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5G技术推动应用创新爆发式发展
大数据产业发展概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领域部分核心技术实现了创新突破,集成电路、操作系统等基础通用技术加速追赶,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研究加快,量子通信、高性能计算等取得了重大突破。
数字经济拓展了经济发展新空间,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分享经济蓬勃发展,网络零售、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位居全球第一,数字经济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大数据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从梦想走向现实,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到陌生地打开导航,犹如装上了千里眼;收费站通过移动支付轻松通关;带上一部手机,吃喝玩乐全搞定。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我国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从跟着跑到领着跑,其背后凝聚着广大科技人员的汗水和心血。打破技术垄断,独立自主创新,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攻下一道道技术难题,研发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攀登世界高峰。
随着5G时代的来临,中国已在5G技术、标准制定、频谱规划等方面不断进取突破,中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展示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展示中国的创新力量。
未来中国数据经济市场规模将接近55万亿
据相关机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市场规模达到了27.2万亿元,占GDP的32.9%。截止至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名义增长20.9%,占GDP比重为34.8%,占比同比提升1.9个百分点。预测2019年我国数据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35万亿元,并预测在2023年我国数据经济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4.5万亿元,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1.71%。
2017-2023年中国数据经济市场规模统计情况及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未来中国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
据相关资料显示,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及产业的不断发展,全球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态势。至此,IDC研究报告指出,全球数据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比2010年增长近30倍。国内方面,根据ZDNET的统计预计到2020年,中国产生的数据总量将超过8.5ZB,是2013年的10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大数据市场空间巨大的同时,其产业规模也有望迎来快速增长。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已达2800亿元,截止至2017年我国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增长至4700亿元,规模增速进一步提高至30.6%,初步测算2018年我国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将达达到62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31.9%。
2015-2018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据相关数据显示,预测2019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8000亿元,2020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并预测在2023年我国大数据市场产值将增长至157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5.4%。
2019-2023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痛点分析
——数据开放共享进程较慢
在我国,尽管相关的政策已经明确了我国政府公共数据开放与共享的时间表,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数据开放与共享才刚刚起步,还处于地方政府尝试探索阶段。就拿我国已建设的地方性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来看,也还存在总体数量少、地域差异大、资源建设与利用情况差、数据管理薄弱、服务不完善等问题。由于目前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低,数据孤岛现象也十分严重,许多企业为了让用户依赖自己的产品,不愿意将收集到的数据共享给其他人。同时,数据质量不高,数据资源流通不畅,管理能力弱等原因也造成数据价值难以被有效挖掘利用的现象。总的来说,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数据开放运动才刚刚起步,无论是开放的深度还是开放的广度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数据安全面临威胁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赋予了大数据安全区别于传统数据安全的特殊性。在大数据时代新形势下,数据安全、隐私安全乃至大数据平台安全等均面临新威胁与新风险,做好大数据安全保障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大数据时代数据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其一,数据基础设施频受攻击,数据丢失及泄露风险加大;其二,新型网络威胁层出不穷,倒逼数据保护技术革新;其三,数据交易地下产业链活动猖獗,治理仍需长期展开;其四,数据跨境流动成为关注热点,监管机制面临挑战;其五,数据资源需求强烈,开放共享与安全保护矛盾凸显。
3、法律制度不完善
大数据技术在中国得到重视并开发的时间较晚,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大数据技术起步晚了很多年。虽然相关政策指明“政府要以数据提供者的身份”参与到大数据技术发展中来。但目前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提供的大数据技术、产业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支撑体系较少。数据所有权、隐私权等相关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开放共享等标准规范不健全,尚未建立起兼顾安全与发展的数据开放、管理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当前存在的数据黑市交易猖獗,不利于正规大数据企业的生存,相应的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或可有效打击数据非法流通问题,但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还在起步阶段,还无法真正发挥出实力去解决黑市交易问题。
4、大数据人才紧缺
近几年,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逐渐加快,但专业化人才短缺也逐渐成为了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绊脚石。虽然在国家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大数据人才建设的进程,许多高校和企业也在积极培养大数据产业相关的专业人才。但是人才的培养毕竟需要时间的积累,从大数据迅猛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来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大数据人才都面临严重缺口。大数据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和业务应用、大数据平台运维与开发、数据分析、数据安全等专业人才供求矛盾就十分突出,尤其是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业务实践经验的大数据人才奇缺,能够将两者结合到一起运用到公司经营的综合型人才较少,这也是当前大数据应用少的重要原因。
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国家大数据战略
2015年5月,国务院编制实施软件和大数据产业“十三五”规划,大数据产业第一次明确出现在规划中。
2015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发展国家战略,正式把促进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抓住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重塑国家竞争优势创造新机遇。《纲要》明确提出了我国大数据发展的关键任务,即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强化网络及数据安全保障,
2017年1月,工信部发布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进一步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为我国大数据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指导。《规划》具体设置了七项重点任务:一是强化大数据技术产品研发;二是深化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三是促进行业大数据应用发展;四是加快大数据产业主体培育;五是推进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六是完善大数据产业支撑体系;七是提升大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围绕重点任务,政府还设置了大数据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大数据服务能力提升、工业大数据创新发展、跨行业大数据应用推进、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创建、大数据重点标准研制及应用示范、大数据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数据安全保障等八大工程,作为工作抓手重点推进。
2018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科学数据管理办法》,是确立大数据国家战略以来,首个国家层面出台发布的类目数据管理办法。《办法》体现了“谁拥有、谁负责”、“谁开放、谁受益”的原则,这与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一直唱到的数据所有权、使用权、受益权的原则高度吻合。该原则的确立,对各类数据产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最终解决数据资产确权问题开了一个好头。《办法》还明确了“开放为常态、不开放为例外”的原则,过去数据开放一直以来步履维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安全范围的边界模糊,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科学数据,在这类数据上开了好头,将来就一定会贯彻运用到其他类目数据管理办法中去。
2、应用领域不断丰富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升级,大数据在各个行业、领域的应用将会愈加丰富。
首先,是在金融、电信、医疗等领域政府层面的市场应用。大数据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包括了金融反欺诈、风控、信贷业务等;在电信行业中,三大运营商拥有庞大的个人位置数据,精准营销、信用评估则是大数据技术主要的应用场景;政府层面,大数据应用则更加偏向于智慧城市、公共安全、交通、气象等方面;未来,大数据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会随着国家战略建设及社会需求推动而更加广泛,尤其在医院精细化管理、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将大有可为。
此外,大数据还能与传统产业进行融合,从设计研发、生产管理到售后维护等方面多环节或全流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比如零售业可以运用大数据调整销售策略,制造业可以运用大数据加强售后维护,农业可以运用大数据制定收割路线,电信业可以运用大数据加强精准营销。
3、5G技术推动大数据进行革命性的发展
5G网络是一场创新革命,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大智移云”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移动通信信息服务企业已开始建设基于大数据关键技术的大数据应用平台,大数据正由技术创新向应用创新转变,得益于人工智能、5G、区块链、边缘计算的发展与融合,将带来井喷式增长的海量原始数据,未来大数据技术能将各行业丰富的数据类型,与应用场景不断深度融合,实现应用创新层面的大爆炸。未来,5G技术的发展将带来大数据产业的加速繁荣、带动产业链的迅速成长。
THEEND
免责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邮箱:xiali@infoobs.com
评论请先登录~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