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城六区内严禁新建扩建任何形式的数据中心,到产业成果转化布局到河北、天津,配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再到摸清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家底,一批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需求大数据项目落地……京津冀正逐渐成为中国区域性的大数据产业热区,其中,北京在三地协同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探索中,思路也越来越清晰。
近日,采访团来到北京大数据研究院、中关村大数据联盟、中国信息协会大数据分会,以及北京部分大数据企业,了解北京在推动大数据发展中的经验及进展情况。
学者在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研讨室做研究
A、摸清家底聚人才 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筑基”
4月17日,采访团走进北京海定区颐和园路北京大学静园6号院,这里便是北京大数据研究院所在地。院长助理傅毅明介绍,北京大数据研究院是国内首个整合了政府、大学和市场三方面资源的大数据研究机构,目标是吸引国际一流大数据研究人员来京发展,用五到十年时间建成国际一流的大数据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产业化平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的发展还被列入《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方案》。
“京津冀大数据协同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以研究院牵头联合其他机构、企业等描绘出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地图,摸清三地大数据企业的存量、经营状况、资源等信息。”借助研究院会议室的大屏幕,傅毅明向采访团展示并介绍了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地图情况。
据介绍,2009年以前,京津冀区域内的大数据企业大概有350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在京津冀注册的大数据企业达近千家,包括科技创新平台、交易中心、联盟协会、产业园区等,这些服务机构为大数据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产业环境。
“如果不掌握京津冀的大数据产业资源分布情况和基础信息,就不能谈协同发展。”傅毅明表示,对北京来讲,梳理三地的大数据企业、大数据资源,摸清家底,才能做好创新和引导。
除了绘产业地图,北京大数据研究院还有针对性地搭建了京津冀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主要探索创新大数据人才联合培养、创新创业等试点示范,为三地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
“目前大数据产业发展在人才方面是偏紧张的,尤其是顶尖人才、高层次人才方面。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人才更是重要的要素。”傅毅明认为。在大数据人才引进方面,北京扮演了重要角色。以北京大数据研究院为例,该院和河北、天津的一些高校进行了一些探索,如高校间的大数据专家人才互访、建立企业实验室等,促进三地实现人才共建共享。
B、疏解非首都功能 北京大数据企业“走出去”
在北京建城史中,“招”和“聚”一直是城市发展的主线条。然而,北京在集聚了过多的人口和功能后,城市发展主线开始向“疏”和“解”转变。
为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通过关停不符合定位的企业,加大对天津、河北产业承接平台的建设力度等方式,不断创新和调整。
这种创新、调整、疏解,在北京的大数据企业中也同样存在。
《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版》发布,便是最好的例证。这份禁限目录更加针对非首都功能提出,在区域淘汰低端产业的同时,对高耗能的部分产业提出了要求,如北京东城区、西城区等六区内严禁新建扩建任何形式的数据中心。
不能新建数据中心,庞大的数据储存在哪?于是,北京与河北的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等精心设计了一种“前店后厂”模式,核心数据放在北京,其他数据存储放在张北。
“拿朋友圈来说,一天内用于即时访问的信息是‘热数据’,因为浏览的人很多,所以可放在北京,能随时看到;但几天前的状态就属于‘冷数据’了,把它存储在张北,想要看的时候就从数据库里调出来。”祥辉科技促投公司副总经理齐凯介绍。
按照这种模式,北京许多互联网企业,包括阿里巴巴、蓝汛等的数据中心外迁至200多公里外的张北,张北云计算基地也因此成为北京大数据产业的“后花园”。
“云计算产业属于高耗电产业,充沛稳定的电能是云计算设备正常运行的最重要条件。张北电能丰富,能为云计算提供必需的电能,单从电价来说,张北比北京便宜一大半。”北京蓝汛相关负责人说。
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秘书长赵国栋表示,北京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为京津冀的云计算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我们联盟近500个会员中,目前有近三分之一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主动从北京走出去,在河北、天津布局大数据相关产业,从人才、资金等要素方面深入实施一体化发展。”赵国栋说。
C、诸多项目落地 京津冀催生大数据产业“热区”
按照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方案,三地瞄准重大需求,正在紧密围绕科技冬奥,从环保、交通、健康、旅游、教育等重点领域,推动一批项目尽快落地。
京津冀大数据协同发展大数据应用感知体验中心便是三地协同发展众多项目中的一个。这个总投资15亿元的大项目,未来将是京津冀三地集大数据展览、体验、研发、创新创业和应用于一体的综合体,集中展示京津冀大数据应用和优秀创新成果。
如今,京津冀已成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热区。北京正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资源优势,以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人才、技术、资本等优势,向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创新中心”、国家大数据产业创新核心区和全球大数据产业创新高地的目标攀爬。
为此,北京先后出台“十三五”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大数据和云计算发展行动计划等,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北京在京津冀大数据发展中的目标、方向和重点工作。
北京市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显示,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启动建设三月有余,三地共同签署京津冀信息化协同发展合作协议,研究制定了联席会议工作规则等,在协同推进机制、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重大工程推动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接下来,三地还将推动云计算中心产业基地、发展投资基金、协同处理中心等一批项目落地实施。
【记者手记】坚持创新 才能赢得机遇
大数据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对此,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认为:“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的高地,有着信息、人才、资本、产业等高度集中的资源优势。一个小举动,都会成为外界的关注点和风向标。
在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规划里,在大数据产业一体化格局里,北京扮演的角色被期许为创新核心。
作为全国大数据资源最丰富的区域,支撑北京发展的是人才、资金、信息、平台等要素,但贯穿其整个发展历程的,是闪耀着的创新精神。清华、北大等做学术研究的专家,大数据企业技术开发应用的顶尖人才,以及大数据产业服务机构的服务者,他们都有着探索、创新的精神。
恐怕没有人能准确预言这场革命究竟有多大影响。唯有不断创新,拥抱创新的灵魂,才能不断赢得发展机遇。
大数据时代,期待创新的灵魂继续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