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陈根
在2016年6月1日第一届全球 5G 大会上,中国 5G 推进组发布《5G 网络架构设计》白皮书,报告中的5G网络标准路线图显示,中国将在2019年完成5G标准的制定,2020年进入5G商用部署。
事实上,5G的商用部署进展比预期要来的更快。2019年6月6日,国家工信部向中国电信等4家运营商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开启5G商用进程。
截至2020年5月,全国已建成5G基站超20万座,50个城市已开启5G大规模商用,我国5G用户已达约8000万户。预计到2020年底,中国将建成约80万座5G基站。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预测,2025年中国5G用户数将达到7.86亿,约占全球5G用户总数45%。
随着中国在 5G 专利与技术的深度布局,在全球通讯领域的角色已从追赶者跃升为领先者。加上拥有全球最大的 5G 市场,辅以国家政策支持、资本踊跃投入,中国正在拉开5G 产业的黄金十年序幕。
5G连接互联网变革
5G构建起万物互联的核心基础能力,不仅带来了更快更好的网络通信,更肩负起赋能各行各业的历史使命。从互联网行业整体来看,5G时代,互联网行业将会从消费互联网向工业互联网发展。
过去20年,我国互联网的繁荣发展主要是消费互联网的发展。区别于传统产业,消费互联网具有独特的资源整合优势。消费互联网能够根据商品的档次和类别快速整合供应商和消费者,本质上则是平台模式。平台模式具有强大的网络效应,由于网络的价值往往与网络中节点的数量成正比,这使得所有用户都可能在网络规模扩大的过程中获得更高的价值。
但消费互联网红利正在逐渐减退,随着“互联网+”趋势的深化发展,互联网企业逐渐向以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渗透,同时传统产业开始主动拥抱互联网即“+互联网”。在这两股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互联网由上半场的消费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的产业互联网。
以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数据成为新经济下企业的核心生产要素。同时产业互联网以生产者为主要用户、资源配置及用户效率提高、以“价值经济”为主的商业模式、以数据分析能力为环境、企业虚拟化为主要流程的特征使得中观产业领域出现全方位变化。
5G的商用正好使互联网进入了下半场,消费互联网深化和产业互联网起步的时期,也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兴未艾的时期。5G生逢其时,将开拓在消费领域、产业领域的新应用,5G的再出发将会使人们现在还想象不到的新业态出现。
5G超高速率和几何增长的连接密度是万物互联的基础保障,也使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覆盖全产业链、生产全过程成为可能。在化工、机械、电力等行业,许多企业已经依靠5G技术实现了工业互联网对供应链管理、生产过程实时远程控制、设备协作、柔性制造、库存管理、交付管理等生产全过程的贯穿,使资源配置效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显着提升,同时还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运营管理成本。
5G开始了互联网发展的新篇章,创新互联网的未来。此外,5G作为“新基建”的领头羊,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其他“新基建”领域的基础设施。
事实上,当前数字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跨界融合阶段,5G发展也不断提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催生。而今年作为5G商用普及之年,也是垂直价值提升期。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未来产业跃迁能否成功在于垂直价值提升期可否掌握主导权,进而继续推动5G产业进入生态成熟期。
5G赋能行业价值
5G引领互联网技术创新加速了互联网行业的变革。据预测,到2035年,5G的全球经济产出将达到13.2万亿美元,拉动全球GDP增长率提升7%。5G在增强带宽、时延、速率等通信能力的基础上,提供了时间敏感网络、非公共网络、V2X、NR定位、移动性增强和地体化等一系列特色功能。
5G已上升为助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战略级技术,将在感官多维度交互、算力泛在化部署、 数据实时性流通三个方面为行业带来价值。
在感官多维度交互功能方面,5G大带宽特性能够支持更丰富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知智能,将促进AR/VR、全息视频、触觉互联网等智能技术族的全面落地。
以VR/AR/MR为例,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通过“再语境化”的信息,为用户拓展提供沉浸式视频体验,从而彻底颠覆传统人机交互内容的变革性技术。在需求端,VR/AR/MR技术强调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感官的交互方式,符合消费者自然行为的需求发展趋势;在供给端,优质企业增强布局力度,优化用户体验,而产品价格的下降和内容的丰富也将引起用户群体的再次关注。
5G天然具有移动性和随时随地访问的优势,可为VR业务提供更加灵活的接入方式,使VR业务从固定场景、固定接入走向移动场景、无线接入,从技术实现上赋能虚拟现实 多元化业务场景。5G+Cloud+VR/AR/MR,可将复杂的渲染程序通过5G网络传输放在云端服务器中实时处理, 降低对GPU等硬件的要求,助推“VR+娱乐”、“VR+教育”、“VR+体育”等“VR/AR/MR+X”多元应用场景, 满足更便捷、更具象的通信需求以及更互动、更沉浸的视听需求。
此外,5G还会使设备彻底告别有线连接,真正意义上实现设备“无绳化”与“轻量化”,最大程度优化用户体验,沉浸体验+智慧空间将成为未来的最大特征。
在算力泛在化部署功能方面,5G独特架构可以实现分布式计算,使其不再限于物理集中或者嵌入硬件,云和端无缝连接将使基础设施向信息化、智能化演进升级。进入万物互联时代,每个设备都可直接接入云服务器并与之进行超低延时的高效互通,海量的信息将进入云服务器网络,并不断“喂食”人工智能。
这意味着,云端服务器的应用效率和人工智能的学习进度将大大提高,工业数据通过5G网络汇总起来,形成自己的数据库。据信通院预测,到2025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超过80%的企业将把关键任务迁移到云上。
在数据实时性流通功能方面,强大的5G网络能够构筑覆盖卫星、物联网等天地一体化场景,促进更大规模、更大范围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应用,加速推动数据流变成价值流。据IDC预测,到2025年我国数据规模将达到48.6ZB,复合增长率超过30%。
物联网在医疗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以远程医疗为例,通过物联网,医生在诊治患者时可跨越空间距离,实现患者远程诊治。然而,受限于4G网络下的传输速率等等,在进行远程医疗时,时常面临画面清晰度不足、难以清楚辨别患者情况等问题。远程医疗服务发展速度缓慢,在推广时受到了较大限制。
而5G移动通信技术与物联网的融合应用,则突破了4G网络下的部分限制,有提高画面质量、改善信息传播延迟问题等效果,使远程医疗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推广的可能。
安全挑战和建设对冲
5G 时代已经全面展开,正在改变各个行业的运行面貌。但是,5G在成为行业发展新引擎的同时,也面临着技术创新带来的安全挑战。
一是SDN(软件定义网络)、NFV(网络功能虚拟化)等虚拟化技术的大规模运用增加了安全风险。传统网络系统中物理设备隔离和部署等纵深防御体系难以满足安全需求。例如,5G网络中NFV技术将部分功能网元以虚拟形式部署在云化的基础设施上,增加了虚拟网络之间的安全隔离、部署和管理难度。
二是海量异构接入增加了供给面与攻击机会。攻击者可利用海量多样化终端中的单个设备弱点(如缺乏安全策略部署的功耗低、计算和存储资源有限的终端)进行数据窃取或系统破坏。此外,5G网络连接设备数量的增多使得攻击者发动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变得容易。
三是个人隐私泄露风险增加。5G技术在垂直行业的应用,例如智慧医疗、智能家居与智慧交通等,将相关隐私信息转移到开放的平台中,增加了身份、位置、健康等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的风险。
此外,5G产业链由网络规划、无线主设备、传输设备、终端设备以及运营商组成,在地缘政治影响下,5G的产业链将面临更大风险。
目前,我国5G发展所需核心芯片、模组、器件、装备、材料在世界范围内采购,所生产的5G基站设备、网络设备、终端等产品面向全球市场销售,5G供应链全球化态势明显。我国部分5G基站、光传输设备、终端的核心元器件和原材料依赖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供应商,任何元器件和原材料的中断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个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应对5G安全系统建设,首先,要客观梳理当前我国5G技术发展面临的关键薄弱环节。聚焦5G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关键模组、基础材料、制造工艺等创新方向。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关,尤其是频射芯片、中高频器件、光通信芯片、数模转化器等“卡脖子”环节,强化在5G基础与前沿领域的研究,着力提升我国5G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其次,加大对5G安全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强对网络虚拟化、边缘计算、网络切片、能力开放等技术的研发。推动漏洞挖掘、数据保护、入侵防御、追踪溯源等安全产品的研发,构建全局感知、联动处置、预警防护、威胁监测的5G安全保障框架,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化解5G发展中面临的安全风险。
此外,通过技术进步、管理创新等多种手段加强能效管理,引导新型材料、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加强与通信行业的跨界合作。利用大数据分析、综合能源技术等5G基站做好用能管理,降低5G能耗水平和用能成本。
根据 GSMA最新报告显示,日前已有 49 款 5G 模组问世。预计到 2020 年底,有超过54% 的模组将支持商用。在 2019 年第四季度,华为推出首款 5G 工业模组 MH5000,采用5G 基频芯片巴龙 5000,主要面向用 5G 工业物联网; 其下行速率可实现 2Gbps,上行速率230Mbps,并支持 NSA/SA 两种 5G 模式。
根据估计,2020 年中国整个 5G 模组发货量达到 200 万-300 万片,规模效应将带动模组成本快速下降。预计到 2021 年,5G 模组价格将降至 20 美金,价格的下降将促进行业应用发展。
5G并不是4G技术系统的升级或是补丁,而是完整的系统或是流程再造,将深刻地改变人类接受信息的体验和社会生活的方式。对于5G十年,还需要大量的创新技术推动。在商业模式、行业标准、政策支持、创新应用,以及多样化终端等方面的持续探索,将会让 5G 技术为更多行业带来改变,从而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