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通信信息报”,作者/卢臻。
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2023年汽车行业运行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力争实现全年汽车销量270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90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0%。“双碳”背景下,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大幅增长,市场渗透率屡创新高,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多的趋势中也需看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新能源汽车赛道竞争激烈
打响“降价大战”
从市场规模来看,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销量连续8年稳居世界首位。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渗透率达到25.6%,提前完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设置的2025年的阶段性目标。
不得不说在政策和市场的刺激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越加迅猛,同时涌现了一批又一批“造车新势力”,如理想、蔚来等品牌的涌现让本就竞争激烈的汽车行业更加火爆。
今年8月以来,已经有多家车企宣布降价,除特斯拉、比亚迪外,蔚来、零跑等车企也纷纷进行降价促销。当前新能源汽车不仅在配置上“卷”起来了,同样也在价格赛场上进行“火拼”。另一方面来说,这样的价格优惠有助于良性竞争,更有利于将新能源汽车红利惠及到普通消费者。
政策鼓励
新能源汽车加快进度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各项关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转型升级,聚焦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和加快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引领新能源汽车往高端化、标准化发展,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早在2020年,财政部、工信部等部门就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将对燃料电池汽车的购置补贴政策,调整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支持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得来说,国内政策利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双碳”背景下,国内能源转型目标明确,并制定各领域的行业实施方案,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国家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配套政策措施力推新能源汽车。
行驶“无焦虑”
优化配套基础设施势在必行
充电基础设施是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促进我国交通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
然而,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上升,车桩比仍高达2.5∶1,远远未达到一车一桩的目标,而许多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持观望态度很大原因是来自于电车特有的“里程焦虑”。更深层次问题是,在这些充电桩中,公共充电桩仅为三分之一,慢充桩占比偏高,导致使用效率较低。
因此,我国不断推出政策来加强充电基础设施的布局。例如,今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到,新增公共充电桩(标准桩)与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标准车)比例力争达到1:1,试点期为2023年至2025年。
不难推测,随着充电桩等设施建设逐步增多,不仅有利于缓解消费者的“里程焦虑”,还能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