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数字经济杂志”,作者/陈耿宣、张捷。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实体经济带来创新性的变革,通过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要素价值化等路径构建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前我国的数实融合面临着如下困境:数字鸿沟、实体经济本身发展状况的制约、数据安全风险等,亟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弥合数字鸿沟,增强产业能力,提升数字治理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动数实融合,助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的重要任务,是实现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的创新点和增长点。
一、数实融合助力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发展背景
(一)数字经济是新时期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数字经济是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数字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态不断焕发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位居世界第二。根据测算,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提升至50万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0%左右。在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到,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数字经济成为新时期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数实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数字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而数实融合、以数强实,将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将数字经济中的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中的行业专业知识相结合,优化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流程,提高实体经济的要素配置效率,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带来创新性的发展。
(三)数实融合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必要路径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随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数字经济覆盖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创新性的变革,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重要引擎。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体系的技术竞争力、加强产业安全体系的建设,是促进数实融合,进而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重要思路。
二、数实融合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数字鸿沟
在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以提升竞争力的浪潮之下,由于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使得一些企业难以跨越“数字鸿沟”,在数字经济时代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首先,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存在数字鸿沟。我国零售、金融等接近消费端的企业数字化程度较高,而制造业等依靠资源、人力等优势的行业的数字化程度尚有很大提升空间。其次,同一个行业内的企业数字化程度也存在差异。行业内的头部企业相较于中小企业,有更丰厚的资金、更标准化的流程管理,更高的抗风险能力,更容易进行数字化转型。数字鸿沟使企业间竞争的不平等加剧,弥合数字鸿沟,是实体经济企业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收益,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痛点所在。
(二)实体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
数实融合的重要方面是将实体经济行业中的专业知识编码化,只有将实体经济企业本身的生产制造能力提高,数实融合才能达到“1+1>2”的效果。制造业作为我国实体经济的主体,在制造工艺、产品性能、技术创新等方面与世界领先水平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数字技术与行业技术水平的齐头并进。数字技术是助力,数实融合的巨大能量需要实体经济先进的生产能力来激发。
(三)数据安全风险
数实融合过程中的数据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数据安全涉及国家安全到企业和个人的信息安全。在产业发展中,数据中包含着企业生产、销售、客户信息等商业机密及核心技术,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一旦数据泄露,行业内的竞争对手掌握了该企业的商业机密,在商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就会为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隐私泄露、数据泄密的危害是致命的,数字安全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需要增强数据安全保障能力,为数字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三、数字经济产业发展
(一)数字产业化
数字产业化是数字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的过程,以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电子商务是数字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目前我国数字产业化水平位于世界前列,我国的腾讯、阿里巴巴市值位列全球前十。2021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为8.35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占数字经济比重为18.3%,占GDP比重为7.3%。数字产业化打造了坚实的基础,为产业数字化提供了数字技术、数据要素、解决方案等支持。
(二)产业数字化
如果说数字产业化打造了坚实的基础,那么产业数字化则是当前阶段数实融合发展的重点,是构筑稳增长的关键引擎。2021年,我国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37.18万亿元,同比增长17.2%,占数字经济比重为81.7%,占GDP比重为32.5%。产业数字化强调利用数字技术来进行实体经济企业的经营管理等活动,为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为企业带来数字化转型和创新性发展,表现出整合多维数据、优化流程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激发产品创新、转型商业模式等多种功能。
当前,各个产业都在着力数字化转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立多层次的工业互联网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路径。产业围绕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典型模式,实现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的不断拓展和加深。我国服务业的数字化水平已处于领先地位,数字技术赋能传统的服务市场,实现服务线上线下融合,拓宽了业务场景。我国数字服务的用户规模巨大,截至2021年年底,外卖用户约5.4亿,在线办公用户约4.7亿,网络视频用户约9.8亿,数字服务蓬勃发展。在农业方面,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不断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利用电子商务助力乡村振兴,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三)数据要素价值化
随着数据要素价值化不断加速发展,推动了技术、资本、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发生深刻变革与优化重组,也驱动着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数实融合不可忽略的部分,不断深化了数字经济的发展。目前,基于数据采集、标注、分析、存储等全生命周期的价值管理体系建立不断完善。数据资产化的难点得到进一步突破,通过数据定价算法,解决了数据要素流通交易过程中的收益分配问题。数据资产作为企业经营状况的有效证明,助力中小微企业信贷融资。数据价值化朝着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方向不断推进。
四、数实融合助力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建议
(一)弥合数字鸿沟
一是政府搭建专业服务平台,加强部门协作,增强资源利用效率,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协助企业进行资金、人才、数据等要素的配置优化,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二是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有利于数据要素流通的市场规则,为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提升弱势区域、人群数字经济基础,通过教育培训提高数字素养和技能,补齐数字技能和人力资本短板。
(二)增强产业能力
一是提升实体经济产业基础能力,摆脱在关键零件、关键技术、关键流程被发达国家“卡脖子”的状况。稳定制造业比重,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夯实实体经济;二是加快推动实体经济自身的创新性发展。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为抓手,推动制造服务化和服务产品化,构建产业发展新业态,为实体经济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新的动能;三是“数实融合”中拓展实体经济。利用数字经济的渗透性,催生农业、工业、服务业等行业间的融合互促,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孕育新内容、新模式、新业态。推广“数智化、柔性化、绿色化”等新型制造,以数据流促进产供销协同联动。
(三)提升数字治理水平
一是不断完善数据治理体系,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平台、算法、数据等的管理。明晰数字经济产权,保护数字经济活动中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为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和推广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加强对平台企业垄断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平台企业权力滥用的行为,如:大数据杀熟、逼迫平台使用者“只选一个”、窃取信息等,推动行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三是加强数字治理体系的数字化建设,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监管,有效利用工信大数据平台,提高数字治理的全面性、准确性、针对性。
(文︱陈耿宣 张捷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