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与社会影响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已经很难简单地用“黑天鹅”来形容。与此同时,这场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机在按下经济发展的暂停键的同时,也按下了传统产业升级和社会治理优化的快进键。
在此过程中,众多新技术加速演进,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发挥出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区块链正在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
作为一项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又在快速发展的技术,区块链的应用在疫情期间又会呈现出哪些新趋势?根据资本实验室的不完全统计,在2月到4月的三个月间,也就是在疫情期间,全球区块链应用典型案例达到356个。其中,抗疫应用达到65个。
总体看,疫情期间的区块链应用呈现出三大趋势:
一.中国已经走在全球区块链应用的最前列
在2至4月间,全球典型区块链应用案例为356个。其中,中国的应用案例为204个,全球占比为57%。
数据表明,从政府到企业,从社会治理到贸易融资,中国在区块链应用方面有着非常高的活跃度,并已经走在全球区块链应用的最前列。通过数据还可以看出,这一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级政府部门的推动,及其自身在应用方面快速而大胆的探索。
在4月的区块链领域,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信息:来自中国的区块链服务网络(BSN)正式进入商用阶段,并开启海外版公测。BSN是在国家信息中心主导下,联合中国移动、中国银联等中国企业共同打造的一个跨云服务、跨门户、跨底层框架,用于部署和运行各类区块链应用的全球性基础设施网络。其最终目标是成为区块链互联网。
可以相信,该网络对于中国推进区块链在各行业的持续应用,增强与全球的数字化连接,乃至建立在该领域的全球话语权和领先优势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知道:有“数字化国度”之称的爱沙尼亚早在2008年就开始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数据管理;作为阿联酋迪拜酋长国的首府,迪拜则致力于打造“全球第一个由区块链驱动的政府”。与这些具有“先锋”性质的国家和城市相比,中国正在利用区块链技术掀起一场规模更大、影响更为深刻的变革。
二.数据共享、溯源与安全依旧是区块链应用的最大领域
而2至4月间,数据共享、溯源与安全领域的区块链应用案例达到182个,占比为51%,依旧是区块链应用的最大领域;其次是政务/非盈利(110个,占比31?和金融服务(64个,占比18%)。
从上述数据非常清晰地表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已经从1.0(数字货币)时代进化到2.0(智能合约)时代,并且已经快速跨越到3.0(超越货币、经济和市场的公正应用)时代。
换句话说,区块链技术已经从一种单纯的金融技术脱胎而出,广泛应用于政务管理及各行各业,并且开始成为新的社会信用机制和社会治理框架的一部分。
三.区块链在抗击疫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至4月间,在上述356个应用案例中,65个均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占比达到18%。这表明,在全球疫情这一特殊阶段,区块链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在2至3月间,区块链抗疫应用主要分布在中国;到了4月,此类案例则主要分布在国外相关国家,这一点与疫情在中国的逐步受控,及其在全球的扩张趋势紧密相关。
哪怕是在短短两个月间,国内的抗疫应用还体现出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趋势:高度敏捷和灵活的响应。
在2月,国内抗疫应用主要发挥的是应急响应功能。在抗疫阻击战的大背景下,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公益慈善机构等各方力量开发了基于区块链的相关应用,并快速投入到抗疫前线的各个环节,例如:药品生产与流通溯源、城市疫情数据监测、与新冠肺炎相关的保险理赔、慈善捐助管理、防疫物资管理、复工复产备案与管理等非常丰富的应用场景。
到了3月,可以明显发现,随着国内疫情受控和复工返工工作的推进,以及疫情在全球的升级,国内的抗疫应用快速向着更主动、更广泛、更常态化的领域和环节延伸。例如:易居中国推出基于区块链的社区、楼宇及案场安全防控管理的3大智控链系统;中远海运结合全球疫情数据,运用物联网、航运数据中台、航运算法平台、航运区块链平台等技术快速开发并部署了船舶疫情潜在风险识别系统;成都市加强疫源疫病的监测防控体系建设,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野生动物的驯养繁育中,以解决人工繁育野生动物来源、去向的“溯源”问题……。
到了4月,随着疫情的进一步削弱,国内基于区块链的抗疫应用与之呼应,从2月的21个,3月的24个下降到6个。
与此同时,国外抗疫应用增长到10个。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4月下旬,美国众议员在众议院提交了一项HR 6607法案:《战略性国家储备增强和透明度法案》。该法案的提交基于一个重要背景:随着美国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不断攀升和疫情的加重,该国医疗防护物资的缺乏,以及配置调动的低效率饱受诟病。该项法案旨在从长期解决上述问题。如果该法案获得通过,美国将建立一个由全国性私有区块链支持的网络,以追踪战略性国家储备(Strategic National Stockpile , SNS)中的关键医疗用品和其它物资。上述信息表明:本次疫情正在激发美国更加注重利用新技术加强医疗物资的战略性储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