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供电4C检测数据的智能分析系统

“星空”系统是一款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铁供电4C检测智能分析系统,旨在提升高铁接触网设备的安全检测效率和智能化水平。京沪高铁作为中国高铁的名片,自2019年以来使用“星空”系统对京沪高铁接触网检测设备采集的图片分析过程中,发现了近五千余处各类问题,占供电专业发现接触网设备缺陷总量的89%,保障了京沪高铁连续五年无因接触网零部件问题造成的事故故障。

案例摘要

“星空”系统是一款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铁供电4C检测智能分析系统,旨在提升高铁接触网设备的安全检测效率和智能化水平。京沪高铁作为中国高铁的名片,自2019年以来使用“星空”系统对京沪高铁接触网检测设备采集的图片分析过程中,发现了近五千余处各类问题,占供电专业发现接触网设备缺陷总量的89%,保障了京沪高铁连续五年无因接触网零部件问题造成的事故故障。“星空”系统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目前济南局、呼局、铁科共计采购四台设备,技术服务承担着北京局、南昌局全部,上海局、武汉局及郑州局部分供电段,为全路15个供电段提供技术服务工作,例如京沪高铁、京广高铁、京张、京港、石济客专、杭长高铁等多条线路,总共分析了超50万公里的数据,产生了超100万的缺陷数据,保障了铁路运行安全。

实施背景

1.国外研究背景

铁路交通建设在国外起步较早,尤其是欧洲中大城市,铁路网络已较为成熟,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然而,近一二十年,由于规划建设放缓及资金压力,国外在铁路运营管理智能化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进展缓慢。特别是在电气化铁路检测方面,国外主要依赖动态检测技术,而国内已广泛应用4C静态检测数据来指导设备维修,国外在这一领域已落后于中国。

2.国内研究背景

截至2020年底,中国高速铁路总里程达3.7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四分之三。随着高铁网络的密集化,接触网设备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接触网是动车组电能输入的关键设备,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高铁的运行安全。传统的4C接触网检测系统依赖人工分析,存在工作量大、抗风险能力低、分析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亟需智能化解决方案。

实施目标

“星空”系统的研发目标是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解决传统4C检测系统中存在的以下问题:

降低人工工作量:通过智能分析系统,减少人工逐张分析图像的工作量。

提高缺陷检出率:通过深度学习、迁移学习等技术,提升系统对接触网设备缺陷的识别能力,显著提高检出率。

提升分析效率:通过优化算法和硬件结合,实现每秒≥10张图像的分析速度,显著提高分析效率。

统一分析标准:通过智能算法和业务流程的优化,确保分析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减少人为误差。

保障数据安全:通过本地化算法和物理隔离技术,确保数据的安全性,防止网络入侵。

建设内容

1.算法解决方案

系统通过深度学习算法的改进,解决了小目标背景融合、缺陷状态渐变等问题,提高了模型的泛化能力。具体技术包括:

多层次特征提取:通过改进的深度学习算法,系统能够处理不同分辨率的特征,捕获不同尺度的上下文信息,从而提升对小目标和渐变缺陷的识别能力。

通道剪枝技术:对模型进行轻量化处理,使其更适合高铁场景的实时检测任务。

迁移学习与强化学习:通过迁移学习,系统能够在数据不足的情况下,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缺陷识别;通过强化学习,系统能够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不断优化算法,提升智能化水平。

2.分析效率解决方案

通过优化算法与硬件的结合,系统实现了每秒≥10张图像的分析速度,显著提高了分析效率。系统能够24小时连续工作,自动对导入的图像进行分析,极大减少了人工干预。具体优化措施包括:

并行计算技术:利用GPU加速,实现大规模数据的并行处理。

分布式存储与计算:通过分布式架构,系统能够高效处理海量4C数据,确保分析的实时性和连续性。

3.质量控制解决方案

系统通过智能算法降低了缺陷审核的门槛,并通过业务流程和缺陷互检功能,确保了分析结果的统一性和准确性。系统还具备自动放大、对比缺陷图像的功能,进一步提升了分析质量。具体措施包括:

缺陷互检机制:通过多轮审核和交叉验证,确保缺陷识别的准确性。

标准化流程:系统内置了统一的缺陷判定标准,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4.系统主要功能

智能纠正杆号及历史缺陷对比:系统能够智能纠正杆号,并与历史缺陷数据进行对比,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及演变过程。

漏检数据分析:系统能够快速分析漏采集的支柱和吊弦图片数据,优化检测车的拍摄设备。

数据智能分析: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出1%的疑似缺陷零部件,排除99%的正常零部件。

缺陷销号功能:系统支持缺陷入库后的销号操作,完成缺陷的闭环管理。

数据档案管理:系统能够管理所有任务的档案信息,支持修改、删除和暂停/开启等操作。

工作台操作功能:系统提供缺陷图片的放大、缩小、明暗调节等功能,支持缺陷标记和改判操作。

缺陷库管理:系统支持对缺陷进行筛选,按档案编号、局、段、线等条件进行筛选。

下载管理:系统实时展示下载进度,并提供下载文件的详细信息。

实施效果

1.应用案例

自2019年以来,“星空”系统在京沪高铁的应用中,累计发现了近5000处各类问题,占供电专业发现接触网设备缺陷总量的89%,保障了京沪高铁连续五年无因接触网零部件问题造成的事故故障。系统还与多个铁路局达成合作,为全路15个供电段提供技术服务,累计分析了超50万公里的数据,产生了超100万的缺陷数据。

2.经济效益

“星空”系统自应用以来,不仅节约了人工成本,还通过设备销售和技术服务支持,累计完成合同额近5000万元。预计未来在国铁集团内部的市场规模将达到亿级,地铁市场也将持续发展。

3.社会效益

提升隐患发现能力:系统发现的隐患和缺陷提升了3-8倍,显著减少了铁路运行故障,保障了铁路运行安全。

促进运维模式转变:系统实现了从单一图片分析向大数据趋势分析的转变,推动了铁路运维从“周期修”向“状态修”的转型。

推动高铁智能化:系统的应用促进了高铁智能运营,推动了中国高铁的数智升级。

4.获得荣誉

“星空”系统拥有100%的软件著作权和十余项发明专利,先后获得北京市职工创新一等奖、北京市发明创新大赛二等奖、中国中铁科创特等奖、国铁青创奖等荣誉,并入选50例中国数字经济产业示范样本之一。

未来展望

1.技术升级

多模态融合技术:未来将进一步提升系统对图片、视频等多模态数据的融合分析能力,增强对接触网设备状态的全面感知。

对抗性攻击防御:通过研究更具鲁棒性的深度学习模型,提升系统在面对对抗性攻击时的防御能力。

知识图谱扩展:进一步完善接触网设备的知识图谱,提升系统对复杂缺陷的识别和推理能力。

2.市场扩展

国铁集团内部推广:随着系统在高铁领域的成功应用,未来将进一步推广至国铁集团内部的其他线路,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亿级。

地铁市场开拓:系统在地铁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未来将逐步拓展至城市轨道交通领域。

3.用户反馈与优化

用户培训与支持:通过定期培训和用户反馈收集,不断优化系统的用户体验和功能设计。

持续迭代升级:根据用户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持续进行系统升级,确保技术的领先性和实用性。

总结

“星空”系统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显著降低了人工4C图像分析的工作量,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分析效率,保障了铁路运行安全。系统的成功应用不仅推动了高铁供电维管的智能化转型,还为铁路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样板和标杆。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市场需求的增长,“星空”系统将在铁路行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中国高铁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

THEEND

最新评论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