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CCTIME飞象网,作者/一飞。
5G已经大规模商用,接下来移动通信领域的研发重心自然要逐步向6G推进。经过两年多的讨论,全球对6G的需求已经取得了一些共识,比如能够实现多空间融合,提供比5G高10倍以上的通信能力等。此外,人们还期待6G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值得关注的是,在5G技术研发和规模商用方面领先全球之后,中国在6G领域也保持着全球领先地位。
更快、更强、更智能
从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6G的目标不仅是大幅提升传输速率、时延、连接数密度、频谱效率等网络基础能力,还要进一步发展智慧内生、多维感知、数字孪生、安全内生等新功能。IMT-2030(6G)推进组在最近发布的《6G前沿关键技术研究报告》中提出,与5G相比,6G将成为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满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乃至与智能体之间随时随地、按需接入的需求。
在技术上,6G将与先进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交叉融合,实现通信与感知、计算、控制的深度耦合,并充分利用低中高全频谱资源,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的全球无缝覆盖。同时借助智能技术,6G进一步提升网络的自优化、自维护、自演进能力,可以感知周围环境情况,智能控制编解码、信号处理及通信架构等,显著提升网络效率。
相比5G,6G将拥有一种新的能力——多维感知。6G不仅基站系统会具备丰富的环境感知能力,入网的终端设备也将提供强大的感知能力,而地面网络与卫星、无人机等系统相结合,将形成一个空天地海无缝覆盖的大规模、大范围感知网络,从而为更多、更深层次的业务创新提供舞台。
中国处于第一梯队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6G的创新发展,为此专门成立了IMT-2030(6G)推进组,系统推进6G需求、技术、标准及国际合作等事务。到目前为止,IMT-2030(6G)推进组已经先后完成并发布了《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6G典型场景和关键能力》等白皮书,并牵头启动了6G技术试验。在中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也提出,要前瞻性地布局6G技术储备,加大研发支持力度,积极参与推动6G国际标准化工作。
国家知识产权局在2021年上半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6G专利申请量超过3.8万项,居世界首位。2022年1月,江苏紫金山实验室又推出了360-430GHz太赫兹100/200Gbps实时无线传输通信实验系统,创造了全球太赫兹实时无线通信的最高实时传输纪录,这是中国科技产业对6G发展的又一次重大贡献。
2022年8月,IMT-2030(6G)推进组还启动了6G技术试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表示,此次6G技术试验将分为三个阶段:2022-2024年推进关键技术试验,明确6G主要技术方向,测试概念样机;2025-2026年测试技术方案,面向典型场景、性能指标研发6G原型样机,测试单站功能和性能;2027-2030年开始系统组网测试,研发6G预商用设备,测试6G关键产品,并进一步验证和优化6G能力。
2022年启动的6G试验主要选择了3种无线技术、2种网络技术。无线技术包括太赫兹通信、通感一体化、智能超表面,网络技术指分布式自治网络和算力网络。王志勤表示,6G技术试验和标准预研需要坚持国际合作,目前已与欧盟、韩国签署了6G合作备忘录,同时也在积极争取与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开展合作。在日前举行的2022年全球6G发展大会上,IMT-2030(6G)推进组和中国通信学会宣布向全球征集6G关键技术,重点聚焦关键基础研究、新型无线技术、新型网络技术、新型安全技术、产业基础技术等,希望将原创技术的源头活水汇聚成江河,加快6G技术的成熟速度。
从幻想到现实
在2021年以前,业界对6G的讨论主要聚焦于愿景和需求展望,对6G的描述有点像科学幻想。2021年以后,对6G的畅想开始走向现实,业界更多地聚焦关键技术方案和系统设计等。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表示,目前普遍认为6G通信能力将是5G的十倍以上,5G向6G的演进将是从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联、数字孪生”的进步。与此同时,占据大部分网络数据流量的视频业务也将升级为沉浸感更强的全息视频,实现物理世界、虚拟世界、人的世界的联动。
从业务角度来看,6G将支持沉浸式体验、智慧泛在、数字孪生、全域互动等业务,在进一步深化5G场景的同时,增加通感一体的智能全域新场景。闻库表示,预计数字孪生和进化应用将成为6G核心业务之一,多维感知能力也将带来人、机器、环境之间增强的虚拟交互作用,为娱乐、教育等应用带来新体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6G不但要追求更高的峰值速率、新颖的多址方式,还要不断改进集成电路技术、频谱技术、能效和安全性等。“目前6G的理论储备还嫌不足,需要在新材料、毫米波、宽带星地通信、网络行为建模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邬贺铨说。
邬贺铨还针对6G的下一步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以工业互联网为主要场景,以AI技术来提升无线信道、网络及运维等性能,进一步强化数据面功能,推动核心网的简约化发展等。
(本文转自:https://www.fromgeek.com/telecom/507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