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谁掌握了人工智能,谁就掌控了未来先机。没错,人工智能作为未来颠覆性技术之一,现已经成为各国角逐的新战场。日前,各国都在加大力度发展人工智能,我国当然也例外。近些年,我国颁布了一些列政策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由于目前我国核心技术缺失,因此在发展人工智能的道路上仍然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潜入3000米海底,可提起重达4吨的货物,日前国内最大马力的无人遥控潜水器正式下线,人工智能已经从科幻逐步走入现实。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领衔撰写的2018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美国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占据优势,而中国正快速追赶。
对于中国而言,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
创新日益活跃发展势头迅猛
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攻关和产业应用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涉及到国民经济39个行业大类,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机器人、语言处理等领域,代表性产品包括科大讯飞的“晓译翻译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智能机器人“佳佳”、京东集团的JIMI智能客服等。
近日,在2018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介绍了我国机器人产业近年来取得的重要进展。
创新能力逐步提升。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取得突破,服务机器人正在向系列化方向发展。基于工业云的智能机器人系统,大幅降低低端客户编程的难度和运营成本。各项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机协作机器人的功能和可靠性逐步完善,实现了商业化应用。骨科手术机器人、胸腔机器人等多款手术机器人产品也已经得到临床应用。
关键部件取得突破。今年我国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启动了控制器和四核电机一体化,打通了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从技术攻关到产品应用的供应链条。目前机器人所需的高精度减速器、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已经有所改观,大幅降低了机器人产业的采购成本,提升了行业整体竞争力。
基础支撑体系逐步完善。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能力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行业机器人研发、技术成果扩散和商业应用等难题得到初步缓解,行业标准及检测认证体系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形成了标准、检测、认证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推动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共95项,行业标准22项,颁发中国机器人认证证书76张,国家机器人检测和评定中心基本建设完成,检测认证体系进一步完善。
龙头企业加速成长。社会各项优势资源正向创新能力强,核心竞争力突出的企业积聚。机器人骨干企业的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具备国际化能力。
推广应用成效初显。在智能制造政策大力推动下,工业机器人从情感维护到室内清洁,从娱乐展示到教学演示,从手术治疗到养老助残,覆盖学校、家庭、商场、银行、医院和商店等多种应用场景。在特种机器人方面,也已初步形成以水下机器人、安防机器人为代表的产品体系,并实际运用到深海勘探等领域。
加速积累的技术能力与海量的数据资源、巨大的应用需求、开放的市场环境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优势。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面临各种挑战
人工智能是智能制造未来发展的核心领域,虽然中国机器人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目前中国发展人工智能仍面临多种挑战。
“把人工智能看成一个产业链,产业链上端是产品、智能家电等,中端是语音识别、自然语言识别、计算机视觉等,下端是CPU、GPU、NPU、神经网络学等。”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表示,中国目前集中突破在应用,在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上表现一般。
我国核心技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在高端芯片、关键部件、高精度传感器等方面的缺失可能导致在技术和应用上的再次空心化。当前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1~4月份,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大约11.8万台,同比增长8.7%,而10月份当月的总量9590台套,同比下降3.3%,持续五年的高速增长出现大幅度下滑。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风险明显上升。
无论是研究开发领域,还是应用落地领域,人工智能各个环节对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目前,全世界拥有约25万名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其中美国占三分之二。据初步估计,我国每年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在100万左右。”湖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朱文球表示。在业内人士看来,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需求量呈几何式增长,人才储备主要由关联度较高的行业跨界而来。
从中国人工智能综合成果来看,碎片化的技术迫切需要形成人工智能生态体系。以中国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为例,研究工作主要分布在大学和科研机构,具有很多单点优势,但研究工作与队伍呈现条块化、碎片化、重复化现象,缺乏系统性融合,这种基础研究领域的分散、技术和产业领域的分割现状,导致中国人工智能的综合优势未能得到体现和发挥。
在企业间协同发展方面,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表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目前仍以单打独斗为主,各企业在相关领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缺乏技术间的协同,产品间的互联互通和上下游的互动缺乏有效协调。
蓄势待发新一轮冲刺开启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报告提出,到2020年,人工智能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到2030年,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当前,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正从顶层设计与实践落实两个方面发力。
罗俊杰认为,扎实推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要继续推进产业努力迈向中高端。坚持创新驱动,重点解决卡脖子问题,突破人机交互、功能仿生等关键技术,推动机器人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防止行业无序竞争,规范行业发展。政府将继续加强重点企业培育,促进行业治理。同时加快制定行业急需的技术标准,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增强用户企业使用中国机器人的信心。
促进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把企业做大做强。壮大一批专注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形成因地制宜、特色突出、错位竞争的机器人行业发展新格局,顺应互联网时代变革趋势,支持机器人企业开放式双创平台,促进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生态体系,实现相互借力、共同生存。
加强国际产业合作。在新技术、新材料引领下,机器人产业链也在持续拓展延伸,各国间存在价值链的比较优势,我国要加强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成果转化、检测认证、人才培养、资格互认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协同合作,充分释放互补优势和协同效应,共同促进产业发展。
人工智能将长期处于繁荣发展阶段,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新一轮改革发展关键时期,人工智能技术成为我国弯道超车的机会,从2013年起,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接近30%,为全球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原标题:核心技术缺失人工智能机遇挑战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