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院校 IPv6 应用生态建设的意义及痛点

当前,国内高校正掀起以下一代互联网IPv6规模部署为导向,大力建设教育新型基础设施的热潮,IPv6基础网络设施和应用系统升级改造方兴未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明阳产业技术研究院”,作者/MY。

当前,国内高校正掀起以下一代互联网IPv6规模部署为导向,大力建设教育新型基础设施的热潮,IPv6基础网络设施和应用系统升级改造方兴未艾。

我国高校IPv6规模部署工作虽已初现成效,但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IPv6应用生态建设层面。

与此同时,一些制约IPv6健康有序发展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1.png

建设IPv6应用生态的意义

国内高校是下一代互联网IPv6的先行者和实践者。

早在2011年,国内高校就依托科研、人才和创新力等优势,对下一代互联网IPv6展开了研究和部署。

迄今经过十余年的持续建设,当前国内多数高校IPv6基础路网铺设工作已圆满完成,实现了既定工作目标,即“通路”和“可用”,其中通路指建成IPv6网络高速公路,可用指校园网用户可以正常使用IPv6网络。

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下一步国内高校将精准、科学有序推进IPv6规模部署工作走向深入,其工作思路也将转变为“通车”“好用”“爱用”“全用”。

然而,只有切实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校园IPv6应用生态,“通车”的目标任务才有可能被真正实现。

IPv6应用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认识高度和实践深度不够

近年来,国内高校愈来愈意识到IPv6应用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从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技术力量等方面给予了较多支持,但从学校整体角度,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对IPv6应用生态建设的认识高度和实践深度不够,没有调动全校力量共同参与到IPv6应用生态建设中来,没有找到局部与全局,当前与未来的平衡点;

另一方面在IPv6应用生态建设中没有形成“一盘棋”的全局思维,在规划建设和后续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

校园网IPv6基础网络承载力还有待提高

国内多数高校IPv6基础路网铺设工作虽圆满完成,但校园IPv6基础网络承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待提高内容包括:

(1)与校园IPv4网络相比,校园IPv6网络在响应时间、平均丢包率、速率、域名系统解析时延、首页响应时延、延积、网络视频播放卡顿率及链路稳定性等性能指标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2)校园IPv6流量比例相比校园网用户数比例依旧偏低;

(3)数据中心、云端以及终端设备对IPv6支持度不高;

(4)相关支持IPv6的网络设备默认开启IPv6的比例不高;

(5)高校自建DNS服务器对IPv6域名的正向解析和反向解析能力还需提高。

校园网IPv6出口链路单一

当前国内多数高校IPv6网络出口链路单一,IPv6网络带宽瓶颈问题日益突出,无法满足“十四五”期间智慧校园建设的整体需求。

表现为:校园网IPv6用户访问非教育网IPv6资源时,存在互联网运营商间网络慢速互连的现象,由此造成网络延迟较大,用户用网体验欠佳。

同样,当校园外网IPv6用户访问校园IPv6资源时,也存在上述问题。

随着国内高校IPv6网络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各类应用系统和网络新媒体、以及智慧教室的普及必然会对校园网IPv6出口链路和带宽提出更高性能的要求。

网站和应用系统对IPv6支持度不高

与欧美发达国家高校相比,当前国内高校网站和应用系统的IPv6使用程度较低。

多数高校只实现了IPv6网络环境下网站或应用系统首页IPv6可达,而二级、三级或更深层次的页面链接IPv6依旧不高。

关键核心业务如流媒体视频、图片、动画等仍在使用IPv4协议建立网络连接。

IPv6安全风险防范能力不足

随着IPv6规模部署工作的深入推进,国内高校在应用系统安全防护领域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

虽然IPv6的安全性相比IPv4有了大幅提高,但仍存在可被攻击者利用的漏洞;

当前国内高校部署IPv6更多采用的是双栈技术,即校园网同时运行着IPv4与IPv6独立网络,此举无形增加了设备和应用系统在公网的暴露风险,其遭受黑客攻击的概率也大幅增加。

此外,国内高校多数网络安全设备虽支持IPv4/IPv6双栈,但在IPv6网络环境下安全防护能力偏弱,无法应对未来IPv6应用生态建设的需要。

IPv6专技人才短缺

国内高校IPv6应用生态建设能否走向深入,归根结底是人才问题,只有组建起并培养业务精湛的IPv6专技队伍,此项工作才能开拓创新、稳步向前推进。

然而当前国内高校IPv6专技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IPv6技术与应用创新最为突出的因素。

实施IPv6专技人才建设工程,建立健全专技人员IPv6培训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已刻不容缓。

结束语

由此看来,国内高校在IPv6应用生态建设的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面对IPv6的机遇与挑战,国内高校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目标不变、方向不变,集中精力促进下一代互联网IPv6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与自身战略发展相适应的应用生态环境。(部分资料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