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拼多多依靠社交电商强势崛起,还不如说社交电商因拼多多而大火。以往提及社交电商,很多人都不知其为何物,如今在拼多多的风口下,社交电商一时间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那么,社交电商究竟是什么,它又以怎样的形势存在呢?
社交电商,最典型的就是拼多多。
拼多多成立于2015年9月,2018年7月26日,拼多多在上海和纽约两地同时敲钟,以股票代码“PDD”在纳斯达克上市。
创办三年就上市,拼多多显然成为互联网电商行业的一匹“黑马”,受到无数人关注。
熟悉拼多多的用户都知道,拼多多最大的运营模式就是拼团,以“一拉十”的裂变方式,获取了不少粉丝和用户。
而拼多多在所有热播综艺节目中,将广告强行塞进你能想到的每一块屏幕,博取大众眼球。
因此拼多多一时爆红,并不是没有原因的。而拼多多推出的拼团模式,也是当下很多电商开始争相模仿的社交玩法。
所以,在百度中搜索“拼多多”,也能看到拼多多对自己的定位——新电商开创者。
尽管拼多多上市后,。“假货”、“山寨”相关的消息不断出现,“消费降级”、“低线城市”也成为拼多多的标签,依然不能妨碍拼多多是目前电商行业中最大的社交电商平台。
今年双十一过后,电商们的战绩纷纷曝光出来。根据极光大数据显示,手机淘宝今年11月渗透率达52.4%,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而拼多多增长最快,由去年10月初的11.6%渗透率上升至7月中下旬的28.2%,达到统计周期的峰值,随后渗透率基本保持平稳,11月底渗透率为27.2%。
社交电商拼多多究竟凭借什么,能在三年内成功上市,成为新电商开创者,甚至能够在双十一能够逆势增长?
社交流量
电商最看重的自然是流量,如何以低成本的方式获得更多流量,这一点拼多多做到了。
拼多多以极低的价格成本,获得不少流量,其中很多流量来自于微信、QQ等社交工具,而其成本,也是低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毕竟拼多多商品便宜,凭借拼团模式,能够在社交工具中大量传播,无需太多推广成本,用户心甘情愿为其宣传。
去中心化
与天猫、京东不同的是,这两台平台基本是打开网页/APP,进行搜索,从而进行触发购买让用户产生购买行为,这是当今最常见的中心化分发方式,因为用户的购物行为是淘宝平台进行分发的,京东也是如此。因此对于商家来说,对平台的依赖性也愈发严重,而流量的掌握也往往依靠这些平台。若流量降低,自然也影响着众多商家。
对于拼多多来说,通过APP、小程序或者公众号发起拼团,一般拼团的商品属于爆款品类,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从而发起拼团行为,分享到社交平台来让自己的拼团获得成功。当然,用户也可参与到其他用户发起的拼团活动中。因此每个用户成为流量的分发点,以用户为中心,来获取更多流量,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社交平台的宣传工具,免费为平台打广告,还能起到拉新粗活作用。
购买方式更直接
刚开始接触拼多多用户都明白,可以在各大微信群、QQ群、朋友圈看到拼多多的拼团页面,对于其他用户来说,自然也会好奇点击查看,因此商家正是利用这个方式能够有效地触达更多用户。对于一些中小型商家来说,拼多多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他们降低推广成本,毕竟在天猫中获取关注,进行推广活动,成本要高多了。
拼多多通过拼团让商品价格更为便宜,刺激用户的购买行为,让用户将商品页面转发到其他群里,其实大家更习惯转发给家人、朋友,这部分人更容易形成相似的购物需求,有利于拼多多进行用户画像的识别和筛选;对于用户来说,这种购买方式也更为直接,无需再打开其他电商APP进行挑选。
增强社交属性,淡化平台关系
我们在淘宝和京东购买东西时,若看到商品属于天猫超市、天猫国际、京东自营,自然会产生更强烈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是建立在对平台本身的信赖关系上。
但拼多多淡化了这种用户与平台之间的关系,将这种信任关系转化给用户与用户之间。若你的亲人或朋友分享拼多多商品页面,更多的是对对方的信任,因此拼多多的信任关系转移到了用户自身的社交信任关系中。
尽管拼多多上市后,负面消息不断,但依然不能淡化其电商地位,不然也不会在双十一期间获得如此好的成绩。当然,拼多多也需要在供应链、物流等后端服务能力的体验有所加强。社交电商的背后是出于用户对用户的信任,若信任缺失,对于社交电商而言,也是用户流失最快的方式。
(原标题:社交电商拼多多靠“拼团”上市,社交电商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