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陈述根本,作者/陈根。
只有每个产品真正做到智能化之后,整个家庭物联网和智能家居体验才可能更进一步。
得益于通信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拥抱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联网世界。如今,数以万亿的传感器被嵌入社会的各个角落,形成了“万物互联”的新景象。智能家居就是这个“万物互联”的新景象中最典型的应用。CSHIA发布报告认为,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家居市场,占据全球50%-60%的智能家居市场消费份额。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2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可达6515.6亿元。
人们期待智能家居带给我们一种更具新鲜感的生活方式,但现实却落到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境地。实际上,就现在行业应用来看,即使是前装市场,在推广落地的全屋智能方案仍是多为高档社区,体验绝佳的全屋智能要真正下沉到普罗大众仍需几年时间。智能家居,仍有破绽待解决。
智能家居在今天
智能家居,顾名思义,就是智能的家居产品,是对传统家居的智能换代,即以住宅为平台,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设备升级并集成,使其具有集中管理、远程控制、互联互通、自主学习等功能,为住户创造便捷、舒适、健康、安全、环保的智能居住环境。
比尔·盖茨的“Xanadu 2.0”满足了大众对于智能家居的想像。Xanadu 2.0始建于1990年,耗时7年,占地面积6600平方,铺设电缆84公里,斥资1.13亿美元。比尔·盖茨曾在1995年出版的《未来之路》中预言:在不远的未来,没有智能家居系统的住宅会像不能上网的住宅一样不合潮流。
Xanadu 2.0的入口安装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微型摄像机,若无许可则会被系统认定入侵,引发报警;配有全方位监控,监控摄像头可让户主全方位查看家中一切情况;厨房的冰箱则可以记录食材存放时间,避免食物存放过久,各种烹饪锅内都有测温装置并与控制装置相连,保证烹饪时菜肴不过热爆炸或外溢;智能卧室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设定室内温度、灯光强度、湿度、地板温度、音乐、画作等,地板中的传感器能在15厘米内跟踪到人的足迹,在感应到人来时会自动打开照明系统,在离去时自动关闭。
当然,智能家居也并没有辜负人们的想像。有网友曾用“光速”来形容智能家居市场的爆发力和技术的日新月异。从技术条件来看,2016年,左右物联网产业生态各种要素已具备。在物联网产业链上的各种要素已基本完善后,很快,物联网对于国民经济产业变革的规模效应就初步展现,并体现在智能家居这个离物联网最为接近的市场上。
2016年,国内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仅为620亿元,2020年整体市场规模已提升至1705亿元,CAGR接近30%,行业规模近年均保持双位数高增势头。根据IDC报告显示,未来五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将以21.4%的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2025年市场出货量将接近5.4亿台。
天眼查显示,2021年,国内存在近16万家智能家居相关企业。除了批发、零售型企业,从事智能家居方面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超过2.5万,为智能家居提供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企业,也有近2万家。可以说,智能家居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上下游行业,已经吸引了众多玩家入场,从而支撑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让智能家居产业得以大规模、快速发展。
但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一边是智能设备出货量的持续增长,但我国居民的智能家居使用普及率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据市场调研公司Statista指出,全球智能家居技术的使用普及率约7.7%,美国15%,而中国不足2%。与此同时,尽管智能家居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但智能家居的“不智能”也常被人们诟病。
可以说,在今天,智能家居是发展了,而且仍在快速发展,但似乎仍然少了点什么。
智能家居的破绽
回顾智能家居的发展,2014年,谷歌32亿美元收购智能家居设备厂商Nest,成为智能家居行业爆发的一个象征性起点。不过,当时还很少有人能说清楚“什么是智能家居”,而即便是光环在身、有着智能家居烙印的Nest,在被谷歌收购前,也只推出过智能温控器、智能烟感器两款难说有多智能的产品。
事实上,最初的智能家居,可能连“人工智障”都算不上。早期主打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插座、开关,其实只实现了基本联动功能。人工智能(AI)语音控制的加入,终于让智能家居变得能说会道,但使用过后,人们就会发现,智能家居仍然离不开手动调节、设置和编辑。
究其原因,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看似万能的AI语音,其实根本分辨不清具体的家庭场景。一个现代家庭,人们在家中的需求不仅涉及睡眠、吃饭、洗澡、娱乐等,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同一个需求还对应了完全不同的行为。
但对于AI语音来说,“家”“生活”是从未学习过的陌生事物。大多数使用AI的家电,积累的是家电本身的功能、操作数据。据此训练出的智能家电,来到家中又要从0学起。这就导致了操作的尴尬:人们必须发出AI能听懂的特定指令,才能一个个地唤醒或操作设备。
但在真实的家居生活中,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现实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智能家电也开始提供联动功能,开放给用户手动编辑打造个性化服务模式。然而,这实际上是“甩锅”给消费者去教育AI语音,实际体验依然非常麻烦。
遗憾的是,最初智能家居所面临的窘境在今天也依然阻碍着智能家居的发展。以全自动洗衣机为例,当前,全自动洗衣机在现在已经普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各种洗涤模式选项似乎配齐了人们对不同衣物的洗涤需求,问题是,当人们真正要去洗衣服的时候,这一堆衣物是否可以混合在一起清洗?这衣服是什么材质以及应该选择哪种洗涤模式?洗这些衣物应该匹配怎样的水量和洗涤剂量?
人们通常的做法是,把衣服一股脑地塞进洗衣机桶里,选一个自动化标准模式,洗成什么样算什么样,但其结果就是,除了费水费电之外,衣物也得不到最佳的清洗效果。智能洗衣机洗涤模式总是密密麻麻,但人们没有耐心和时间研究这些衣物到底该怎么去匹配。而市面上很多所谓的“智能”洗衣机,也不过是在物联网、语音/手势操控或根据不同模式自主决定加水量、洗涤剂用量等非痛点功能上做文章,对于洗衣服这件事并没有起到多大提升效果。
说到底,物联不代表智能,今天的人工智能虽然已经进入了技术产品化、商业化的阶段,但由于部分人工智能企业及媒体传播的夸大,导致了人工智能仍然青涩的能力在某些领域存在被夸大的情况。市场对人工智能寄予过高的期望,而实际的产品体验却往往欠佳。人们对人工智能能力、易用性、可靠性、体验等方面的要求都给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更多挑战。
目前,人工智能能够真正商业化处理的还只是对数据或者信息的归类、识别,以及一些简单特定问题的机器回复。比如,在线人工智能客服就是很多人都面临的一个尴尬问题。虽然各种在线平台都推出了人工智能的客户,但是这个人工智能客服更直观的理解是标准化问题的程序主动回复,跟人工智能似乎没有什么关系,超出标准化的问题,人工智能就不再智能,而需要人工。
并且,当前的人工智能高度依赖数据,但数据积累、共享和应用的生态仍然比较初级,这直接阻碍着人工智能部分应用的实现。人工智能的“不够智能”成为了智能家居的破绽,也让人们对智能家居的期望落了空。
智能家居还需要更多的温度
智能家居除了不够智能这一硬伤外,还面临着“单打独斗”的困境。毕竟,除了巨头布局智能家居领域外,中小型企业也希望在这领域能分一杯羹。这就导致品牌之间有各自的生态圈,智能家居互联互通壁垒凸显。
一个家庭中,用户选择的往往并不是同一个品牌的智能家电产品,如何让不同品牌之间的家电产品之间可以实现较为畅通、快速的互联互通,依然是今天智能家居没能解决的问题。品牌壁垒的存在,让智能家居没办法融进同一个操控逻辑中,消费者在选购时,又往往会选该品类产品中性能表现比较好的品牌,而这样就很难真正组合成完整的智能家居产品。
根据CBNData发布的《2021智慧家居趋势报告》,消费者对于智慧家居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实用性高可以解放双手、能够远程操控、可以进行交互连接、提高居住舒适度,提高居住安全感等方面。
但现实是,智能家居已经发展了20多年,而进程相比其他智能领域产品还是缓慢,个性化、整体感的智能化体验有限,很多时候,消费者实际定制全屋智能的需求并没有被体验的升级释放。在具体落地过程中,相关的软硬件升级、包括供应商的升级服务、已经品牌之间的互通互融都面临很大的挑战。
此外,智能家居的安全也是一个大问题。连接的设备涌入房屋会对系统造成威胁,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在全球范围内,由物联网终端安全事故引发的安全事件夜频繁发生。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物联网终端自身存在的缺陷或漏洞,对其进行主动攻击、恶意控制、窃取数据、篡改数据等,对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行、应用服务的正常运转造成严重影响。
SAM Seamless Network的《2021物联网安全形势》报告,在分析了来自1.32亿个活跃物联网设备和73万个安全网络的匿名数据后指出,去年有十亿级IoT设备遭到了攻击。在2021年发生的10亿次与安全相关的攻击中,物联网设备就占据了超过九成。智能家居的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需要协调技术,管理,法律和法规以确保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如今,在智能家居、智慧生活概念的火热下,很多厂家都开始把产品互联、语音操控等技术跟家电产品进行简单结合,进而炒作是“智能”家电。但显然,这类产品并没有从实际体验层出发,为用户生活带来切实有效的智能改变,而真正的智能家电,则应该从产品本身最核心的实用功能层面出发,基于AI、IoT、大数据等技术,在最能改善用户使用体验的环节进行精细化的研究和系统性提升。
正如智能洗衣机的基本属性就是要洗好每一桶衣物,而不是增设一些手势操控、语音交互,人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模式,而是不需要了解什么模式,产品就会自动去精准匹配模式。
当然,智能家居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只有每个产品真正做到智能化之后,整个家庭物联网和智能家居体验才可能更进一步,而智能家居离真正智能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