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购物”之战:亚马逊学淘宝电商直播 Instagram进军社交零售
国外“发现购物”电商平台还在萌芽中,亚马逊学淘宝“电商直播购物”被专家点评没学好,而现在Instagram也瞄准这个机会,进军社交零售,本周二向在线购物大步迈进,推出应用内直接购物服务,用户不用跳转到第三方网站就可以直接购买。
亚马逊学淘宝“电商直播”
在“发现购物”方面,在线电商巨头其实通过直播购物程序尝试进入这个领域。电商直播也是另一种让消费者“发现商品”的形式,一直看着视频就会觉得“我缺一件白色毛衣”、“我家少了一个锅”,然后就会直接点击购买。
近日,《福布斯》专栏作家Lauren Hallanan发表了一篇,淘宝直播购物对于电商领域的意义,优质主播通过粉丝互动,提供贴心的“试尺码”等服务已经成为多家电商刷新销售的法宝。
而亚马逊在今年2月中,跟美国著名电视购物集团QVC合作推出亚马逊直播,新应用程序Amazon Live Creator会带来亚马逊自制和各大品牌商家的实时流媒体视频节目,但是收效甚微。
在电商直播购物领域,亚马逊还要像淘宝学习,而专栏作家也给出了自己总结的亚马逊不足的地方。
首先,相比淘宝的直播模式,亚马逊现在还停留在传统的产品测评阶段。文中写道,亚马逊更多是主播‘单向’推荐和介绍。这样种模式,观众不会引起共鸣,只是看到不熟的人在介绍产品,自然购买欲不高。亚马逊忽视了用户参与感和互动。
其次,亚马逊在直播形式和时长等方面也不如淘宝。专栏作家观察发现,除了亚马逊官方电视购物的现场直播节目之外,大部分直播时长不到10分钟,而且播出时间也不规律。这样的形式不利于建立“主播”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
而且消费者对于主播熟悉或者信任,比只信任亚马逊这块牌子效果更好。而淘宝在这方面就比较成功,粉丝数量多的店都会有比较清晰的视频时间,多个主播轮流等等。
Instagram进军社交零售
Instagram一直专注社交功能,多年一直以来都是全球热门照片共享应用,但是最近也跨界到在线购物领域,开启了社交零售。大牌零售商Nike和Zara,以及Outdoor Voices和Warby Parker等年轻品牌,都是首批加入在线零售的20多家公司。
当然,Instagram这样做还可以就每笔交易,收取少量费用,不过确切数据没有公布。
Instagram一直以来的社交属性,自带视觉特性,用户分享新鲜事,也会在平台上找寻独特的东西。而这种特点也会给消费品牌带来好处,可以拓展新客户,刺激购物欲望。
现在Instagram正在着手弥合“产品发现”和产品购买之间的差距。在国外,直播购物还没有什么其他大型社交网络(Pinterest或Twitter),而亚马逊虽然也在学淘宝,但是显然结果还不太行。
亚马逊主导的商业活动是一种“当你准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亚马逊可以迅速为你提供想要的东西,这是实用型购物。外媒Feedvisor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美国74%的在线购物者在准备购买特定产品时会直接去亚马逊。
但亚马逊却没能成为“发现商品”的目的地,就跟实体零售常见的方式一样,逛着逛着你可能会发现不需要但是自己又想要的东西。这种类型的购物也是许多美国人仍然认为是一种娱乐形式的购物,而且仍然占据了当今全美商业交易的很大一部分。
Instagram一直占据社交领域的优势,其实机会很大,然而风险也大。多年来,Instagram高管一直拒绝增加购买功能,部分原因是为了避免改变本身“因非商业原因而非常受欢迎”的属性,不想要太商业化地出现在大众面前。
现在它改变方向了,不单单有一种形式的商业化(广告),还增加另一种形式(商业)。这会不会“掉粉”呢?
目前,为了防止出现“掉粉”的情况,Instagram推出的新购物功能,在设计上就有做一些防范措施,首次推出的品牌和零售商不可以将可购买的产品放到Instagram广告中。这意味着Instagram用户可以直接购买某某商品唯一方式就是他们已经选择关注该品牌或零售商的账户。
不过Instagram广告一向都会带来购物潮流,这个领域利润空间也很大。
而商家方面也存在一定风险。一些品牌和零售商可能喜欢当前的模式,Instagram用户通常在点击产品后会被重定向到零售商或品牌自己的网站。这允许商家向购物者展示更多产品并且可能向他们出售多种产品,这样的订单有机会越滚越大。而目前按照新模式,Instagram用户只能直接在应用中购买所展示的一件商品。
尽管存在风险,但Instagram在建立庞大的“发现购物”在线平台方面很有机会,而其他公司也一样。一个重要原因是亚马逊目前在这个领域目前算是失败了,但是Instagram的这种方式能不能火起来呢?又或者亚马逊之后会开始调整直播购物模式也不一定。
THEEND
免责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邮箱:xiali@infoobs.com
评论请先登录~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