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经建成5G基站超过140万个,5G网络已覆盖全部的地级市、超过98%的县城城区和80%的乡镇镇区。2021年,在信息通信业的通力协作之下,5G网络建设阔步推进,产业生态健康发展,行业应用加速落地,5G发展态势呈现喜人局面。2022年,5G如何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请看记者为你浅析。
创新网络建设模式发挥5G赋能乘数效应
适度超前,是我国网络建设发挥赋能乘数效应的关键。从村通工程到电信普遍服务,适度超前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5G也不例外。到“十四五”末,中国要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独立组网网络,力争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到26个,实现城市和乡镇全面覆盖、行政村基本覆盖、重点应用场景深度覆盖,其中行政村5G通达率预计达到80%。实现这一目标,5G网络建设要在2022年走好关键一步。
网为基础,充分发挥5G赋能效应,必须建设一张广覆盖、高标准的5G网络。展望新的一年,扩大共建共享的深度和广度,不失为下一阶段5G网络建设的最优解。
实现5G网络覆盖,高昂的建设成本一直困扰着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和中国广电分别开展了共建共享,这与5G网络开放性的技术特征不谋而合。共建共享可以减少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发挥运营商投资加总的作用,降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成本。有数据显示,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5G网络共建共享累计节省网络建设投资超过2100亿元,每年节约网络运营成本200亿元、节电超100亿千瓦时。共建共享让资金在网络建设、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方面实现最优平衡,使得5G网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
截至2021年10月,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商用部署共建共享5G基站超60万个,占全球已建5G基站数的40%以上。根据中国移动和中国广电公布的数据,2021年双方共建成20万个700MHz5G基站。实践证明,共建共享让广大用户享受到了高质量的5G网络覆盖,运营商借此快速形成了网络和服务优势,社会各方实现了互利共赢。
高频率和大规模天线矩阵导致5G成为当之无愧的“耗电大户”,这是其技术特性使然。基站能耗较4G时代成倍上升,不仅给日常运营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也加重了实现“双碳”目标的负担。2022年,解决5G基站高能耗问题需要全行业合力创新。
为了实现碳排放目标,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可谓各显神通,除共建共享外,智能关断节能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正逐步推广,日常运营各环节的节能操作规范日趋完善,5G基站降耗工作收效显著。其中,降低5G基站基础能耗、提高设备能源使用效率也十分关键。联合产业上游的设备与芯片供应商开展科研攻关,在元器件制造工艺、基站集成设计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从源头降低5G基站功耗,将成为2022年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的重要工作。
从5G商用到今天,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见证了数智转型的炫目蝶变,目睹了应用生态的百花斗艳,5G赋能从概念走进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站在新的起点,按需建设、分场景建设将成为下一阶段5G发展的方向。面对新挑战和新局面,扎实做好广覆盖、高标准的网络建设,是5G行稳致远的关键。
汇聚各方智慧打造5G行业应用新蓝海
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要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以5G网络、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国家产业互联网等为抓手的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深度融合,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有力支撑了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2022年,如何提高5G应用部署的质量和速率,推进5G与其他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融合,考验着全行业的智慧。
当下,5G融合应用正处于规模化发展关键期,工信部在去年7月联合中央网信办等9部门印发的《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就明确了要在5G﹢工业互联网、5G﹢车联网、5G﹢智慧物流、5G﹢智慧港口、5G﹢智能采矿、5G﹢智慧电力、5G﹢智能油气、5G﹢智慧农业、5G﹢智慧水利等诸多细分领域开展融合应用深化行动,这也充分表明5G在赋能千行百业过程中所具备的强大动能。
建设数字中国,5G任重道远。5G融合应用属于全新领域,离不开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和部省联动,在国家数字经济建设的引领下,各相关部委和省、区、市都纷纷出台了5G应用相关政策,加快促进5G融合应用落地。5G融合应用政策创新,为各地结合区域特色和行业优势开放5G应用场景,加快地方特色应用落地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有力保障,有效推进了5G技术在重点行业的规模化应用。
5G应用在赋能千行百业的同时,对各行各业产业链上下游都提出了要求。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支持下,更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多方主体广泛参与,共同应对这项既涉及IT、CT、OT深度融合,又与各行业数字化基础、经验知识等紧密结合的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这就要求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设备制造企业、垂直行业、信息技术、互联网等产业各方要以高度主人翁意识积极“参赛”,加快跨领域的5G融合应用创新发展,通过打通产业链各环节,共筑良好产业生态。
目前,在5G建设和应用上,我国信息通信行业产业链日益完整,5G融合发展的生态链也逐渐完善。相信在2022年,一大批既懂5G又懂行业的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将不断涌现,各行业上下游跨界协同联动的模式将逐渐成熟完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5G在赋能行业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优势力量加以解决。通过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助力5G融合应用在新的一年扬帆远航,全面打造5G行业应用新蓝海。
分层分域创新合作筑牢5G网络安全屏障
自我国5G商用以来,5G建设如火如荼。与此同时,5G网络的安全性也备受瞩目。
与前几代移动通信网络相比,5G网络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的特性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2021年,5G建设取得了较大的突破,2022年,5G网络或将在用户数量、接入终端、应用层面迎来指数级的增长,安全性作为基础和前提,也已经做足了准备。
根据中国信通院介绍,与4G网络不同,5G安全既包括由终端和网络组成的5G网络本身通信安全,也包括5G网络承载的上层应用安全。为满足5G移动互联和移动物联的多样化业务需求,5G网络在核心网和接入网均采用了新的关键技术,实现了技术创新和网络变革。
在安全分层方面,5G网络分为传送层、归属层/服务层和应用层,各层间相互隔离;在安全分域方面,5G安全框架分为接入域安全、网络域安全、用户域安全、应用域安全、服务域安全、安全可视化和配置安全六个域,与4G网络安全架构相比,增加了服务域安全。
5G提供了比4G更强的安全能力,包括服务域安全、增强的用户隐私保护、增强的完整性保护、增强的网间漫游安全、统一认证框架等。与此对应的,5G网络采用的主要关键技术有服务化架构、网络功能虚拟化、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网络能力开放、接入网关键技术等。
5G作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石,在开启万物互联新局面的同时,首先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全面客观看待和应对5G网络的安全风险,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坚持安全与发展同步推进。
其次,明晰责任是确保5G安全的关键。信息技术变化越来越快,5G技术向各领域融合渗透,安全风险与多主体紧密相关,需要用全面系统的理念看待和应对。既发挥政府部门的充分协调作用,又要发挥市场主体、研究机构和用户等多方的能动性,明晰各方安全责任,打造多方参与的5G安全治理体系。
再次,理性看待5G网络的安全性。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都可能存在不利的一面。理性看待5G网络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利用现有或潜在的技术将风险降到最低,而不是将问题扩大化、复杂化,甚至政治化。这些都无益于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
最后,以合作的理念看待5G安全。数字经济的浪潮正在加速来临,5G网络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础,必须超前发展。这需要国际、国内信息通信领域专家学者通力合作,在安全方面携手努力,加强创新合作,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共享的网络空间。
优化科研人才体系助力5G迸发新活力
伴随着5G全面落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成为推动5G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我国5G商用加紧布局的当下,激烈的竞争使得各个领域对于5G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与此同时,依靠5G网络衍生出的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科技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发展5G迫在眉睫的新挑战。2022年,如何让产业、科研、人才迸发更大活力,值得全行业深入思考。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5G人才发展新思想白皮书》预测,到2030年,行业所缺失的5G直接和相关的人才将达到800万。5G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相关行业岗位数需求同比增长超800%,但是供给只有150%左右的增长,5G人才严重不足。在此情形下,5G行业的平均薪资在互联网体系中却并不突出。BOSS直聘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5G人才平均月薪为14110元,2020年全国5G人才平均月薪为13066元。全国超半数的5G核心人才在上海,分配比例严重失衡。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填补5G人才空缺,首先要提高行业薪资水平,增加岗位吸引力。其次,通过多种渠道获取5G专业人才。一是院校培养,但短期内很难满足大量的人才需求;二是呼吁相似专业领域的技术型人才转型,例如通信、信息工程类人才可以转型成为5G人才;三是自主培养,为企业内部的技术型人才赋能,将其发展成为5G专业型人才。此外,从BOSS直聘发布的数据来看,5G架构师、5G物理层研发工程师等高级技术岗位,月薪可达三四万元甚至更高,这类人才的缺失更加严重。
除了5G人才缺口之外,在技术研发和创新领域,行业同样面临着挑战。解决“卡脖子”难题,要在核心技术上加大投入力度,持续加强科技研发布局,提升5G应用产品供给能力。一是加大5G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投入力度,持续保持领先。加强5G芯片、核心器件及基础软硬件攻关,推进5G芯片设计工具及芯片制造的国产化,夯实创新根基,畅通产业创新渠道。二是深入推动5G产业创新发展,促进应用落地推广。加快轻量化5G芯片模组等研发及产业化,提升行业终端模组性价比。面向钢铁、矿山、电力等重点行业形成5G行业虚拟专网行业模板,开展面向行业的网络及平台产品开发。2022年,工信部将加快钢铁、轻工、5G﹢工业互联网等重点行业场景安全标准研制,让5G技术为工业发展赋能。
作为通信领域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三大运营商近日相继召开2022年工作会议,敲定工作重点,面向5G,将进一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领产业链整体升级,持续创新攻坚。中国电信明确,2022年将启动“十四五”科技创新十大重点工程,聚焦云网融合、网信安全、数智赋能、天地一体等领域,进行集中攻关,推动研发经费向重大项目倾斜、研发人才向重大项目集聚、生态合作向重大项目牵引。中国移动表示,2022年将建强科技创新引擎,支撑高水平自立自强;完善“一体四环”创新布局,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放大5G创新联合体价值,全力打造高水平策源地,勇担现代产业链链长。中国联通则提出,聚焦“大联接、大计算、大数据、大应用、大安全”五大主业,建设精品网络,构筑高质量发展新支撑。在创新科研体制机制上,中国联通提出着力解决研发分散、低效重复的问题,实施科技创新战略闭环管理、建立研发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优化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推广和转化机制等。
科研成就强大,人才引领创新。当下,中国5G发展迅速,在硬实力突飞猛进的同时,以人才为代表的软实力也得跟上。科研体系和人才体系的不断完善,才是助力5G迸发新活力和推动5G产业走向成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