和改进模型,数字孪生可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包括参数调整、结构优化、模型融合等方法,以提供更精确、可靠的模拟和预测结果。
反馈机制和自适应调整:
数字孪生可以通过与实际流域运行的比对,获取反馈信息,并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自适应调整。通过与实际观测数据的比对,数字孪生可以不断校正和优化模型,提高模型的逼真度和可信度。
决策支持和优化:
数字孪生利用自主学习和优化能力,可以提供决策支持和优化建议。通过模拟和优化,数字孪生可以评估不同决策方案的效果和风险,帮助决策者制定最佳的方案,实现流域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