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在“数字政府”中的应用

信息化协同创新专委会
丁邡/焦迪
区块链技术具有可追溯、不可篡改和时间戳等特征,可将数据确权、数据“上链”记录、数据交换记录等信息向各个参与方实时广播,并实时存储在分布式区块中,由所有参与方共享、共治和共同维护,在“数字政府”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政府”,能够实现数据的不可篡改、可溯源、安全可信以及分布式存储、保护隐私等需求,在优化政务服务流程、促进政务数据共享、降低“数字政府”运营成本、提升政务协同工作效率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探索利用区块链数据共享模式,实现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促进业务协同办理,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政务服务体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数字政府”中的深层次应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政府”,能够实现数据的不可篡改、可溯源、安全可信以及分布式存储、保护隐私等需求,在优化政务服务流程、促进政务数据共享、降低“数字政府”运营成本、提升政务协同工作效率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由“信息服务”转型升级为“价值服务”和“信任服务”,有效赋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一、区块链技术在“数字政府”中的应用场景分析

区块链技术具有可追溯、不可篡改和时间戳等特征,可将数据确权、数据“上链”记录、数据交换记录等信息向各个参与方实时广播,并实时存储在分布式区块中,由所有参与方共享、共治和共同维护,在“数字政府”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应用于政府统计调查领域,确保数据可信、可追溯

可信、可追溯的调查统计数据是洞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晴雨表”,是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的“参谋长”以及公众与政府、社会互动的“信息窗”,关系到政府宏观调控和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区块链是统计调查数据的“安全岛”,一旦上链,极难篡改。在“数字政府”的统计调查功能模块中应用区块链技术,通过掌控“链上”和“链下”数据交换记录,对经济社会相关数据进行真实有效的调查统计,从而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时监测、预警和预测分析。

(二)应用于企业和公民身份认证系统,确保原始信息安全可信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企业和公民原始信息存储机制,无法修改其中的信息记录,只能增加新的记录。因此,企业和公民的原始信息具有不可变更性,极大地保护了企业和公民的信息安全。同时,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一经确立则不可更改、删除,保证了司法举证的有效性、身份信息的唯一性和合同的不可篡改性。此外,各个参与方可以通过区块链直接验证存储在“数字政府”系统中的个人和企业信息,避免通过第三方信任机构,将显著提高政务工作效率。

(三)应用于政务信息管理领域,促进信息开放共享

在“数字政府”中应用区块链技术,将保证政务信息的公开和透明,促进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区块链技术的开放源代码机制,可以对区块链中各个节点和区块中的记录信息进行查询,极大促进政务工作公开透明,完善政务监督机制。同时,应用区块链技术将有效改进政府资产或权利的登记和交易流程,如在供应链金融和数字票据等场景的应用。再如,在土地登记和交易方面,任何人都可以直接查询记录在区块链上的土地位置、大小、权属、交易记录等信息,促进土地交易信息开放共享,有效规避公职人员的寻租现象;采用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其链上直接清算方案能实现数字票据全生命周期的登记流转交易和票款对付结算功能。

(四)应用于政务数据库,实现去中心化

在政务数据库建设中采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分布式数据库或去中心化数据库,将大大减少交易环节,降低交易成本,缓解政务服务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分工协作的效率。建立联盟机制的政务区块链,采用授权节点信任机制,由授权节点掌控整个联盟链的身份信息,保证写入区块链的信息真实有效,同时在写入区块链信息的环节也可以引入第三方鉴定机构来验证信息的真实准确。利用联盟链技术可以构建跨境贸易区块链平台和资产信息披露平台。

(五)应用于监管领域,实现政务数据溯源监管

区块链的可追溯性优势对于监管模式创新、提升政府公信力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字政府”的监管平台中应用区块链技术,将被监管对象的所有信息都记录在案,能够准确高效地监测和追溯监管对象的实时状况。被监管对象一旦出现问题将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问题溯源,极大提高了监管有效性和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例如,在“数字政府”的食品安全平台中,应用区块链技术将食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等每个环节的信息都记录到区块链中,消费者可以随时进行查询验证食品质量问题和进行问题追溯将极大地提高问题食品的溯源效率,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二、区块链技术在“数字政府”中的应用优势和面临挑战

确保政务数据完整、可信、确权、安全、隐私保护以及共享共治是构建数字政府体系架构的基础支撑。区块链是一种去中心化、分布式的账本技术,适用于多元主体参与、多个流程和环节的共同治理过程,在“数字政府”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优势。

(一)提高“数字政府”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政府”治理架构,能利用哈希函数和非对称加密等算法对隐私保护或涉密数据进行加密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并能在数据共享交换过程中确保其完整性。此外,去中心化后,政府各部门不需与中心政务信息系统实时交换数据,大大提高了部门协同工作效率,降低了中心政务信息系统的负担,确保政务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同时,去掉了中间介质的区块链,在授权节点之间直接进行点对点的数据交换,无需其他机构进行第三方授信,大大提高了“数字政府”系统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

(二)助力可信“数字政府”建设

区块链技术采用的加密算法和构建的分布式数据库,在“一网通办”的政务服务环境中,能够实现全网数据的实时同步、不可更改和不可删除。区块链这种自信任功能是建设可信“数字政府”的技术基础。区块链中的每个区块和节点都记录着政务信息,这些信息在链上被验证和广播后,区块链开始进行验证并永久储存,使得每条信息具有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因此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政府”具有极高的数据稳定性和可靠性。在构建可信“数字政府”中应用基于区块链的治理架构,保证政务数据一旦生成即向所有参与者广播且附上时间戳。区块链的自信任功能将方便政务数据的溯源确权,其智能合约功能是数字政府中“数字契约”“数字证明”和“数字治理”技术支撑。

(三)推动政务数据开放共享

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政府治理架构,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点对点传输以及智能合约执行,使每个政务服务节点严格执行约定规则,有效实施数据的共享共用及智能化、自动化的数据处理机制,从而实现数据的高度共享共治。

目前,我国政务数据存储分散,数据标准各异,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因此,短期内建立政务区块链,实现政务数据全量“上链”将面临严峻挑战。其次,政务数据类型复杂,部分数据的存储量已经超出目前区块链技术能够处理的能力,尤其是海量视频政务数据。由于区块链上的所有参与方都需储存一份数据拷贝,海量的视频数据将无法完全生成区块“上链”。因此,目前海量政务数据完全“上链”还不具备技术条件。第三,数字政府的每个参与方都完整存储所有政务数据,将大大降低传输效率和消耗大量存储空间,对现有政务系统的传输能力和存储能力将造成极大挑战。

三、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政府”的策略建议

区块链技术在我国“数字政府”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步阶段。为了加快区块链技术的推广应用,应从制度建设、技术研发、应用环境优化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

(一)夯实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制度基础

加强区块链政务应用的顶层制度设计,增加高质量政策、法律和法规的供给,制定区块链应用的法律保障框架;加强“数字政府”相关政策研究,为区块链技术应用构建坚实的制度基础。同时,确立区块链技术落地应用环节的基本制度规范,制定具体细化落实方案,切实推进相关制度落地见效,形成制度创新合力,从落地执行层面为区块链技术应用提供更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加强政务区块链技术研发

加强与“数字政府”相关的区块链技术研发,将技术应用、数据交换、政务平台建设与管理手段协同推进,从加密算法、数据模型、数据共享共治等方面多管齐下,为满足“数字政府”建设需求做好充分的技术储备。建立区块链产业生态,加快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协同创新,加快推进基于政务区块链的“数字政府”建设。

(三)构建开放包容和审慎监管的区块链应用环境

在“数字政府”建设中应用区块链技术不仅需要“破”的勇气和力度,更需要“立”的智慧和能力。“破”就是要不断打破传统电子政务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的束缚,认清区块链技术发展规律;“立”就是要树立与新时代政务服务工作要求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勇于探索和敢于尝试应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允许尝试、允许试错的开放包容环境,大力推广政务区块链的应用,在某些地区的“数字政府”中开展先行先试。同时,对区块链技术进行审慎监管,即随着区块链技术在“数字政府”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逐步构建更加合理的监管体系。

(四)加快区块链人才队伍建设

具有区块链技术知识和政务服务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直接决定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推进力度和应用效果。为了快速推进区块链技术在“数字政府”中的应用,在顶层规划和需求设计环节需要配置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在技术方案设计、技术研发和运营环节需要大量的技术创新人才。因此,要加强对现有政务工作人员的区块链知识培训和应用能力培养,加快一般政务服务人员的角色转变,尽快适应区块链应用的新思维和新模式。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区块链技术人才的培育,完善人才任用和绩效考核机制,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力度,打造多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尤其是加快培育一批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提高技术和管理人才质量。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