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学习时报。
日前,中办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强调,“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座谈访谈、随机走访、问卷调查、专家调查、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调查研究,提高科学性和实效性”。在全党范围内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为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了坚实一步。
数字化手段为开展调查研究提供支持
数字技术提高调研科学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调查研究手段面临诸多挑战,需要依托算法、算力等精确性强、操作简便的数字化辅助决策工具用于调查研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数字化时代开展调查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在资料筛选、案例分析、工具使用和成果共享等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数字技术节约调研成本。《方案》提出“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明确了12个主要方面的调研内容,涉及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方面面工作。既有“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战略要求,也有“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长期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的微观事务。传统调研手段不能满足事物发展的新需求,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如远程会议、“云”参观、虚拟现实展示等方式,在节约资金和时间成本的同时,还能实时获取一手资料,极大地提高调查研究的时效性。
数字技术也是调查研究的内容之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既是调查研究的手段,也是调查研究的对象,《方案》除了把“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网络综合治理”这些与技术直接相关的内容作为调研内容外,还强调了“深化研究”与“解决问题”两个方法步骤。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社会治理和社会实践呈现新特点,比如基层治理就呈现出一种技术嵌入型治理的新样态等,必须深度挖掘技术与治理融合的新规律。研究探索多措并举、综合施策解决“数字化”问题的新方法,在具体实践中边使用、边研究,提升对数字技术规律的了解。
开展调查研究要找准数字技术的结合点
在调查研究中通过数字技术提高效率,切实发挥数字技术的实际功效,防止出现数字形式主义等现象。既要注重用数据说话,还要强调听真话、察实情,处理好传统方法与技术辅助方式的关系,以包容审慎的态度接受新事物,循序渐进使用新技术。
确定数字技术的适用范围,找准对象与对策的结合点。从以往调查研究的情况来看,要真正做到“掌握实情、把脉问诊”,仅靠座谈交流、问卷调查是不够的,应积极运用大数据监测、智能决策等新方法。调研之前要有详细的任务清单,区分调研内容并进行精准匹配,在调研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比如,在新一轮经济普查工作中,就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在线智能问答系统提前收集数据,后期用可信区块链等管理数据,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实现“问题导向”的任务精准匹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预先开发调研任务分配系统,或用大数据分析方法确定调研项目清单等,把调查研究计划做实做细。
解决数字技术的普及问题,找准安全与发展的结合点。通过降低数字技术本身的风险,去应对数字时代更加复杂的挑战,在熟知技术特性的前提下去了解数字时代的新变化,这是运用数字技术开展调查研究的初衷。为此,要把数字技术是什么、怎么用放在第一位,用群众语言讲好数字技术,注重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防止信息泄露,降低新技术用于调查研究的安全风险;同时抓好数字素养提升和数据相关标准建设,通过对个人数字素养和数字技术规范化要求,解决数字技术运用前端问题,尽快破除调查研究的技术壁垒与数字鸿沟;创新运用数字技术开展调研的方式方法,善于利用短视频、新媒体了解民情;鼓励用“网民”身份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了解情况,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真正把网络上的情况摸清,把数字化时代的问题找准,把精准透彻的对策提好。
确保调研结果的真实可信,找准人工与智能的结合点。调查研究不仅要开展调研、深化研究,要解决问题、督查回访,也要加强对调研课题完成情况、问题解决情况的督查督办和跟踪问效。以往对于基层经验和典型案例的现场调研,大多采取手工填写、逐级上报等线性方式收集结果,时效性、便利性和传播性略显不足,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便可远程操作、全程管理。比如,知识图谱就可以自动绘出不同区域或不同领域基层经验的动态情况,实时提供案例分布、热度响应等横向纵向的比对信息。由于调查研究不只是对典型案例的解剖式调研,还包括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调研、破解复杂难题的对策性调研等重大问题,调研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度尤为重要。为此,要建立“人工+智能”的人机协同机制,增加专家审核与第三方评估的核验环节;根据数据流转路径构建全过程监管体系,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调研结果,实现“让事实说话”与“用数据说话”双轮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