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CIO张明文:用数字化把企业“读出来”

ENI经济和信息化网
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不应该参照社会大众的标准,而是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看企业自身的预期效果及评估标准。数字化转型不单是实施几个信息化项目,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企业需要主动了解客户和员工。

在数字化转型情况愈加迫切的当下,数字化更应该像温度计一样,成为一把手的工具,才能让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浪潮里更从容有效的乘风破浪。

IT系统是不可替代的,但只有系统、网络、设备,是不足以支撑企业真正完成数字化的,还要长期进行管理上的努力,通过人把系统、软件变成企业可变现的能力、制造业的能力。

在下一阶段,企业首先要考虑的还是提升六大核心能力,特别是在智能制造环境下的六项能力,或者应该叫做‘六项智能力’。从智能工厂的规划到落地,首要目标就是可视可读。

张明文:以人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没有测量,就没有管理。”

健康的企业就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能力突出,适应性强。在数字化大潮迎面而来的当下,能力越突出,转型速度就越快,应对风险的态度就越从容。而提升能力的过程要靠企业内部的管理考核,管理考核的工具就是数字化、智能化。

原海天塑机CIO张明文深耕制造领域十余年,对制造领域的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实践有着自己独到的认知。他认为管理的前提是要能测量,企业需要有像体温计一样的工具,把人事物的发展状态准确”读“出来。而数字化对企业而言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将流程规则数据化、透明化、可视化、可”读“化。

在与ENI经济和信息化网记者交流的过程中,张明文表示,过去我们总说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但仅仅”是一把手工程“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在数字化转型情况愈加迫切的当下,数字化更应该像温度计一样,成为一把手的工具,才能让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浪潮里更从容有效的乘风破浪。

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企业要顺应潮流,转变认知、确立新思维,从多维度进行系统性变革,但这些变革归根结底是人的变革,因为是”人“发起的变革。企业一把手或项目负责人如果不能确立数字化的管理思维,不懂数字化时代人的需求,是无法真正推动企业未来的数字化运营与组织管理结构变革的。

”在服务制造业企业的过程中,我发现影响企业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因为工具可以买、网络设备、技术可以通过投资或学习获得,但真正将这些资源变成能力的,还是人。“张明文表示,IT系统是不可替代的,但只有系统、网络、设备,是不足以支撑企业真正完成数字化的,还要长期进行管理上的努力,通过人把系统、软件变成企业可变现的能力、制造业的能力。

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不应该参照社会大众的标准,而是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看企业自身的预期效果及评估标准。数字化转型不单是实施几个信息化项目,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企业需要主动了解客户和员工。

张明文:六大核心能力,实现企业全链条可“读”化

产品研发能力、交期控制能力、质量保证能力、成本改善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是制造业的六大核心能力。张明文认为企业的这六项能力来源于其拥有的“资源”加“持续管理改善”。企业的各种资源,是那些可以从外部获取的,能够通过投资购买等手段获取的东西,包括厂房、原材料、设备、技术、软件、硬件、人力、资金、营销渠道等等。

而核心能力,是建立在资源基础之上的,但难以从外界获取的内在能力。没有管理改善,资源不能转化为能力。能力是企业长期运作过程中,不断磨练、改善、优化、打造出来的核心竞争力。

六项能力的提升改善过程,也就是企业逐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过程。ERP、CRM、SCM等信息化建设,本质上都是涉及到企业全面战略定位和愿景方面的工作。企业要实现从产品研发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的连接,靠单一的数字化系统或信息化软件是无法实现的。

健康的企业就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能力突出,适应性强。张明文认为,在数字化大潮迎面而来的当下,六大能力提高一点,转型速度就会比别人快一点,应对风险的态度就会从容一点。而提升能力的过程要靠企业内部的管理考核,管理考核的工具就是数字化、智能化。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没有测量,就没有管理。”

张明文深耕制造领域十余年,他认为管理的前提是要能测量,企业需要有像体温计一样的工具,把人事物的发展状态准确”读“出来。而数字化对企业而言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将流程规则数据化、透明化、可视化、可”读“化。

企业转型,尤其是传统制造业企业的转型,战线已绵延数年。对信息化、数字化的系统实施和应用尝试,每个企业都身经数战,时间精力物资不断投入,但最终成果甚微。尤其在突遇疫情后,企业的复工速度反映出了其真正的数字化水平。前期的远程协同办公:视频会议、员工打卡、线上作业、线下紧急业务安排等;后期真正的复工复产:员工体检、厂区防疫数据监测、供应链物流数据管理、各类报表提交等等,都离不开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疫情推动了检测设备行业的发展,也加速了传统制造企业的应用自动化和数字化转型进程。

“疫情检验了企业的数字化水平。自动化程度高的企业,机器代替了部分人工操作,其复工速度明显高于自动化程度低的企业。”张明文表示,“在下一阶段,企业首先要考虑的还是提升六大核心能力,特别是在智能制造环境下的六项能力,或者应该叫做‘六项智能力’。从智能工厂的规划到落地,首要目标就是可视可读。”

张明文:数字化转型是一把手工具

在后疫情阶段,企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迎来了发展阶段的小高潮,这一轮的数字化战役,不再是简单的追赶潮流,而是企业出于发展需要的理性决策,要有实际的效果体现,效果则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六项能力。过去我们总说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亲自决策,亲自参加项目实施会议,但仅仅是这样的”是一把手工程“其实是远远不够的。一把手应该亲自使用,让“一把手工程”成为“一把手工具。”在数字化转型情况愈加迫切的当下,数字化更应该像温度计、听诊器、CT机一样,是一把手的测量工具和管理执行工具。通过信息化、数字化工具感受、测量真实的业务数据,并及时做出干预、调度,才能驾驭企业的大船,在数字化转型浪潮里更从容有效的乘风破浪。

以前的ERP、MES、CRM,现在的大数据、云计算等项目在企业里难推广、难落地,很大原因在于一把手无法正确评估项目的投入与产出比,是否可以真正为企业带来利润。而疫情让数字化先行者得以转危为机,也让观望者真切感受到数字化的价值。据张明文介绍,在春节之后,很多企业的一把手都加速了自身数字化的建设,例如将数据大屏安装到领导办公室,随时参与内部会议,查看调取生产及销售数据等,类似这样从内部衍生出的推动力和应用度,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速度和质量而言,一定是更快更好。

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企业“智能力”

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产品和服务上,展现在客户面前的竞争力就是“性价比高,交货快!”,这“一高、一快”是相互关联的。比如,采取提前备货、扩大产能等方法实现交货快,势必会增加成本,直接导致性价比下降。

而实现这“一高、一快”的目标,离不开企业六大核心能力的提高,缺一不可,彼此相互制约。信息化抑或是数字化,都是为企业这六个方面的能力赋能,张明文将赋能后的六项能力称为”智能力“。

对企业而言,通过数字神经网络,把企业所有的部门、人、流程和设备等关键节点连接起来,把管理的智慧、管理者的思想融合其中,让企业像一个有机的生物体运行,有核心区域大脑,也有遍布全身的流程血管,通过皮肤感知外界温度,让企业成为智慧体。

张明文表示,此次疫情就像试炼石,让企业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不再因为转型而转型,而是要实实在在的看到效果,看到效益。而这也是张明文个人转型行业顾问的原因之一,希望有更多机会帮更多企业做数字化项目的实施与落地,更灵活,更专注的在一个时间段内为客户解决一些重点问题。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