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慧农人”。
现代设施农业是指利用新型的生产设备和现代化技术,调控温室、塑料大棚等保护设施内的动植物生长所需的温、光、水、土、气、肥等环境条件,改善动植物生长发育环境,使动植物的生长不受或者很少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建立动植物周年连续生产系统,实现高效优质生产。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并首次将“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蔬菜设施改造提升”写入文件,首次提出“科学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中国设施农业面积已占世界总量的88%,量的绝对优势必将转化技术含量的提高,中国设施农业技术引领世界发展的时代已为时不远。
相比大田农业,设施农业克服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不确定性,通过现代化的设施和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农业对耕地和水资源的高度依赖,成为缓解粮菜争地矛盾的关键抓手。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设施农业大国。在布局上,中国已逐步形成了黄淮海及环渤海、长江中下游、西北、东北、华南地区5大设施蔬菜优势产区,江苏、山东、辽宁、河北是中国4个设施农业大省。目前,全国设施农业面积约4000多万亩,占世界设施农业总面积的80%以上,其中八成以上种植蔬菜。黄瓜、番茄、辣椒等30多种蔬菜在设施农业帮助下摆脱了“靠天吃饭”。近年来,设施蔬菜与广西、云南等“南菜北运”基地相互配合,加上多级批发市场、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的发展,让新鲜蔬菜更加触手可及。
设施农业的发展,不仅有效解决了国人吃菜问题,还使蔬菜成为中国所有大类农产品中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品种。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产量占全球50%以上,中国人平均蔬菜年占有量515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蔬菜年贸易顺差超百亿美元,连续多年是中国农产品出口大头。
眼下,春季育苗和播种正在有序推进。北京市顺义区13家集约化育苗场培育工作进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可为春耕提供超3000万株优质种苗。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华成蔬菜专业合作社3000多平方米的育苗大棚里,翠绿的幼苗整齐排布,全市建成集约化育苗中心5个,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种苗。设施农业,已成为中国蔬菜种植的关键一环。
中国设施农业面积占世界80%以上
近年来,在多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设施农业技术日益成熟,戈壁、沙漠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突飞猛进,在为当地提供重要农产品、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现代化转型、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我国设施农业面积达4270多万亩,占世界设施农业总面积的80%以上。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利用戈壁、荒漠等非耕地发展设施农业,既能避免与粮争地,从空间上挖掘食物供给潜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限制,有效保障农产品全年供应。
尽管前景可期,但也须清晰认识到在戈壁、沙漠地区发展设施农业面临的瓶颈:一是生态制约。戈壁、沙漠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处理好生态保护和设施农业发展关系至关重要。特别是戈壁、沙漠水资源短缺,如何在保护生态和深度节水的前提下,在西北寒旱地区和戈壁地区利用非耕地发展设施农业,需要更为科学的政策设计和更为坚实的科技支撑。二是资金短缺。戈壁、沙漠设施农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需要看到,设施农业资本回收周期相对较长,对社会资本吸引力相对较弱,改善装备、提升机械化水平等均需要资金投入,资金短缺难题将制约设施农业提档升级。三是人才缺位。设施农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熟悉技术、善于经营的专业化人才,相关人才的缺位将使设施农业发展受限。四是结构欠优。戈壁、沙漠设施农业种植结构相对单一,一些地区产品趋同化严重,特色不突出,品牌不响亮,导致产品竞争压力大。为了促进戈壁、沙漠地区设施农业健康持续发展,需要精准施策,切实下功夫。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设施农业行业发展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受制于人均资源不足、底子薄、历史欠账较多等原因,“三农”仍然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个薄弱环节,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现代化明显滞后。这是党中央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要条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农业是基础、是支撑,更体现强国建设的速度、质量和成色。只有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需求以及对乡村文化和绿水青山生态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纵观世界强国发展史,一个国家要真正强大,必须有强大农业作支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意味着农业发展方式的创新、农业发展进程的提速。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照搬国外现代化模式,而是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依靠自己力量端牢中国饭碗,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有利时机,不断缩小在核心种源、关键装备等领域的差距,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壮链、强链,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新发展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粮食与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保障。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在要素成本趋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才能有效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通过设施装备的现代化和现代科技的应用,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从而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供给韧性。在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通过高标准农田和水利设施等建设,实现农业设施条件现代化。通过发展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等,推动机械装备和农艺技术的现代化。通过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优良品种的研发和应用。通过现代科技,特别是颠覆性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扩展农业发展空间。主要基于作物品种、土壤改良技术、精准调控灌溉等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使得资源、区位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约束放松,盐碱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北部高寒低积温地区、都市地区等非传统种植空间的农业发展潜力都得到进一步发挥。在效率提升的基础上,通过生产体系、产业体系与经营体系的现代化,提高粮食与重要农产品生产的价值和效益,进一步调动农民在市场条件下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引领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发展,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不懈奋斗。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前首要任务是抓好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实现历史性转移,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决不能松劲歇脚,更不能换频道。总的要求仍然是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五个振兴”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要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还要强调精准、因地制宜,激发乘数效应和化学反应,提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力效能。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这些论述深刻阐释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也鲜明指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业强国的时代要求。要把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任务,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带动农村全面发展,促进农民全面进步。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低碳绿色发展的基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相结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要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强化退化耕地治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保护农业生物资源,降低农业资源利用强度。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促进畜禽粪污、秸秆、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净化产地环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推进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升农村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只有通过农业现代化才能实现绿色发展目标。通过精准农业、清洁生产、绿色投入等技术创新以及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的建立,实现化肥农药投入、碳排放的减量和粪污、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的提升,在资源精准利用、高效利用的情况下实现农业生产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纵观世界农业发展历史,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每一次重大变革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制度创新、政策支持等关键因素的重要作用。我们建设农业强国,必须牢牢抓住这些关键因素,科学研判动力之源。
科技进步是驱动农业发展的永恒动力。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回顾历史,铁器牛耕、水利灌溉、稻麦复种制等创新性农业生产技术在我国农事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点的传统农业逐步走向成熟,推动我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近代以来,在科技革命推动下,西方发达国家凭借机械、生物、化学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大幅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率先步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我们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依然要向科技创新要动力、要活力。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了世界第一方阵,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必须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补短板、强弱项、增优势,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制度创新是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路径。建设农业强国,关键靠改革。回顾我们党的百年历程,推动农村改革,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关系是一条主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带领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推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为探索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化农产品市场化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农村税费改革等,重塑我国农业微观经济基础,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框架,推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有效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我们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迫切需要改革增动力、添活力,要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持续加强制度创新,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
政策支持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参与市场竞争,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政策保护。对农业给予支持保护,是世界各国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通行做法。进入新世纪,我国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逐步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全面取消农业税。进入新时代,我国加强政策支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逐步实现从农业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延伸、从生产体系到经营体系以及产业体系全面拓展,政策工具逐步实现由单一的财政投入向财政投入、价格支持、金融保险支持等优化组合转变。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继续发挥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重要作用,提升农业支持保护效能,进一步健全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