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方式变革”高端学术论坛上,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凌云说,后疫情时代,学校将面临教育理念、教学平台、教学方式、教学关系的全面变革。学校整合相关学院与科研资源,组建了人工智能教育学部,以提升学校推进疫后教育变革、推进教育技术创新的能力。
主动变革迎接“人工智能+”
当前,各行各业都在考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也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将会渗透到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将会深度影响、改变乃至颠覆现有的人类社会,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有着最为广泛的就业面和更高端的价值存在。
华师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刘三女牙教授说:比如本次科技抗“疫”中从疫情演化建模与分析、送餐的机器人到阿里云开放AI病毒诊断分析系统等等,从日常生活到工业生产,乃医疗教育领域,人工智能都初显端倪。
发展和抢占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和理论制高点的关键是人才。为此,2018年6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布局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需求迫切。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人工智能教育学部部长夏立新说:“作为一所知名师范大学,需要深刻思考如何开展师范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民教师,这是我们作为师范大学的使命担当,也是新阶段我们面临的重要发展契机。”
打破学科壁垒建立协作平台
5月30日,华中师范大学打破学科壁垒,正式组建成立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夏立新介绍,学校将以建设“人工智能+教育”集成攻关大平台、构建“人工智能+教育”复合型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未来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在我国,一个教师常需面对几十个学生,没有技术的支撑,想要精确了解学生的特征是很困难的,没有人工智能的支持,要想实施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教学也不可能。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在全面采集、分析学生学习过程数据的基础上,人机协同既可以实现群体班级的规模化支持,也可以实现适应每个个体发展的个性化教学。
夏立新说,随着未来教师角色和职能的转变,未来课程也将发生改变。跨多个领域的综合性课程,期望老师独自完成是不切实际的,必须辅以教师间协同、教师与人工智能协同环境结构的支持。今后,一门课可能由多位教师负责,其中有学科专家、教学设计师、知识传递者、活动设计者,人工智能助教或其他角色。
因此,未来教育是人类教师与人工智能教师共同协作承担教学任务。教育部信息化专家组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表示,要重新定义大学的形态,改变教育工作者的角色,要通过新技术变革教学法,整合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缩小学生群体的成就差距,形成以个性化、情景化、数据驱动、新教育生态为基本特征的智能技术变革教育。
实现全面推动教师教育的改革
“疫情前期学校建设完成的800多门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师生开展在线教学和居家学习提供较为充分的资源保证。智能时代,教育资源依然是师范教育重要的建设内容。”夏立新说。
华师成立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是学校基于办学优势、顺应时代发展、整合学科资源、对标国家战略需求、实现新突破的重大契机。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以应对智能时代教育创新研究与实践挑战。
通过搭建“人工智能教育学部”这一重要平台,可以极大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创新研究和实践,打造出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以及智库研究的新高峰,实现全面推动教师教育的改革。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郝芳华表示,面向未来,如何提高教师教育和教育科学水平,始终是师范大学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将在治理模式、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人事制度、科研服务、资源配置、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方面深化改革,最大限度地激活办学活力,最大限度提升办学效益,形成改革示范效应,完善学校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