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战略与创新研究院杨明川博士:技术融合趋势下,数据中心五大演进方向

融智未来
在日前召开的开放数据中心标准推进委员会(ODCC)2019夏季全会上,中国电信战略与创新研究院杨明川博士抛出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不断融合,推动了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数据中心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数据中心的发展正呈现五大趋势。”在日前召开的开放数据中心标准推进委员会(ODCC)2019夏季全会上,中国电信战略与创新研究院杨明川博士抛出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不断融合,推动了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未来,数据中心将向智能化、自动化、集约运营的方向演进,特别是边缘数据中心将成为数据中心的新形态。

产品的信息化转型之路:数字化和标准化,软件化和自动化,云化和敏捷化,数据化和智能化。同时每个阶段不同的行业发展程度不同,网络更多处在云化,智慧城市已经走向数据化。边缘计算的日渐成熟正在引发数据中心的发展变革,催生更加精细化的技术服务市场。杨明川表示,边缘数据中心强调节点的分布化特征,与中心化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同时,两者可以被视为一个整体,边缘数据中心可被理解为是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延伸。

“边缘数据中心的出现和网络演进的趋势相吻合。”杨明川选取了网络演进这个新颖的角度对边缘数据中心进行了深刻分析,他首先指出:“网络的整体演进遵循了“互联网-物联网-价值网络”这一路径。”互联网1.0时代的网络更多的是提供连接,到了2.0时代则演变为价值的分享。当前,随着互联网向物联网发展,网络将拥有更多的数据和更强的感知能力,尤其是在5G的支撑下,物联网将把人和物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数据的交换将会更加频繁。

数据融合是一个大趋势。“技术融合正在推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杨明川认为,融合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还是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未来都将融合和交织在一起,最终形成新一代的信息基础设施。物联网提供了数据和感知,区块链提供安全和信用的保障,5G提供泛载和连接,未来的量子将计算提供更强算力。技术演进的过程也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技术在新的场景需求下寻找新的平衡点的过程。架构的演进离不开数据中心。新一代融合的数据中心将基于云计算技术和构架,以云化方式弹性、按需提供ICT业务、应用和服务,各类资源在模块化、松耦合的基础上高度融合,并且具备较高的绿色节能水平。技术的演进和网络的演进相辅相成。

“从具体的网络架构演进上看,我们总是在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之间寻找平衡。”杨明川进而指出了网络演进的本质,从早期的中心化的大型机架构,到顺应性能扩展需求而生的分布式集群架构,再到CDN的半中心化架构,以及今天云化的中心化架构。业界总是要在不同的计算能力、资源水平和业务场景下追求新的平衡。纵观发展历史,系统架构总是在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之间寻找一个平衡。而在现阶段,边缘计算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平衡。

杨明川强调,无论网络架构在未来如何演进,都需要数据中心的承载。而为了顺应技术演进和多样化业务需求,数据中心的发展将呈现五大趋势。

第一,新兴业务驱动数据中心技术的演进和发展。数据中心从“资源载体”转型为“服务载体”,成为基于“云原生”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的基础支撑。同时,数据中心以信息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加速信息技术间的交叉融合,为各行各业赋能,催生新业态。

第二、异构化成为数据中心承载多样化业务的“必需”。杨明川表示,为特定负载构建硬件已经成为常态,各种能够满足应用需求的“最佳”硬件,使得数据中拥有源自多厂商、多技术、多类型、多型号的异构设备成为现实。未来,随着数据中心支持业务的多样性,其底层模型也将呈现多样性特征。

第三,边缘数据中心将成为数据中心的新形态。“未来,无论是内容还是业务都会向着去中心化的方向发展,这意味着边缘将更加重要。”杨明川指出,边缘计算不仅意味着节点的位置从中心挪到了边缘,也意味着商业模式的变化,它们还会带来边缘数据中心安全等新问题和新挑战。“边缘计算继续演进下去,可能出现个人数据中心这种形态。”

第四,智能运维管理是当前数据中心发展的热点。杨明川表示,运营商高度关注数据中心的智能化运维,尤其是未来随着边缘数据中心规模的不断增大,因为其技术条件会比中心化的枢纽数据中心差很多,使得未来的运营面临很大挑战。如何利用“数据智能”替换或强化“人工经验”提升运维水平是当务之急。

第五、高性能和低能耗是数据中心发展的永恒主题。“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等创新应用具有较高的算力需求,将持续拉动数据中心性能的提升。”杨明川认为,AI等技术在提出高性能要求的同时,也给数据中心的绿色节能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随着5G时代开启,目前5G设备的能耗还比较高,因而业界应在数据中心的绿色发展上开展更多的探索,利用体系化的解决方案降低能耗。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