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1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连续发布了《“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中国电子报约请相关行业专家就三个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深度解读,敬请期待。本期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对《“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的解读。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
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与数字经济发展浪潮形成历史性交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交叉融合,工业互联网平台应运而生。“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我国工业体系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发挥着数据汇聚、智能分析、知识复用、资源配置等重要作用,对于推进两化融合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促进我国工业经济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意义重大
作为工业数据汇聚和资源配置的关键枢纽,工业互联网平台不但能够助推大中小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还能够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通发展,并帮助政府深化工业经济数字化治理。
一是有助于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愈发强烈,利用平台实现“提质、降本、增效”已经成为企业内生需求。集团型企业,基于云平台打通集团企业间数据通道,开展协同设计、共享制造、供应链协同等网络化协同应用,实现集团资源统一管理调度。大型企业,发挥平台统一大数据管理架构优势,有效整合企业内部业务孤岛,利用低代码开发工具加快企业知识复用和应用创新,并深入挖掘数据价值,构筑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小企业,借助平台低成本、快速部署软件应用的特点,通过云化解耦提供轻量级工业APP,降低企业基础IT建设、运维成本,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用不起”问题。
二是有助于一二三产业融通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贯穿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各环节,打破社会资源配置的时空局限,服务二三产业提质降本增效的同时打通一二产业,形成产业融通发展的良好局面。一二产业打通方面,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对农业生产数据采集和监测,实现农机的高精度自动作业和农作物的精准播种、智能灌溉。二三产业融合方面,平台推动消费与生产、供应与制造、产品与服务之间的数据流通,形成工业电商、工业金融、能力共享等新模式新业态,实现制造业服务模式的重构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
三是有助于政府开展工业体系数字化治理。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工业数据流通的枢纽,平台汇聚的海量数据赋能政府数字化治理的应用价值日趋显现。“双链”方面,平台驱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泛在互联、采集分析和协同运作,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显著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现代化水平。“双碳”方面,平台有效发挥企业能耗监测能力,解决节能降碳管理水平低等问题,为政府监管提供新的手段。工业运行监测方面,平台通过调用设备开工、能源消耗、产能分布等信息,建立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制造业运行监测指数体系,对已有统计体系形成补充和创新。
二、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推广成效显著
一是多层次系统化平台体系初步形成。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平台体系加速构建,综合型“双跨”平台持续引领,十五大双跨平台服务行业近20个,平均接入工业设备超过200万台/套、承载工业APP突破1万个、服务工业企业超过10万家;特色型行业和区域平台快速发展,全国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特色平台超过100家,已成为行业转型赋能及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专业型平台不断涌现,在协议解析、大数据分析、工业仿真等领域,涌现出一批“专精特”平台,成为关键技术单点突破重要依托。此外,工业互联网平台受到资本市场高度青睐,2020年35家企业累计融资规模约为116亿元,航天云网、海尔、树根互联等双跨平台融资规模达到10亿级别。
二是催生多类新模式新业态应用服务。“六化”应用持续引领平台创新发展,平台化设计方面,云化仿真工具发挥云算力优势缩短数值计算周期,以SaaS解耦方式提供定制场景轻量化服务。数字化管理方面,通过平台打通企业全流程数据,推动资产管理、运营管理、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管理创新,提升企业内外管理效率。智能化制造方面,通过平台与人工智能、5G、AR/VR等先进技术集成融合,实现企业局部智能化升级和全流程业务优化。个性化定制方面,平台深度对接用户,精准挖掘用户需求,实现按需生产。网络化协同方面,通过协同设计、协同制造、供应链协同等网络互联应用,提升研发生产综合效率。服务化延伸方面,基于平台开展设备监测、诊断、预测分析、远程控制等不同层级应用创新,构筑新型设备增值服务。此外,平台还孕育了工业电商、工业金融、智慧物流、C2M、能力共享等新兴业态,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平台整体应用价值。
三是助力产业链供应链高效稳定。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断链”风险加剧,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够充分发挥数据汇聚和资源配置功能,助力我国“双循环”战略。在此背景下,工信部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建设产业链协作和供应链预警公共服务平台,地方政府相继依托区域平台开展“链长制”产业链规划,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企业供应链弹性、韧性,保障我国关键产业链自主可控。此外,工业互联网平台在疫情防控保障物资供应链中成绩突出,工信部建设国家重点医疗物资保障调度平台摸清全国医疗物资“家底”,又搭载疫苗生产供应保障等功能,全力保障了防疫物资在全国范围内的调度。
四是平台技术创新取得新的进展。各方主体共同发力,在边缘、平台、应用等不同领域均取得突破。边缘侧,以双跨平台为代表的龙头企业能够兼容80%以上的主流协议,浪潮、新华三等研发集数采、通讯、计算于一体的边缘一体机。平台侧,国内百度自研深度学习框架飞桨,功能效果排名全球前列,阿里Dubbo以及腾讯Tars框架在微服务领域具有创新,清华大学研发开源数据库IoTDB,推动国产化替代。应用侧,阿里打造API市场,用友推出API link汇聚跨行业跨领域第三方应用,实现基于API对第三方应用的远程访问及功能调用,加速平台应用生态构建。
五是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初步构建。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发布《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体系框架》,搭建起参考架构、应用实施、测试评估等方面综合标准体系,其中“五化”应用实施指南和重点行业工业设备上云系列标准已经获批国标立项。监测体系构建方面,建设形成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监测公共服务平台,在江苏、安徽、湖南等重点区域开展试点,面向工程机械、通用设备、纺织服饰等重点行业,采集汇聚平台基础能力、运营服务、产业支撑数据,形成平台监测分析报告、平台发展指数等一系列成果。
三、下一步工作考虑
虽然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成效显著,但也面临着平台关键技术存在短板、平台通用化解决方案无法满足用户定制化场景需求、平台数据确权模糊和数据流转不畅通等问题,亟需加强技术突破、应用创新,提升生态服务能力和数据治理水平。
一是强化平台技术突破。支持创建遴选省级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围绕设备接入、平台框架、机理模型等领域开展理论研究及技术攻关。发挥我国5G、人工智能等ICT技术优势,鼓励在“5G+下一代控制系统”、“AI+工业软件”等方面形成技术融合突破,弥补我国在工业自动化、工业软件等领域“卡脖子”短板。探索建立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网络,以省级创新中心为节点,通过资源共享整合全国范围工业互联网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构建我国工业互联网自主创新发展体系。
二是加快平台应用落地。持续推进设备上云、软件云化工作,夯实平台应用发展基础。加快平台在垂直行业落地推广,孵化一批与行业深度契合、可复制可推广的场景化解决方案。支持平台以园区为载体,打造具有区域共性、区域特色的创新应用,推动产业集群内资源优化配置。鼓励平台探索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加快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融合,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结合,实现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释放平台数据衍生价值。
三是培育跨界融通生态。加快产教结合,创新平台与高校合作模式,将平台海量工程数据和高校核心机理模型相结合,解决平台通用解决方案无法服务个性化场景,以及高校核心机理模型缺乏实时工程数据优化的双向问题。提升产融结合水平,鼓励资本市场与平台产业开展对接,支持平台企业利用好融资资金,开展核心技术收并购,构建自主可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底座。
四是探索新型商业模式。引导平台由项目制发展向可持续运营转变,鼓励平台开展服务订阅收费模式。支持平台发展生态型商业,通过与系统集成商、工业软件服务商商业分成,共同提供赋能千行百业的解决方案。支持平台构建供需对接盈利模式,通过“中介服务”拉通产业链上下游。鼓励平台探索开展数据交易、模型交易等商业模式,释放平台数据资产价值潜力,挖掘数据流转过程创新应用。
五是建立数据治理规范。加强工业数据空间研究,探索建立数据流转规则,推动数据安全共享流通,支撑数据的深度挖掘及创新应用。持续完善基于平台数据的产业监测机制,发挥平台在设备接入、数据汇聚与企业服务等方面优势,构建分地区、分行业运行景气度指数,助力实现工业经济运行的在线监测与动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