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中国高层密集点名新基建,新基建进度“按下快进键”。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对新基建的概念和涉及范围做出官方的界定。此次会议还首次透露,国家发改委将联合相关部门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出台推动新基建发展的有关指导意见,加快推动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项目建设进度。
目前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是主管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两部委。3月下旬,工信部赛迪智库发布《“新基建”发展白皮书》提出,新基建投资空间巨大,但要防止搞“大水漫灌”;要以社会资本投资为主,避免地方政府再次大规模投资。此外,要规划好新基建长期发展路线图和年度投资计划,防止“一哄而上”的重复建设,避免短期投资泡沫化。
记者梳理各种渠道的公开信息发现,目前中国新基建投资主要以地方政府和国企、大型央企为主。在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计划开工的重大项目中,有20多个省区市的新基建占比在15%左右,有的省区市新基建投资还在加码。4月重庆市宣布启动2020年首轮新基建项目,总投资高达1054亿元。
中国国企对新基建的投资亦衔枚疾行,仅是国家电网公司2020年在特高压项目的投资规模达1811亿元,同时带动社会投资3600亿元,整体投资规模高达5411亿元;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计划建成60多万个5G基站,总投资约2000亿元。
从目前来看,仅有华为、中兴、阿里巴巴、腾讯等极少数民营企业参与新基建投资。整体上,民营资本对新基建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中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中国财科院金融研究室主任赵全厚等专家提示,新基建项目存在较多商业性、逐利性、可变性,有诸多不确定和高风险因素,并不适合政府财政和国企、央企为投资主体,如果重复过去政府和国企主导投资的老路子,变成实行短期大规模的刺激政策,或将导致中国债务风险进一步升级。
中国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副院长王鹏4月22日公开表示,虽然国家发改委已经基本明确新基建的发展方向,但尚未明确新基建中长期战略规划和短期行动计划,没有统筹规划新基建区域和相关行业布局,由此导致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多处于观望状态。他建议,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方面尽快制定新基建顶层设计,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新基建投资,“调动民营企业的专业能力、创新力和市场应变力,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刘尚希建议,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应加快市场体制、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放开新基建投资的市场准入,破除信贷、创新、招投标等隐性壁垒,让体制机制灵活、产权盈亏明晰、决策自主分散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等社会资本能加入新基建投资当中。
业界最关注的是,在地方政府财力吃紧、民间投资活力不足的情境下,2020年中国新基建投资规模有多大?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带领团队,通过对5G基站、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8个新基建重要类目的分项测算,认为2020年中国新基建的投资规模约2.18万亿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预计2020年中国新基建投融资规模将达到2万亿至3万亿元。
今年新基建投资或超2万亿元
所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是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该定义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2018年12月提出。其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内涵更加丰富,涵盖范围更广,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特征,能够更好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4月20日表示,发改委初步研究,“新型基础设施”(简称“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目前来看,新基建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内容。
伍浩还对新基建的内涵和外延做出进一步阐述:
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都属于新基建中的“信息基础设施”;
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创新基础设施则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这是国家发改委首次对新基建概念和涉及范围作出较为明确的界定。此前,中国经济学界与资本市场对于新基建的理解五花八门,内涵外延均有不同。
对于业内外对新基建的争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长江商学院教授许小年、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李剑阁等学者都曾先后提醒,不应急于炒作新概念,要防止把新基建当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更不能通过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引发一轮中国“新基建狂潮”,无形中使中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在落地过程中变形走样,应该趁势出台一些改革开放的新举措。
全国人大社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江小涓则提醒,新基建的投资主体应当是市场而不是政府。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对新基建有一个更为形象的总结,他说,新基建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新瓶旧酒”,即基础设施数字化,如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港口、智慧农业、智慧医疗等基础设施;第二类是“旧瓶新酒”,即有系统性、质的“代际”飞跃特征的基础设施升级,如空天海洋、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更新、拓展;第三类是“新制度”,围绕国家新发展理念、新部署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即国家总体安全与治理现代化基础设施,如安全与治理标准、制度等软硬件设施。新基建赋予传统基建以新的内涵,能更好地支撑未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鲁政委是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他表示,目前,中国新基建主要集中在5G基站、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特高压、充电桩、城际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8个重要类目,其中,城际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是未来中国新基建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规模将一直处于领先。
2020年中国新基建的投资规模有多大?根据兴业银行研究团队的测算,预计2020年中国城际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的投资规模将超过1.3万亿元,到了2025年将达到2.2万亿元。5G基站2925亿元、数据中心2684亿元、工业互联网840亿元、人工智能1122亿元、卫星互联网117亿元、充电桩95亿元、特高压708亿元、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13365亿元,综合起来,2020年中国新基建的整体投资规模约2.18万亿元。
政府和央企双向发力
中国国家统计局4月17日公布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同比降6.8%(1992年以来首次单季负增长),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6.1%。但与此同时,与新基建相关的一系列经济指数却逆势增长。比如,一季度电子元件、集成电路、城市轨道车辆、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16.2%、16.0%、13.1%和3.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3.2%;高技术制造业中的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投资增长3.2%、高技术服务业中的电子商务服务投资增长39.6%、专业技术服务投资增长36.7%。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对记者说,新基建的逆势增长 “是2020年一季度中国经济的一抹亮色”。
梳理2019年的新基建投资发现,2019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仅为5.4%(其中,基建投资增长3.8%、制造业投资增长3.1%、房地产投资增长9.9%),但同期与新基建相关的全国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7.7%、16.5%;工业生产方面,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仅为5.7%,但同期与新基建相关的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8%、8.4%。从这些统计数据来看,新基建已经对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鲁政委告诉记者,2019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为18.2万亿元,其中新基建投资规模约为9%,全年1.638万亿元的新基建投资规模并不大,但2019年之所以经济运行保持了6.1%的增长,新基建的支撑作用极其重要。
记者梳理了地方的基建投资库发现,截至目前,中国已有25个省区市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计划开工的重大项目中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其中,广东省全年基建投资计划为4412亿元,新基建将是重点投资方向;重庆市宣布已经启动了2020年首轮新基建项目,总投资高达1054亿元;江苏省明确将加快建设5G基站、大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基建设施,2020年将新建5G基站5.2万座,完成相应投资127亿元,等等。
近一个月以来,广州、湖北、天津等十多个省区市相继出台支持新基建投资的文件,像广州市颁布的《加快“新基建”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十条》,是全国首个针对新基建的产业政策,提出将培育一批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CPU芯片、AI芯片、流版签软件、网络安全软硬件的领军企业;湖南省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的若干意见》,提出聚焦新基建,谋划一批5G移动宽带、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项目;天津市与中国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云签署《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能源革命先锋城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双方将在5G基站、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合作。诸多信息表明,中国地方政府正在为2020年新基建投资加码。
地方政府加码新基建的同时,中国国企也在追赶新基建这个风口。
近日,中国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表示,央企要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上补短板,充分发挥央企的优势,当好新基建的“主力军”,支持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发展。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告诉记者,在电力、电信、金融、互联网、信息业等央企垄断行业,部分大型央企正在发力新基建。2020年央企对新基建的投入超过1万亿元。据李锦分析,“短期内,全国性的新基建项目主要由央企承担,地方性的新基建项目主要由地方国企承担。”
央企和地方国企集中发力新基建,会不会造成国企负债率迅速攀高?
2018年中国财政部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末,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1517115.4亿元,负债总额为997157.4亿元。中国国企负债率为65.7%左右。按照中央要求,2020年末,中国国企负债率应降至63.7%左右。中国财政部最新公布数据显示,今年3月末,全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4.5%,反而同比增长0.2个百分点。
李锦表示,在疫情冲击之下,中国政府为了确保稳增长、稳就业、稳投资,预计将会允许国企、央企适当增加一定负债,“到2020年末,中国国企负债率回升至66%或者67%都有可能”。
民间资本亟待引导
中国高层强调加快新基建进度的同时,也同时强调,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目前,仅有华为、中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极少数民营企业参与新基建投资,整体上,中国民间资本对新基建仍处于观望状态,与地方政府、国企、央企对新基建投资的火热相差甚远。
中国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5年,民间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占比从49.8%提高至64.2%。从逐年数据来看,近十年中国民间投资持续上升。但是,2016年开始,民间投资增速大幅下滑,同比增长仅为3.2%,此后民间投资一直萎靡不振。
2019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5.4%,民间投资增速为4.7%;2020年一季度,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1%,民间投资同比下降18.8%。
对于中国政府正在倾力推动的新基建,刘尚希、赵全厚等专家认为,新基建一方面有基础设施的公共性、公益性、稳定性,另一方面也有较多商业性、逐利性、可变性,政府不应该主导新基建的投资,而应该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中国工信部赛迪智库发布的《“新基建”发展白皮书》强调,新基建投资要以社会资本投资为主,避免地方政府大规模投资。
如何调动民间投资参与新基建投资的积极性?
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提出三点建议:
一、进一步放开整个基建投资领域的市场准入,为民间投资参与基建投资拓展渠道、消除限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对于清单之外的所有行业、领域,都要给予各市场主体公平参与的机会。要合理确定投资资格,不得设置超过基础设施项目实际需要的注册资本金、资产规模、银行存款证明或融资意向函等条件。
二、除5G基站、公共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外,在整个信息类新基建领域,政府应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设施标准、产业规划布局等,推进市场有序运行。信息领域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不同,一些具有明显商业化价值的新基建项目,将会吸引民间资本逐步进入。对商业化价值低但又非常有必要的、或涉及公共信息的、或市场整合难度比较大的信息类新基建项目,中国政府应积极牵头,引导民间资本有序进入。
三、规范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融资模式。在资金来源方面,进一步规范PPP融资模式,对信息类新基建项目,有关方面应给予一定的财政、金融、产业等配套政策支持。
新基建以新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信息网络升级为特征,面向高质量发展对接新产能、新消费,提供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服务等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在国土规划、建设开发等方面也有相当高的要求,新基建门槛较高,会将大量中小企业挡在门外。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就此表示,在新基建初始环节上,可能会以一些有经验有实力有技术的国有大型企业、民营大型企业为主,但是,新基建、新产业的发展特点表现为产业链非常之长,甚至可以由城镇区域的上、下游中小企业,一直对接到边远贫困地区,需大量中小微企业跟进。
当民间资本投入新基建的活力被激发之时,正是新基建释放政策红利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