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月付下线,互联网金融站在十字路口上

数据观综合
数据观综合
几年前,互联网大厂发展如日中天,在其最风光的时候,都纷纷入局金融信贷行业。不过在金融行业的持续严格监管下,“有流量,做金融”不再是一门好生意。

本文来自数据观(www.cbdio.com),文章由数据观整理综合。

几年前,互联网大厂发展如日中天,在其最风光的时候,都纷纷入局金融信贷行业。不过在金融行业的持续严格监管下,“有流量,做金融”不再是一门好生意。

出行平台滴滴旗下滴滴月付日前发布公告,为了优化服务质量,月付功能在2022年3月31日24点下线,4月8日将是最后一个双方约定的还款日。这一基于滴滴打车业务而生的信用付产品,上线不足两年便匆忙退场。

11.jpg

针对此次下线究竟是服务升级还是永久下架的问题,目前滴滴方面暂无回复。

公开资料显示,滴滴月付是滴滴金融于2020年底推出的一款“先享后付”的信用支付产品,其产品逻辑与支付宝花呗、京东白条相似,服务各类出行场景。彼时,在滴滴已经推出滴滴支付、滴水贷的前提下,月付被视作打通滴滴金融业务闭环场景,培养用户使用自己付费渠道的重要步伐。

此前,受赴美上市影响,滴滴曾在去年7月遭受监管层的重量级出手。

一方面是流量阀门被关紧,另一方面则是互联网金融监管进一步收紧。即使手握8张金融牌照,曾提供包括支付、互助、汽车分期、车险、贷款、理财等八项金融服务的频道如今也进一步缩减为五大块。滴滴金融板块中,除滴水贷与滴滴支付为自营业务以外,其余在营的金融业务均已退至导流层面。

今年2月,更有媒体报道称,滴滴几乎全线业务都开始裁员,总体裁员比例约为20%,更显露出滴滴已经顾不上尚未带来充沛正向现金流的金融板块。

不过,滴滴月付在此时下线,也有业内人士提出了对于信用类支付产品未来境遇的担忧。

曾几何时,信用支付产品一度成为头部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标配”。彼时该产品是旨在巩固自身的消费金融业务,并通过支付形式进一步强化自身用户粘性。

蚂蚁花呗

“蚂蚁花呗”于2015年4月23日正式上线,作为一款消费信贷产品,“蚂蚁花呗”成立初期主要是与“天猫”和“淘宝”合作来用于网上购物。

2016年5月19日,蚂蚁花呗宣布,联手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支付宝推出针对个人消费者的医疗分期付费,最高可获得的额度为5万元,用户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进行分期付费。

22.jpg

2016年8月4日,“蚂蚁花呗”在上交所挂牌消费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项目,这是上交所首单互联网消费金融ABS。

“蚂蚁花呗”目前包含“花呗分期”和“花呗消费贷款”两大类服务,两类服务分别由商融(上海)商业保理有限公司和重庆市阿里小微小贷有限公司负责蚂蚁花呗采用与线下信用卡相似的消费模式,消费者开通蚂蚁花呗不需要提交任何资料或申请,但是使用“蚂蚁花呗”产品必须先开通芝麻信用分。

“花呗分期”是用户在用额度购买商品后申请分期付款,目前用户可根据自身情况将贷款分为3期、6期、9期、12期还款,“花呗消费贷款”是用户在互联网平台上购物而使用的一种无抵押的信用贷款,并不像在银行办理的信用卡需要工作证明或者单位开的收据等等,所以其申请的门槛比较低,受到了广大白领和学生的喜爱。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蚂蚁花呗”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阿里系电商平台,一些大型的互联网购物平台和生活服务类网站,如:苏宁、亚马逊、大众点评、糯米网、美团网,都与“蚂蚁花呗”进行合作。

京东白条

33.jpg

2014年2月,白条在京东商城上线,为用户在购物时提供“先消费,后付款”、“30天免息,随心分期”服务,成为行业创新典范。

2015年,白条开始走出京东,以开放合作的姿态融入更多场景,为用户提供信用消费贷款。包括与银行携手打造的白条联名信用卡;与第三方商户合作提供打“白条”分期旅游、租房、装修、购车、教育等服务,并设有专门为校园和乡村人群提供的消费金融支持。

2016年3月,京东金融发布了消费金融品牌战略,升级品牌并独立域名。宣布其消费金融业务将围绕着“白条”品牌进一步走出京东,向更广阔的消费场景拓展;同时,向全行业输出白条核心能力,包括风控能力、系统性产品能力、品牌服务能力,从而进一步降低行业成本,提升全行业服务效率。

2019年6月18日,京东金融以全民免单、免息立减和保险保障为618提供金融保障服务;当日第一个小时,白条交易额24秒破亿;京东白条整个618为剁手党提供优惠达5亿元,其中,本金累计节省2亿元,息费优惠超3亿元。

2019年11月11日,京东白条业绩发布,当日00:00-1:00,白条交易额10秒破亿;交易额同比(增长)至320%;京东支付峰值同比(增长)至327%;京东金融APP狂撒10亿京贴,超2.1亿用户受惠。

从发展时间上来看,京东白条的上线时间早于蚂蚁花呗,借助其自身庞大的流量池,一跃成为继花呗之后的第二大金融信贷平台。

互联网金融何去何从

除了上述所说的蚂蚁花呗和京东白条外,还有百度旗下的度小满、小米旗下的随星借、腾讯旗下的微粒贷、分期乐APP、360借条等等。

然而,互联网公司纷纷涌入金融领域,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过度竞争。早在网贷爆发之时,P2P网贷、互联网信贷的过度竞争就引发了许多行业乱象。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7年,P2P网贷行业屡屡出现营销大战,平台获客成本从约200元/人上升到了1000元/人左右,出现资产荒的P2P平台也进一步挖掘高风险、伪需求资产,风险进一步扩张。

互联网公司之间的“金融战”也上演了相似的一幕,大规模的广告投放到长、短视频及社交平台上,率先掀起了互联网金融的流量之争。

以抖音为例,早在2019年界面就曾报道过,当时抖音平台上已经出现了约50家左右的贷款产品,而且基本上市面上叫得上名字的贷款平台,都能在抖音广告上看到。据互联网金融平台相关人士表示,他们曾一天砸下三百万的信息流硬广,整年花在抖音上的广告费用有好几个亿。

不过随着互联网金融借贷相关规定的出台,自2020年以后,金融借贷平台也迎来了相应的整改。有相关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滴滴下线月付功能可能更多出于自身业务规划考虑,但这一情况背后也反映出,过往被认定为“现金奶牛”的金融业务,除了要持牌经营外,在严监管下面临更多考验,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1年4月,14家涉及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平台企业迎来了大改,其中包括蚂蚁花呗、京东金融、小米随星借等平台。在这14家互联网平台的整改中,金融管理部门先后提出上千个问题,大部分已得到积极响应,一半左右已经落地。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建立在科技的研发和运用之上,其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实质上是背后所依靠的平台之间的竞争,平台决定了互联网金融竞争的广度和深度。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具有庞大的数据优势,在以需求为导向的背景下,能高度集中社会资源,如利用通信、购物、音乐等领域的市场支配地位,收集用户的数据,在此基础上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便可能出现赢者通吃、一家独大的现象。

因此,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给法治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近些年,互联网金融领域频频爆出“二选一”现象、违规发放高利贷、上架不合规理财产品等诸多问题。对于这些乱象,平台强监管信号密集释放。近期,对平台反垄断执法案件明显增多,相关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出台相关配套文件并多次提出强化反垄断法的规制。

44.jpg

由于互联网金融比实体金融的覆盖面更广,导致互联网金融公司之间相互屏蔽、进行恶性竞争的行为也将带来更恶劣的负面效应。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核心,维护行业竞争秩序才能有效配置资源,而垄断阻碍公平竞争、扭曲资源配置、扼杀技术进步。为了减少交易成本,需要构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维护竞争是反垄断法的初衷,适用反垄断法规制互联网金融行业,使其回归正常的竞争秩序。

互联网企业在金融领域的无限制扩张,最终影响的是金融消费者的利益。有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打着普惠金融的幌子,行侵犯消费者权益之实。互联网金融存在网络借贷利息过高、非法讨债等问题,涉及消费者的隐私权保护、消费者的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诸多权利。

通过规范互联网金融企业,明确其应对消费者承担何种义务,特别着重规范与消费者的交易行为,秉承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使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理念。

尽管在政策收紧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正在为他们的过度营销买单,可是围绕下沉市场的用户争夺战不会结束。各种借贷广告仍在借助各类应用的服务入口,悄然推荐相关借贷服务,获取潜在用户。

当所有互联网公司都想吃金融这块蛋糕,这就决定这种过度竞争会长期持续。

从蚂蚁集团停止上市起,互联网巨头的头上始终笼罩着一层阴影,而金融业务潜藏的巨大利益,更携带着风险和忌惮。场景化或许已经不再是出路,下一站互联网金融该往哪走,也是整个行业的疑问。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见字如面1
见字如面1
滴滴又站起来了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