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应守牢信息安全“底线”
手机APP泄露个人隐私信息的事件已经不是个例。信息的泄露,说明原本应该被严格保密的个人信息,成了商品被公开兜售。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大数据杀熟、大数据诈骗。而在过去的一年里,有效的诈骗举报达数万例,这些都与大数据泄露有关。
国内一些手机APP在获取用户权限时的声明条款并不明确,收集权限的操作也缺乏统一规范,而用户又很难感知各项权限的授权有哪些区别。用户如果不给授权,就无法进行接下来的应用操作;而如果给了授权,就意味着要开放自身的隐私。相比之下,更为了解后台运营、技术操作的手机应用开发商、互联网商家等显然占据了主动优势,这就造成用户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泄露的风险。
这样一来,互联网商家除了收集到用户的手机号,还拥有相对详细的用户个人资料,其掌握的信息远比手机运营商更丰富、更全面。这些商家将日积月累收集来的用户信息形成一个数据库,进行大数据匹配,通过投其所好,对用户开展精准营销、实施推送,更有甚者竟利用此类信息进行诈骗。
首先,有必要建立更加系统的互联网大数据监管机制,强化法律监督,对目前已经发现的违法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加大惩戒力度。只有具备高度完善的监管机制和流程,制定更加严厉的处罚措施,才能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让试图铤而走险者望而却步,从而实实在在地保障消费者的隐私权。
其次,用户也要有一定的防范意识,注意识别各类互联网软件的隐私保护模式,尤其是在涉及消费或有金钱往来的网络应用操作时,要绷紧隐私保护这根“弦”,反复核查确认隐私权限授权范围,以防信息泄露导致财产损失。
与此同时,为了减少科技发展带来的弊端,要重视在产业化之前做好技术方面的防控准备。要继续加强技术开发,鼓励研制更高级更安全的网络数据技术。科技是在不断更新发展的,用互联网技术的积极作用消除负面影响,守牢信息安全、数据保护的“底线”,也是科技发展课题不容忽视的一项。
THEEND
免责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邮箱:xiali@infoobs.com
评论请先登录~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