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数字孪生大数据平台推动数字世界场景生产力水平

本案例通过构建城市治理数字孪生大数据平台,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致力于破解城市基层治理中“看不见、效率低、指挥难”的困境。项目依托数字孪生、大数据、数据要素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城市各类信息的实时整合、可视化监测和动态调度,打造了一屏统管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并利用通过先进的数据管理技术实现多源数据的资产化和共享。

案例摘要

本案例通过构建城市治理数字孪生大数据平台,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致力于破解城市基层治理中“看不见、效率低、指挥难”的困境。项目依托数字孪生、大数据、数据要素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城市各类信息的实时整合、可视化监测和动态调度,打造了一屏统管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并利用通过先进的数据管理技术实现多源数据的资产化和共享。平台转变了传统“人找事”的被动治理模式,推动“事找人”模式,通过实时监控、智能预警和自动立案,形成发现、处置、跟踪、闭环管理的高效业务流程。同时,项目整合环卫、公共设施等多源数据,构建资源分布图,优化资源调度和管理效率,降低设备采购成本,实现设备利旧率提升至80%。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大幅提高了城市违法事件的响应和处置效率,还为城市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持,助力城市治理向智能化、精细化转型。

实施背景

基层治理涉及面广、量大、事多,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面对群众。在城市基层治理中,常存在“看不见、效率低、指挥难”的问题,因管理体系庞大,导致管理人员难以全面感知城市动态,无法精准把握违法事件和环境变化,对突发事件也无法快速统筹关键信息。这些问题导致城市基层治理效率低下,处于被动管理状态。现有的管理主要依靠市民举报、人工巡查和上级分派,流程繁琐且在指派责任人时存在延迟,容易产生监管死角。因此,迫切需要进行数字化升级,构建更科学的一屏统管的管理系统,形成规范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流程,实现发现、立案、派遣、结案四个步骤的闭环管理,从而提升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和精细化能力。

实施目标

1、全时空态势分析研判,一屏统管变革基层治理新模式

借助乘木科技自研的空间数据底座和城市场景数据产品,并整合城市各类数据资源,通过深度融合数字孪生、大数据、物联网技术联通基层海量业务数据,建设城市感知一张网,有效整合社会各类信息资源,实现跨业务系统数据的深度融合、可视化监测、动态跟踪、智能调度,辅助决策者一屏统管城市各基层业务发展综合态势,为应急指挥调度和现场部署工作提供一体可视的技术支撑,打破城市各领域部门间“多头管理,各自指挥”的传统模式,实现基层管理的全面统筹、城市资源统一调度、城市运行快速协调,为基层管理者的综合管控、科学决策提供全面支撑。

2、“人找事”变成“事找人”,打造基层业务管理闭环

为解决基层管理中“被动化严重”的问题,通过打造基层业务核心专题数据库,围绕城市综合监督、市政执法、市容环卫等核心业务领域,进行管理动态数据的实时动态监控、智能预警告警和自动立案,并对已立案的事件进行分派跟踪,提升基层管理者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工作效率。通过数字孪生时空映射功能,智能分析业务异常主要成因的同时,进一步预测设备不安全状态、环境不安全因素、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不健全缺陷等风险隐患,打造可视、可溯、可控的全方位管控系统。推动事件由被动应急向主动预防转变,由“人找事”变“事找人”,真正实现核心基层业务“来源可溯、去向可追、风险可控”的管理闭环。助推城市基层治理实现决策科学化、防控一体化、服务便捷化的智能化转型。

3、降低数字化成本,提升城市智能建设环保效益。

数据要素赋能,降低数字化成本,提升城市智能建设环保效益。通过构建城市治理数据要素流通体系,整合多源数据并进行资产化管理,实现数据共享与价值释放。数字孪生系统以接入现有设备作为数据来源之一,能够有效解决因智慧城市建设所导致的大量采购新设备无法利旧的问题,大幅减少城市治理所需新智能设备采购成本、提高设备利旧率,从而降低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本。

建设内容与成效

1、全时空态势监控与快速响应

通过AI智能监控7x24小时监测城市六类核心违法事件,包括:大件垃圾、占道经营、游摊小贩、城市积水、垃圾堆放、机动车违停。当系统检测城市出现违法行为时将自动抓拍并自动生成立案工单,根据基层案件处理逻辑及周边执法人员可调度情况进行案件的智能分派、动态流程跟踪,当违法行为消失后自动结案处理。达到跨地域、跨层级、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指挥调度。同时数字孪生系统将对城管案件的来源、趋势、区域情况、立案率、结案率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多维度综合分析,以便优化系统业务处理流程。最终实现城市基层管理工作模式由原先发现问题被动巡查升级为系统自主上报、智能分配。以一屏统管方式有效提升城市管理者对违法事件的响应、处置和管控能力。自系统上线以来,平均每月接到报警数量达4千多件,其中违法事件的自动识别率达到90%以上。这些数字显示出智能化手段在提高治理效率和响应速度方面的显著作用。

2、资源优化与管理

集成环卫部门及环卫设备现有数据资源,通过丰富的可视化分析手段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形成集保洁人员、垃圾清运压缩车、中转站等信息的“环卫资源分布图”。对环卫人员、垃圾屋、环卫资源分布、垃圾车辆等环卫关键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和智能分析,直观可视环卫路段、车辆、人员、设备的位置分布及卫生状态,为管理部门多维度考核环卫作业质量提供科学化决策依据。同时系统支持可视化告警环卫异常情况,当城市出现卫生问题如中转站垃圾满溢,系统将在孪生场景内进行实时告警并发送通知到管理部门,提醒相关环卫人员进行垃圾运载。

系统建立的“环卫资源分布图”实现了对环卫人员、设备和垃圾清运情况的动态监测和智能分析。具体应用包括:垃圾屋站点监测:全区试点344个垃圾屋站点,系统能主动上报并自动监测垃圾满溢状态。公厕监测:接入37座公厕,监测气味、温度、湿度及水电用量等数据,提高养护水平,实现清洁智能化。智能垃圾桶:在9个小区试点部署了20个智能垃圾桶,辅助对金属、厨余垃圾等进行分类。环卫车辆监管:接入415辆环卫车辆,实时监控并处理违规信息,如超速(超速30码)和跨区域作业的警报。这些措施大大提升了城市环卫管理的精确度和科学性,让城市清洁工作更加智能、高效。

3、智能预警与应急处理

通过部署多种类多功能的智能设备,实现水质监测、井盖安全、垃圾分类及流转监测、道路管养信息化等功能,辅助完成城市基层实况监测普查与执法监督,并根据系统检测到的城市异常情况,如因降雨过大导致道路水淹等,在三维场景内实时告警异常情况,并调度相关负责人进行现场处理。及时发现城市中的安全隐患,改变以往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工作方式,“被动化主动、防患于未然”。

4、管理成本降低与设备利旧

由于系统能够整合和利用现有设备的数据资源,减少了对新设备的依赖,城市在智慧化设备采购方面的成本减少了30%。此外,已有设备的利旧率达到了80%,显著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5、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

以往未建设系统前主要靠手工办案,事后补录容易出现时效性差、差错率高、效率低、难监管的问题。系统通过联动终端执法仪,接入粤政易系统,实现操作规范化、流程统一化、对执法人员的日常行为规范起到鞭策作用,调动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系统实现了证据完整、文书标准的移动办案,进而实现对执法办案的精细化管理。目前三个试点街道169位执法人员普及率100%。此外本项目提供的多维度数据分析,为城市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例如,通过分析违法行为的时空分布特征,管理部门能够优化执法人员的巡逻路线,提升执法覆盖率和效率。此外,系统的综合分析能力帮助城市管理者预判潜在风险,提高了城市的防范和应急能力。

THEEND

最新评论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