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高工机器人”,作者/Chann。
5月中旬,马斯克在特斯拉股东大会上展示了正在开发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的最新进展,并宣称未来人形机器人市场需求或将达百亿级,超过电动车。马斯克的这一发言,直接促使人形机器人“霸榜”科技行业话题榜。
再看向国内,4-5月,我国多地政府陆续印发人形机器人相关利好政策,指出要加快推动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以及落地应用。
深圳市
5月31日,深圳市印发《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通知指出,要聚焦通用大模型、智能算力芯片、智能传感器、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实施人工智能科技重大专项扶持计划,重点支持打造基于国内外芯片和算法的开源通用大模型;支持重点企业持续研发和迭代商用通用大模型;开展通用型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
实施核心技术攻关载体扶持计划,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5家以上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加快组建广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优势,开展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
北京市
4月20日,北京市印发《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通知指出,要发挥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优势,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整机。对标紧跟国际领先机器人产品,按工程化思路布局北京人形机器人整机及相关核心产品,组建北京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以人形机器人成功应用为目标,支持建设人形机器人智能底座、软硬件环境、核心部件等研制基础条件,集中突破人形机器人通用原型机、通用人工智能、通用场景迭代和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以人工智能为基本技术路线和核心基础设施,支持开展人形机器人大模型、开源控制系统、开源芯片、开源仿真软件等研制和应用,解决市场化机制难以满足的产业急需。
以3C电子、新能源汽车、安防应急等典型场景为牵引,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开展产品研制和产线建设攻关,对需求明确的任务实施“揭榜挂帅”,推动全产业链条国产化进程。支持核心技术迭代升级、产业链成本降低、典型场景优化推广,加快实现人形机器人规模化生产和应用。
通知指出,北京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采取“公司+联盟”模式,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北京及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到2025年,建成人形机器人通用行为控制大模型服务开发平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超算环境及软件生态,完成百台套级人形机器人原型机的小批量制造,整机产品在3-4个典型场景开展示范应用。
山东省
4月29日,山东省印发《山东省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通知指出,要加快布局未来产业。研究制定山东省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未来网络、碳基半导体、类脑计算、深海极地、基因技术、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领域,推进6G技术研发和应用。
强化产业基础技术攻关。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编制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加快突破工业母机、关键原材料、机器人、光电子、高端软件等核心领域,精准补齐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等“五基”短板。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山东省、北京市、深圳市接二连三地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利好政策。其中,北京市和深圳市均提到了要创建人形机器人相关创新中心,并开展相关的研发工作,推动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应用。
那么,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应用可能性究竟如何?
可能性微乎其微?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认为,中短期内,人形机器人在制造业几乎没有规模化应用的可能性,一方面制造业场景对人形机器人性能要求较高;另一方面,相比于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不管是效率上还是成本上都不具备应用优势。
从技术上来看,相较于常规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涉及学科广泛,技术更加复杂,对机械结构和执行器、控制系统、传感器、人工智能、人机交互、能源管理、机器视觉等核心技术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且目前尚存较多技术瓶颈。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图示
资料来源: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
进一步来看,在制造业应用上来看,人形机器人目前难以满足制造业对生产的稳定性、精准性等性能提出的近乎完美的要求。以锂电池产线为例,极限制造之下,锂电池生产容错率极低。尤其是在汽车应用中,一旦生产中出现微小的偏差,锂电池都极有可能成为一颗“定时炸弹”。
另一方面,无论是材料还是软硬件,生产一套人形机器人所需花费的金额都极高。资料显示,波士顿动力开发的人形机器人Atlas,包含研发费用在内的成本大约为100万美元。
GGII分析,相比之下,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对人形设计和AI需求更高的服务和特种领域率先商业化落地。预计2026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在服务机器人中的渗透率有望达到3.5%,市场规模超20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