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创新奇智成立一周年,我们在“智能+制造业新未来——M-TECH 2019智能制造创新产业论坛”活动期间采访了创新奇智CTO张发恩。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院毕业,曾就职于微软、谷歌、百度的他,对于公司有什么样的期待、他如何理解AI赋能传统行业、在助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会有哪些挑战?
这是我们所好奇的。
图 | 创新奇智CTO张发恩
快速崛起的背后
在当前,AI赋能各个行业已经成为一种大势所趋,其中起到巨大助推作用的无疑是置身其中的企业,创新奇智就是典型的代表,其专注于将AI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到零售、制造、金融领域。截至目前公司融资金额共计超过5亿元,已经拥有了玛氏、永辉、原麦山丘、嘉士伯、雀巢、鸿海科技、徐工信息、中冶赛迪、香港怡东集团、邮储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太保安联等多家行业标杆客户。
谈及公司快速崛起的原因,张发恩认为:“主要是我们强调的双轮驱动模式,即技术产品与行业场景的融合,这两方面我们都具有很强大的能力。比如在技术方面,一年多的时间中,我们已经积累了100多项专利,顶级会议论文也有2篇中稿,软着达30多篇。”
然而”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几乎每家科技企业都会谈到技术产品与行业场景的融合,但如何做好恰如其分的融合,真正实现AI的商业价值,仍然需要企业不断的摸索。作为快速将技术产品与行业场景很好融合创造价值的创新奇智,他们的秘诀是什么呢?
张发恩表示,关键在于找到具有价值的商业场景,并且能够从技术的角度判断相关行业可以应用人工智能的算法和技术能够解决行业当中的痛点。他还提到,很多具有价值的商业场景是当前的技术无法解决的。
其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价值一个是融合,那么如何来定义有价值呢?
在张发恩看来,对于客户而言有价值指的是,省钱、省人、高效,这个维度上企业一定是有切实的需求。
具体到融合,他提到融合包括文化上的融合、技术上的融合以及资本上的融合,传统企业要意识到在信息化方面不如科技公司,AI科技公司也要意识到传统公司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
其中,资本融合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方面是资本市场与AI企业融合,即AI企业融资,AI企业需要让资本市场看到它的价值,资本市场也要给予AI企业支持;另一方面,伴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激烈竞争环境,迫使传统企业意识到公司需要将更多的资金用来推动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只有这样才有充裕的资金将这件事继续下去。
万亿市场中的挑战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1.5亿元,并且其预测在2019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9万亿元。
不过仅有迫切的需求和广阔的市场,显然不足以能够让AI快速在这一领域实现落地,创造价值。”我们发现企业和客户之间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但这个距离很近,可以说只有100米。如果AI公司和传统企业都不走过去,那么这100米永远都会存在。”
张发恩直言:”传统企业在隶属它们的行业当中,可能想要尝试做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当发现无法做到后只能放弃。但我们只有了解它们的真实需求,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告诉对方这件事并非不可能做到,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搞定,这就是一个培育市场的过程。”
从互联网+到智能+,每个阶段由技术掀起的变革在真正推进的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困难和问题。对于智能制造来说,目前国内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的产业链条也比其他行业更加复杂,AI技术真正与传统制造业融合的难度也非常高。
据张发恩介绍,其中遇到的困难还是非常多,人工智能更多的是在算法层面,而在制造业中,以工业视觉为例,其涉及到光、机、电、软这四个主要的技术栈,真正落地的时候,作为一家AI公司要把这几块做好,深入场景、打通光、机、电、软还是非常难的。
提到智能制造未来的局面,张发恩表示,制造产业中许多领域都在发生变化,工业视觉、柔性制造业必将会朝着智能制造的方向发展。其中工业视觉能够将产品的质量做到更加可靠、更加一致,解放人力,让人的工作变得更加轻松;柔性制造也则会由原来的批量制造,转化为和个性化制造,更加精细的去满足每个个体的需求。
另外在工厂自动化方面,整个工厂的生产、制造流程会走向自动化,逐步变成我们说的熄灯工厂、或者说无人工厂,工厂的人员将会越来越少。不过同时他也解释说,虽然许多工厂的员工会被取代,但这些人不需要担心,因为服务行业的规模将会越来越大,而涉及情感交互的行业和场景,机器是无法取代人类的。
其实张发恩谈到自己当初选择加入创新奇智就是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在创新奇智这个平台上发挥的更好,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如今他已经在这条路上践行自己的理想。
“我最大的期待是公司能够在我们专注的几个行业当中做到TOP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