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核心部分。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存在几个问题:
一是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仍然存在。人社部门负责养老保险政策的制定,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养老保险业务的经办管理,包括单位个人养老保险的参保登记,养老保险费的标准的核定,个人账户记账,养老保险关系的转接,养老待遇的发放,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的编制等经办环节。地税部门负责养老保险费的征收,财政部门负责养老保险基金的拨付,缴存,基金预算和决算的审核等,在实践中无论是制度政策还是经办具体业务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行政效能的提高。
二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分散。我国的养老保险业务经办是在各地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再加上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各地的信息系统建设的水平更是参差不齐,信息系统分散设置,缺乏统一管理。
三是统筹层次低造成了养老保险基金的结余分布不均,基金使用效率低下。目前全国仅有少数几个地区 (如北京、 天津、 上海、 福建、陕西)的省级统筹制度较为规范,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省级统筹,绝大部分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实际上仍然是县、市级,全国的统筹单位大约2000多个。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整体定型。现阶段一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参保数据资源;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对于数据分析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通过构建养老保险大数据平台,实现在信息系统分散设置的条件下数据集中统一管理,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深度挖掘数据背后的管理逻辑,更好地推进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一是实现精准定位。建立全国统一的参保人员数据库,并实现全国所有参保人员信息的实时动态更新,成为全国人力资源流动和人口管理的活地图。将参保人员数据库与公安人口库进行比对,从而进一步摸清全国人口的参保情况和未参保情况,有利于促进养老保险人群全覆盖。
二是实现精算平衡。通过建立参保人员数据库,从而可以准确地掌握参保人员的年龄、缴费能力等相关信息,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精算模型,精确计算出未来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金的收支缺口问题,有利于相关部门未雨绸缪,及时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实现中长期养老保险基金的精算平衡。同时,通过实现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有利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养老保险基金的调剂使用,提升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率,尽快实现基金的全国统筹。
三是实现精确管理。通过对参保数据库及相关数据的横向、纵向分析,深度挖掘数据背后的内容,有利于加强国家层面的养老保险监管,减少养老保险基金的“跑冒滴漏”,更好地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如将参保人员的信息与民政部门的死亡火化信息进行联网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养老金的冒领情况;将参保人员的信息与地税部门的交税信息进行联网比较,可以发挥部门合力,促进地税和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一致性,强化征收管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