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工联网iitime”,【作者】程琳琳。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新型储能技术已成为支撑可再生能源消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为破解我国储能产业面临的“技术同质化、产能过剩、应用场景单一”等瓶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于近日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动产业链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新型储能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通过统筹技术攻关、产业布局与市场应用,该政策不仅为“双碳”目标提供重要支撑,更将助力中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中占据更主动的竞争地位。
技术突破:从锂电池到前沿探索
在技术路径上,《方案》提出“巩固优势、补足短板、前瞻布局”的三大方向。
锂电池领域,政策聚焦长寿命、高安全储能电池研发,重点突破固态电池、全气候低衰减电池等高端产品。针对当前储能电池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衰减问题,《方案》要求企业提升电池循环寿命至万次以上,并通过材料创新实现低温环境下容量保持率超90%。
钠电池领域,政策强调突破高性能正负极材料技术瓶颈,推动钠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160Wh/kg以上,同时加快大规模系统集成技术研发,降低度电成本。钠电池的规模化应用有望缓解锂资源对外依存度高的风险。
前沿技术布局则更具想象力:氢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超长时技术被纳入重点攻关方向,混合储能系统、智能电池(集成AI算法的自适应储能设备)等创新概念首次在国家级文件中提及。这些技术或将成为未来能源系统的“调节器”,为电网提供跨季节、跨区域的灵活调节能力。
产业升级:从产能调控到集群发展
针对当前储能产业“一哄而上”的乱象,《方案》提出“优化供给、需求牵引”的调控思路。
一方面,政策要求建立锂电池产能监测预警机制,严控低端产能重复建设,引导企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另一方面,鼓励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研发-制造-应用”一体化生态。例如,长三角可依托新能源车企和电池巨头,发展车网互动(V2G)储能系统;西北地区则可结合风光资源,建设“绿电制氢+储能”示范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首次提出“新型储能产品分级分类管理”,要求建立覆盖设计、生产、回收的全生命周期标准体系。这意味着未来储能设备将像家电能效标识一样,通过分级认证引导市场优胜劣汰。
应用场景:从电网侧到千行百业
在应用层面,《方案》突破传统储能局限于电网调频调峰的框架,提出“全域渗透”的拓展路径。
电源侧,鼓励火电配置储能系统,探索“火电+储能”联合调峰模式,提升传统能源灵活性;在新能源富集地区,支持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制氨等“绿电转化”示范项目。
用户侧,政策瞄准数据中心、5G基站、工业园区等高耗能场景,要求新建项目按比例配置储能设施。以数据中心为例,储能系统可帮助企业在电价低谷时储电、高峰时放电,预计每年可降低用电成本超20%。
此外,《方案》还提出探索储能与交通、建筑等领域的融合应用。例如,电动汽车退役电池的梯次利用、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等模式,将推动储能从“单一功能”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
安全保障与全球竞合
针对近年来频发的储能安全事故,《方案》将“本质安全”列为硬性指标,要求储能产品通过热滥用、过充等极端测试,确保“不起火、不爆炸”。同时,政策强调完善退役电池回收网络,到2027年实现锂资源综合回收率超95%。
在国际合作方面,《方案》提出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技术标准互认,支持企业参与海外储能电站建设。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消化国内优质产能,更将推动中国标准走向全球。
政策实施与未来展望
《方案》的落地需要多方协同:地方政府需结合区域特色制定配套政策;龙头企业应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金融机构则被鼓励开发“储能保险”“绿色信贷”等产品。
可以预见,随着政策红利释放,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将迎来三大趋势。一是技术路线从“一枝独秀”转向“百花齐放”,钠电池、液流电池等差异化产品加速商业化;二是商业模式从“被动配套”升级为“主动盈利”,共享储能、虚拟电厂等新业态崛起;三是中国储能企业从“产品出口”迈向“系统解决方案输出”,在全球能源变革中扮演更关键角色。
《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出台,既是应对能源革命的战略选择,也是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的关键落子。通过技术创新、生态构建与开放合作,中国有望在新型储能赛道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中国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