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前后,VR技术曾是风头无两的明星,各大科技名企、硬件大厂纷纷发布相关产品,有关VR+教育的设想也层出不穷。但如今,VR进校多以科普体验活动的形式呈现,能真正融入课程、带来改变的项目不多。
那么,具备低延时、大容量等特点的5G技术能加速VR与教育教学融合吗?在由北京师范大学与科大讯飞联合主办的 “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峰会·2019”上,计算机软件与虚拟现实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分享了VR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以及与人工智能、5G技术的结合。
VR让观看更自由
赵沁平介绍,虚拟现实是一种基于可计算信息的沉浸式交互环境。用户可以借助必要装备,获得等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
虚拟现实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对于虚拟现实的功能及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实现两维显示到三维显示的转换,从人机鼠标交互到人与虚拟环境交互转换
可以改变观看方式。不再通过电视、手机,观看更自由
可以构造任意时空的物理世界和物理世界中的对象
可能成为行业新的试验验证平台,成为支撑行业发展的新兴技术平台
可能成为新的互联网入口、社交环境、未来媒体,可能改变未来影视、游戏等的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
赵沁平说,2016年是虚拟现实产业元年,此后,发达国家政府和大公司从国家战略和大众生活两条不同的战线,抢占技术高地。发展至今,已在军事、装备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产生一些实际应用。以医疗健康领域为例,如今可以在虚拟手术模拟器上进行手术,培训医科生。
而面向未来,智能化越来越成为虚拟现实的一个新的重要特征,也就是说,目前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技术呈现融合趋势。结合方向主要有数据对象的智能化,交互的智能化,内容生产的智能化。
VR+教育应有相关课程设计、效果评价
在赵沁平看来,目前虚拟现实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VR校园。VR校园可以说是智慧校园的基础设施。学校可以借助技术,对校园进行全景安全监控等。
虚拟课堂。学生可以进入任何深度学习对象中,比如分子、人体、太空、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
VR交互实验,可以进行各种、特别是危险性较高的沉浸式交互实验,或者在真实环境中做不到的实验,比如人体解剖、黑洞等。
除了已有应用,面向未来,AR和VR可能会给图书以新的载体,进而带给学生新的阅读体验。此外,随着技术发展,科大讯飞已成功推出人工智能虚拟主持人,未来是否会出现虚拟教师,值得期待。
对于当下讨论颇多的5G技术,赵沁平表示,对于实现虚拟现实来说,数据获取以及获取后的分析建模、绘制表现、传感交互等非常重要。随着5G技术的普及,云端快速数据传输处理的效能越来越大,数据传输方面的瓶颈有望解除,虚拟现实教育领域的一些重要平台和关键技术将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他还强调,在将VR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时,应有基于VR的教育方案设计,以及应用效果评价,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出现真正基于VR教育环境的教学学习方法。也将促进相关硬件设备、软件工具、服务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