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白犀牛通信”,作者/白犀牛。
2019年6月6日,中国发放5G牌照,5G正式商用,至今已满四年。
那5G算不算成功呢?
在建设侧肯定是成功的,截止4月底,我国5G基站已经达到273.3万,占全球60%,5G用户6.34亿户,占全球移动用户数估计超过80%,中国以超强的技术能力、标准能力、建设能力,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第一5G强国。
但在市场侧算不算成功呢?这一点是有争议的,争议点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5G在个人消费侧一直没有形成杀手级应用,这意味着5G找不到其独特的变现渠道,日前,邬贺铨院士就表示,2022年用户移动互联网月户均流量平均增长了18.1%,但ARPU值增速远远落后,其中中国电信增加了0.4%,中国移动也是0.4%,中国联通增加了0.91%。5G网络能力增强,但没有帮助运营商提升ARPU值。
第二,5G在行业应用侧提出的概念很多,但很多仍然停留在概念、实验室的层面,也有部分找到了落地场景,也仅仅是作为试验田,离真正大规模应用到千行百业的生产中,切实改进生产方式,客观来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我没有一手的数据来证明这一点,但你想想在当前的各种展会上,依然还是远程5G控制挖土机,依然是智慧交通沙盘,依然是5G救护车这些耳熟能详的应用场景,这就说明,这些场景离生产还是很远,如果已经规模落地了,你在展会上就不会看见它们。
我们都相信5G是有价值的,是能改变社会的,但迫切的事实是,留给5G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当前,随着5G基站数量增加和用户规模增长,按常理推算,5G应该已经进入投资回报期,毕竟再没有回报,第一批基站都快折旧完了就进入报废阶段了,但是,从当前的收入账面来看,5G的贡献仍然不是非常显著。如果这两年这个情况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恐怕将动摇业界对于5G的信心,而更可怕的是,再到后面,6G也快要来了。
因此,今明两年将是评估5G能否取得商业成功的关键之年,运营商必须把5G从试验田中规模移植到千行百业中,让5G真正发挥其作用。5G相关业界需要分两条腿走路:
一条腿:进一步推进5G技术的升级
5G当前在行业应用上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技术能力是密切相关的,比如,我们常说5G面向当前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存在能力过剩的问题,但事实上,在面向VR/AR、车联网、无源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业务场景,5G不是能力过剩,而是能力不足,比如,大上行带宽、确定性时延、高可靠与精定位等要求,此前5G是无法满足的。
当前,5G-A 3GPP首版本(R18)即将冻结,5G-A(5G-Advanced)是基于5G的演进和增强,是支撑互联网产业3D化、云化,万物互联智能化,通信感知一体化,智能制造柔性化等产业数字化升级的关键信息化技术。业界相关方应尽快推动5G-A标准的成熟以及后续的建设应用。
当然,不光是5G自身的演进升级,5G更多的应该考虑与其他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比如,5G与光通信、IPV6、卫星通信的融合,这将极大地拓展5G的应用场景。
另一条腿:加快推动5G在垂直行业上规模应用
除技术以外,5G与千行百业的融合还有两个阻力,一个是成本阻力,另一个是意识阻力。
成本阻力方面,很多中小企业对于5G的内生需求并不足,5G DICT项目建设成本较高,短时期内无法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导致5G应用落地推进阻力大.
意识阻力方面,中小型企业对新技术应用仍有顾虑,只有少部分企业在单点或局部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大规模开展5G网络、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相对较少。
运营商企业需要加大5G在垂直行业应用的推动力度,打造更多贴近现实的标杆案例,同时联合产业各方,加快5G高价值应用建设,力求5G在垂直行业尽快上规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