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光易逝,传统不老。不管岁月如何变幻,在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会通过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来庆祝重阳。很多地方的人们还会用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以喜闻乐见的传统元素,通过朗诵、武术、乐器、歌唱、舞蹈、越剧等形式,让炎黄儿女领悟华夏传统节日的丰富人文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
互联网+重阳节,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活力。随着互联网不断普及,重阳节文化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比如,这一天我们可以通过微信问候与祝福父母,可以与远方的亲人视频聊聊家常……甚至于借助互联网,敬老院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都能够在与网络的融合中锻造出新的内涵,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插上新的翅膀。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气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利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引导和培育公众涵养传统美德,能够让其蕴含的孝思纷扬、爱意浓厚等思想和情感深入人心,不断滋润我们的道德精神之根,进而让传统美德涵养我们的精神家园,聚合筑梦中国强劲动力。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民族节日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久久流传,中华传统文化也正是在“古今”传承之间获得了更大张力。筑梦征程中,把历史传统和现代元素结合,使重阳等传统文化以一种更富参与性和共创性的方式久久流传,传统节日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和时代光彩,在推进人类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中增强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