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背景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在县域主要组建医疗共同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和边远贫困地区流动。
2018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医疗联合体综合绩效考核工作方案(试行)》指出进一步加强医联体绩效考核,规范医联体建设发展,调动医疗机构积极性。加强对医联体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与指导,规范医联体建设与管理。
2019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发布了《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通过建设紧密型医共体,既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构建分级诊疗、合理诊治和有序就医的新秩序。也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为广大居民提供连续性、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在此背景下,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设计解决方案,对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目标
成都成电医星数字健康软件有限公司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信息化解决方案,以“互联互通、统一管理、业务协同、分级诊疗”为核心,打造“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一体化服务体系,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实现县域医共体的全面信息化管理,打通医疗信息孤岛,实现医疗信息的无缝流通。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优化医共体内部协同机制,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建设完备的数据安全体系,确保患者隐私和医疗数据的安全性。
三、建设内容
1.建设紧密型医共体信息集成平台
通过构建统一的医疗信息平台,整合县域内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诊所等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实现医疗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通过“数据集成”和“集成应用”打通医共体各机构、各信息系统的“任督二脉”,形成医共体卫生健康数据和资源中心,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业务协调共享。
2.建设基于医共体的卫生健康数据中心和医疗资源共享中心
建设卫生健康数据中心旨在通过医共体信息集成平台,将县域内发散、异构的卫生健康信息资源进行规范化治理,并组织、汇聚于卫生健康数据中心,为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辅助决策、科研分析、便民惠民等提供数据资源支撑。
建设医疗资源共享中心旨在整合医共体内优质医疗资源,包括:医师、护师、药师、床位、药品、医技设备等,建立医疗资源共享中心,形成资源调度、共享、使用、监管和统筹管理的服务模式。为预约挂号、上门护理、处方流转、床位预约、医技预约、报告查询、结果互认、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业务提供资源支撑,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3.建设基于医共体统一的人事、物资、财务、行政、绩效等管理系统
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在保证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性质、功能定位、政府投入等不变的情况下,建设医共体统一的人事、物资、财务、行政、绩效等管理系统,构建医共体人、财、物等的统一管理体系。
4.建设县乡村一体化云HIS系统
在建设过程中,引入县乡村一体化云HIS系统,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医疗信息的动态共享,使得县域内的各级医疗机构能够更加紧密协作,进一步加强县域医共体的整体协同性。实现县域内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全面覆盖,确保医疗资源的实时共享。通过云HIS系统,实现医共体内部的协同治理,加强县域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提高卫生服务整体水平。云计算技术使系统更具灵活性,能够随着医共体的扩展和发展进行相应的扩展,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云HIS系统的引入可降低硬件设备投资和维护成本,为县域医共体提供更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
5.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建设
构建业务协同应用系统:包括协同管理系统和双向转诊系统。其中业务协同管理系统通过建设一体化业务协同管理系统,建立跨地域、跨机构、跨业务的协同诊疗体系,整合优质医疗资源与信息资源,使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互相协作、资源共享,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医疗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双向转诊系统包括转诊申请、转诊审核和转诊监管等全业务闭环功能,医疗机构信息系统按标准适配转诊服务和嵌入转诊页面即可开展双向转诊业务,实现诊疗转诊一体化,同时提供移动端审核功能,审核人员随时随地就转诊业务予以审核。
构建远程医疗应用系统:采用云大物智5G等现代通讯、信息和多媒体技术,建立远程医疗系统,实现医学信息的远程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查询,对异地患者实施咨询、会诊、监护、查房、诊断、检查、治疗、手术、教学、信息服务及其他特殊医疗活动支撑,不仅可以改善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医疗成本,还可以节约大量时间、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问题。
构建互联网应用系统:建立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系统,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以服务居民为宗旨,通过线上业务与线下业务相结合,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闭环服务,提升居民就医体验,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建立互联网+护理服务系统,遵循国家互联网+护理服务相关标准规范,以患者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为基础,让护士能够为患者提供有偿护理服务,通过对患者提供院外延续护理服务,构建全病程移动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护人员价值,提升患者服务获得感。
构建综合监管应用系统:为医共体行政管理人员提供用于行政监管决策的数据可视化分析功能,帮助其便携的掌握医共体业务运营情况,开展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决策,降低监管难度、提升监管效率。
构建疫情防控应用系统:为区域提供重点人群管控、疫情防控监管、场所通行防疫哨兵、疫苗预约管理等服务,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缓解居民焦虑、方便居民就医、减少交叉感染,缓解医护工作者负担、赋能疫情防控与人群管控,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从整体上加强区域的疫情防控水平。
6.构建3套标准体系
标准规范体系: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构建标准规范体系,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标准作为基础,以实际业务规范和行业、地方标准为依据,参考国际主流标准框架进行建设,对标准规范、数据元、数据集、共享文档、交互服务、技术架构等规范进行统一管理。
安全防护体系:依据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以“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行”为信息安全建设原则,结合医共体组织机构及业务系统实际情况,设计可实现“纵深防御”的安全防护体系。
运营维护体系:构建包含运维服务制度、流程、组织、队伍、平台和对象等方面内容的运营维护体系,同时结合业务特色,整合运维服务资源,规范运维行为,确保服务质效,形成统一管理、集约高效的一体化运营维护体系,从而保障应用系统安全、稳定、高效、持续运行。
五、建设效果
通过本方案建设为医共体的资源利用“一张网”、人员调配“一盘棋”、财务管理“一本账”、医疗质量“一把尺”、协同发展“一条心”等提供全方位信息化支撑和保障。
1.建立医共体信息支撑体系
遵循国家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在夯实机构信息化水平基础上,通过建设医共体平台来支撑县乡村一体化和信息互联互通,满足医共体建设信息化支撑。
2.推进医共体一体化运营发展
通过建设统一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绩效管理、监管决策、成本核算、控费管理、临床质控等信息系统,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体系,推进医共体一体化运营发展、
3.打造连续性医疗保障生态
跨区域、跨机构实现联合门诊、联合病房、转诊会诊、全程管理等,建立上下联动、协同救治、急慢分治的连续性医疗保障生态,提升医共体服务能力。
4.实现医疗资源整合共享
实现医共体内的设备、药品、检验、检查、床位、号源、专家等优质资源的统一管理、分配和投放,并对其使用情况予以评估和监管。
5.落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为家庭医生提供有效的信息化支撑,采用互联网+、便携设备等手段,支持家庭医生履约,同时实现基本公卫服务与医疗服务的一体化。
6.优化医共体便民服务体系
建设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的便民惠民服务,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移动设备,实现病历与报告查询、健康咨询、医疗预约、诊间支付以及随访等服务。
六、实施案例
成都成电医星数字健康软件有限公司已经为100余家卫生行政部门、2000余家医疗机构提供了全面的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保障和服务。本解决方案已经在全国10多个区域成功实施,如青海都兰县紧密型健康服务医共体建设、成都市新都二院紧密型医共体信息化建设、扬州市江都区紧密型医共体信息化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