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邮政绿”,迸发新动能

从“车马慢”到“当日达”,邮政业加速迈向数字化、智能化,而记忆中的那一抹“邮政绿”也正在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新动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电子报”,【作者】宋婧。

古时,“邮传不通音问隔”,想寄一封信动辄需要花费数月;今朝,“通达中国,到达世界”,邮递再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根据国家邮政局发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共计达到1745亿件、快递业务收入1.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13%;预计2025年行业仍将继续保持稳步上升态势,快递业务量将达到1900亿件、快递业务收入将达到1.5万亿元。从“车马慢”到“当日达”,邮政业加速迈向数字化、智能化,而记忆中的那一抹“邮政绿”也正在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新动能。

“上天”“入地”,开启无人快递新时代

“我现在正在把松岭站的包裹带到加格达奇分拣中心,春节期间的包裹统一会在加格达奇分拣中心进行分拣,再派发到各个村子下边去。”大兴安岭邮政无人机操作员小宇对记者说道。

微信图片_20250211140832.png

在大兴安岭,中国邮政利用无人机配送货物

加格达奇隶属黑龙江省,地处大兴安岭地区,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境内,冬季气温极低,历史最低气温达到-45.4℃。在被问及地理环境和天气原因会不会影响到运送时限,小宇表示,基本不会。除了常规的货车运输,现在加格达奇分拣中心安排上了无人机,特别是在大雪封路或者村子比较偏远的情况下,无人机就能代替人工大显身手。

“这里的气温、地形复杂,需要在高寒环境下有较长的飞行时间与较高的负载能力。我们的无人机最大起飞重量达到100公斤,飞行时间达三小时,飞行半径50公里,具备在高寒环境下稳定飞行的条件,这些技术能够让我们把物资更多地配送到偏远的地区,为更多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小宇说道。据他介绍,无人机的应用不仅能够提供更高效的配送服务,大大缩短配送时限,提升服务水平,还能有效降低人工驾驶的风险,同时助力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

不止是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无人仓、无人驿站等一系列创新应用都在昭示着“无人快递”时代的到来。在江苏张家港双山岛,无人机助力快递提速上岛,将单程用时由半小时缩短至5分钟;在南京溧水开沃园区,一辆辆无人车代替邮递员提供收寄件服务,日均运送邮件量超过600件;在山西太原邮区中心,三端供件的双层高速分拣系统、异形件自动分拣机、机械臂、场院内无人驾驶甩挂等一系列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进入让处理效率大幅提升......一抹抹“邮政绿”在往返穿梭中传递着美好的用邮体验。

微信图片_20250211140838.png

中国邮政小黄人智能分拣系统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计划建设部信息科技与创新发展处处长王志刚向记者介绍:“目前我们已在全国17省31个地市部署了无人车运营,覆盖市内运输、校园配送、内部盘驳、无人投递等环节,并在江苏、安徽、广东等地推进无人机应用,突破传统时空界限,聚焦普遍服务、乡村振兴、特殊服务、高端寄递配送等多种场景,提供更快速、高效、灵活的无人机物流服务。同时,我们还在全国12个省18个地市推广了无人驿站,以‘数智化设备+远端集约运营’模式,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自助服务。”

通过加大无人车、无人机使用,加快自助收寄设备布放,加强无人分拣中心、无人驿站建设,中国邮政全链条运营效率正在全面提升。中邮信科党委书记、总经理张百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邮政寄递无人化建设已经提速扩面,相信这些都会加速邮政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进程,有力支撑邮政业务高质量发展”。

全链智控,布局全国一盘棋

走进中国邮政位于北京的全国指挥调度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布满整个墙面的智慧大屏。大屏左右两侧的一个个方格中呈现出不同处理中心的实时分拣画面,中间则可看到各处理中心的邮件量、车辆数、车辆运行轨迹以及异常事件提醒等相关数据信息,整个邮政网络的运行情况一目了然。

微信图片_20250211140841.jpg

中国邮政指挥调度中心大屏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全国每一个处理中心的实时运行状态,我们构建了70多个模型,对全网处理中心布局、生产作业、智慧运营进行统一规划、调度和管理,构建了从智能规划、智能调度、智能运力匹配、异常管控、服务质量管控的完整体系,让邮政业务全链条变得可视、可控、可管,通过网络智能规划、计划动态编制、执行实时监控、异常智能调度,实现了运营管控由人工手动向智能自动转变。”王志刚介绍说道。

对于邮政业而言,要下好全国一盘棋,全链智控是制胜关键。在揽收环节,通过收寄一体机、智能可穿戴设备、远程自动读取设备等的应用解放揽投员的双手,提升收寄效率;在分拣环节,全国90个省际处理中心上线智能决策、智能场院、数字看板、生产监测四大类14项智能化场景,推进“全自动理位+无人供件”;在运输环节,构建70多个模型,让运营管控由人工手动向智能自动转变......一项项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让寄递系统全链条上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都尽在掌握。

所谓全链智控,“控”的不止是每个处理中心的实时运行情况,还要精准识别异常情况并对潜在风险进行提前预警。“我们部署了55个异常探针,通过AI自动识别现场异常行为,实现对车辆运输异常、外部天气异常等各类异常事件的实时发现、智能干预、消除的智能闭环管理。”王志刚表示。

记者了解到,中国邮政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一方面,初步建成了邮政智算中心,成功构建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上百个人工智能引擎能力,实现了云、边、端一体化架构的全面落地;另一方面,研发上线了面向垂直行业领域的邮政行业鸿雁大模型,打造了金融营销助手、智能客服助手、地址翻译大模型等模型应用并形成示范效应;此外,还打造了一支专业的人工智能团队,积极加强产学研合作,引进前沿技术理念和创新经验,以确保在人工智能领域始终走在技术最前沿。

“以AI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颠覆式变革。”张百龙坦言:“加快数智化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是时代提出的一道‘必答题’,中国邮政必须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案。”

深度用云,为关键节点保驾护航

岁末临近,新年将至,寄递物流体系海量并发数据和复杂业务系统带来的压力,所有快递企业都在严阵以待,迎接一年一度的大考。“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基本上能够做到下单即规划、出货即组网、异常即调整。”张百龙信心满满的对记者说道。

微信图片_20250211140845.png

“邮政绿”行驶在白雪皑皑的邮路上

据他介绍,中国邮政已经提前进行了技术保障规划和部署,比如利用模型算法每天对业务量进行预测、对寄递邮件进行全程轨迹计算、对异常情况进行实时告警等,以确保每一个邮件都能及时送达用户手中。

作为唯一“乡乡设所、村村通邮”的央企,中国邮政在国内的邮路总数已达到4.4万条,邮路总长度(单程)1305.1万公里,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县乡村,建制村直接通邮率100%。“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中国邮政”已成为14亿国人尽享邮政普遍服务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通过“海外仓+本地配送网络”、万国邮联邮政渠道以及与国际商业快递公司合作等方式,邮政业务通达全球。

“相较于其他快递公司,我们有自己的独特优势。首先,从企业属性来看,中国邮政作为国有企业,始终坚持‘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受到用户信赖;其次,从技术维度来看,中国邮政可以说是国内最早引入分布式技术的国有企业,从2015年就开始积极上云、深度用云,经广泛调研和论证,引入阿里云正式开始了长期的合作。双方联合打造的新一代寄递云平台已成为邮政集团核心算力,承载了90%以上的关键应用,有效提升了系统的处理能力、加速业务创新周期。”张百龙表示。

领先一步上云、用云为中国邮政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提供了核心驱动力。据了解,伴随邮政业快速发展、业务量急剧增加,传统IT架构已经无法满足处理大规模业务量的需求,每天数十亿次的服务调用和数据库读写操作超出了传统IT架构的处理能力,影响业务发展,所以必须从传统的IOE架构向分布式计算架构演变。

尤其是春节、双十一等关键时间节点,邮政系统会迎来巨大的业务量增长,云计算的弹性伸缩特性正好能够满足这种突发的高负载业务需求,通过动态调整资源以确保在高峰期也能提供稳定服务,同时还能凭借更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更好地适应邮政业务的多样化需求。

中国邮政应用“同城双活容灾”“多副本高可用”等技术,确保了业务连续性和数据可靠性,有效防止数据丢失和系统故障,信息系统可用率达到100%。同时,云计算弹性伸缩能力使其能够根据业务量变化趋势,快速计算、动态调整实现资源灵活配置,实时满足业务系统的资源需求,从容应对春节旺季流量洪峰。据了解,中国邮政专有云平台已具备支撑日常每日1亿收寄业务量、旺季每日2亿收寄峰值的处理能力。

“当前,我们已处在数字时代、智能时代,邮政业面临着竞争模式之变、竞争本质之变、企业管理能力要求的之变,行业集中度和竞争激烈度进一步加剧,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应用的速度、广度、深度前所未有。科技赋能正在成为邮政业的核心竞争要素,同时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发力点。”王志刚感慨道。

他表示,下一阶段,中国邮政将重点充分发挥数据新要素价值,发挥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提升运营质效;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新能力,发挥强溢出强带动性的“头雁”效应,深度融合到各个业务场景;规模化推广无人化少人化新技术装备,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构建核心竞争力。“我们的战略目标是建设数字邮政,以数字化来全面赋能业务转型发展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