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天翼智库”,作者/廖文凯、左芳芳。
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水平的持续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路径逐步明晰,但仍面临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能力供给不稳定、数据要素价值有待发挥等诸多方面挑战,需要持续优化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供给、促进数字技术与生产性服务业场景深度融合、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生态支撑体系。
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与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作用。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指出,生产性服务业涉及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多个环节,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措施,既可以有效激发内需潜力、带动扩大社会就业、持续改善人民生活,也有利于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
当前阶段,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成为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关键,也是推动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安全化发展的重要依托,简言之,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水平的持续提升。王俊、银成钺(2023)对29个省级地区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对制造业效率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提升制造业效率需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服务的普及与应用。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化和集聚化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靳光涛等,2023),高技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也将显著提升经济韧性水平(李娜娜、杨仁发,2023)。潘俊宇等(2023)基于中国企业调查数据的分析亦表明,ICT应用有助于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生产率,并且拥有高等教育经历、熟练职业技能的员工和签订非终身制合同的员工能够与ICT形成互补,进一步激发生产率效应。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基本现状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11个重点领域,即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各地方结合本地发展实际,纷纷出台专项政策,推动本地区生产性服务发展,探索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路径。如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在线研发、数字金融、智慧物流、在线检测、工业电商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在线新经济,推广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区块链等技术在咨询、信用、知识产权、广告等服务业领域的应用,稳妥有序推进数字货币、元宇宙等新模式新业态健康发展;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加快企业上云用云步伐,支持面向企业级和行业级用户定制化平台解决方案;建设一批省级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打造全国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引领城市;建设一批省级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打造全国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引领城市。
总体而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路径亦更加明确。但更应该看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论坛(IFF)20周年全球年会上,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表示,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50%以上,欧洲GDP的40%是生产性服务业,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例不到20%,在中国、欧洲、美国的生产体系当中,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最为薄弱,而伴随着中国的崛起,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应达到30%(黄奇帆,2023)。
当前阶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面临的挑战
数字技术与数字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效的数字能力支撑,国家和地方也在政策层面积极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第一,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的问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但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盈利能力相对较弱,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投入有限,部分企业对数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数据化基础建设相对落后,难以形成基于数字技术的有效创新。加之数字化转型成本与收益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比如引入科技能力提升业务智能化、改善连接方式创造全新的客户体验、融入数字生态体系接受平台企业的挑战和竞争、打破组织壁垒推行数字文化、运用数据驱动重塑商业场景和供应链等都将对企业现有业务体系和组织体系产生巨大冲击且需较长时间才能评价其收益,中小企业难以承受。
第二,数字化升级供应链不稳定的问题。尽管我国在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我国数字产业发展仍面临卡脖子问题,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如芯片、数控机床和工业软件等,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缺少重大突破和原创能力。产业链供应链也存在明显的短板,一些关键零部件和关键装备依赖国外,一旦受到制裁或禁运,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些关键部分就会受到重大影响。
第三,数字鸿沟与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按照国家统计局《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涵盖10个大类、35个中类、171个小类。不同行业大类数字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信息服务、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领域数字化发展水平领先其他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不同区域企业数字化水平亦差异明显。2022年12月,工信部发布《生产性服务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表(2022版)》,从数字化基础、数字化经营、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成效四个维度综合评估生产性服务业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中小企业推进自身数字化转型。
第四,数据要素价值未充分释放的问题。尽管我国的数据资源规模庞大,但其价值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数据共享开放、数据资产权属、社会数据流通、数据标准化、数据安全监管等方面仍面临大量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而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水平的提升依赖于更大范围内数据要素的自由流动,依赖于更大范围的有效的数据的采集、加工和利用,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水平提升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数据要素市场。
第五,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待完善的问题。协调统一的数字经济治理框架和规则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监管机制仍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数字化监管能力有待显著增强,监管执法需要更加规范化、法治化、精准化,同时行业和市场监管水平也需要大幅提升;此外,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法治保障的数字经济治理格局尚未完全建成,激发活力、维护权益的平台治理水平仍需明显提升;与数字经济发展新规律、新生态相适应的市场监管、宏观调控、法规制度体系仍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水平的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持续优化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供给。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东数西算”国家战略实施,推动5G、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数字化提供技术支持;建立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建立健全数据产权交易和行业自律机制,培育规范的交易平台和市场主体,发展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激发数据要素的价值创造作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打造安全可靠生产性服务业供应链,支持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在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关键领域,要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推进数字普惠,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创新数字服务供给,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建设。
第二,促进数字技术与生产性服务业场景深度融合。完善5G、标识解析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和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推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层面的广泛应用。促进数字技术与生产性服务业场景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坚持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创新,提升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科技咨询、检验检测等业态发展水平,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
第三,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生态支撑体系。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培养具有数字化技能的专业人才,为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人才支持。培育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实施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培育工程,鼓励有能力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开展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并购重组,建设具有全国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培育优秀服务机构。打造生产性服务业优质发展平台,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培育集战略咨询、管理优化、解决方案创新、数字能力建设、合作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王俊;银成钺.税务与经济,2023.
[2]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基于知识溢出的视角.靳光涛;唐荣;黄抒田.宏观经济研究.2023.
[3]高技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李娜娜;杨仁发.经济体制改革,2023.
[4]信息通信技术提升了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生产率吗?——来自异质性劳动力结构的经验证据.潘俊宇;宣烨;杨小东.经济体制改革,2023.
[5]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江苏省政府网.http://www.jiangsu.gov.cn/col/col84314/index.html.
[6]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国家统计局
[7]黄奇帆:未来中国至少应该让生产性服务业在GDP的占比上升到30%,经济观察报,2023.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