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已然来临,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背景下,如何契合经济全球化脉搏,科学制定中国国际人才集聚战略对策?4月1日,“大数据时代国际人才集聚及中国战略对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与会专家认为,国际人才集聚的战略对策研究需要深刻把握大数据时代背景特征,准确定位大数据时代国际人才的内涵,动态性、前瞻性地评判人才政策实施效果以及国际人才流动趋势,为我国国际人才集聚的战略对策提供智力支撑。
人才集聚内涵出现转变
大数据时代改变了传统“人才集聚”的内涵,人才集聚的新特征与新模式成为当前研究关注的焦点。
“国际人才集聚在大数据时代呈现出诸多特点”,复旦大学教授姚凯表示,这些特点包括人才流动速度加快,人才流动范围扩大,全球人才流动双向化趋势明显,全球人才向中国流动以及中国海外人才回流态势不断增强等。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国平认为,创业创新热潮不仅扩大了我们对国际人才范畴的认知,而且改变了国家、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从精英人才到草根人才,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
中国人才学会副会长王通讯建议,正是由于国际人才集聚的内涵体现出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因此制定相应战略对策应当重点关注产业集群和高科技领域的国际人才。同时,人才集聚不仅包括静态集聚和动态集聚,还应充分考虑国际人才集聚的生态化特征,把握人才多元化、合作共生的生动局面,关注集聚效应。
周国平表示,正是由于大数据时代人才流动呈现出全球化、信息化的特点,国际人才集聚不能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物理意义上,这种人才流动方式的改变要求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和界定国际人才集聚的内涵。
人才竞争格局发生变化
大数据时代出现了新的人才流动与集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人才竞争的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人才吸引力因素开始向多元化趋势演变。姚凯告诉记者,以前经济收入是最主要的因素,未来30年,社会、教育、市场化环境等多元化因素趋向越来越显现出来。同时,现代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成为国际人才的新载体,人才在全球城市网络中流动集聚,因此人才集聚需要和城市发展、产业的集群结构密切关联起来。
另一方面,人才集聚越来越虚拟化,既有实体性的集聚,也有虚拟的集聚。姚凯认为,在大数据时代条件下更强调精准化的人才集聚,政府制定战略规划不再是简单引进多少人才,而是根据国家的产业发展准确地预测人才集聚的需求。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提出,在此背景下,需要研究人才引进新模式、研究集聚载体新模式,打造人才集聚新优势以及研究思考人才投入战略新布局。尤其是,前瞻性研究工作需要准确把握大数据时代新兴国际人才的研究,需要从素质、能力、布局、资源配置等多方面入手,最终体现在国家的人才结构和人才布局上。
王通讯认为,国际人才集聚战略对策研究应当着重突出大数据时代的背景特征,采用大数据思维,防范传统工业化思维的陷阱。
准确评判人才集聚趋势
如何前瞻性、动态性预测国际人才流动趋势?如何评价中国人才政策的实施效果,并在此基础上科学调整人才集聚的战略对策?国际人才集聚模式如何构建?这一系列问题背后所反映出的是中国国际人才集聚面临的诸多挑战。
与会学者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归根结底需要国际人才的集聚。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和新常态经济发展现状下,只有预测人才的需求,才能做到国际人才引进、集聚和培养,与需求精准匹配。
值得深思的是,面对庞大的数据,人才集聚对策研究却相对滞后,很难准确评判和分析中国国际人才集聚的现状与趋势。姚凯表示,一方面,影响人才流动和集聚的因素众多,难以准确地预测,除了经济收益以外,人才追求成功的动机、工作生活的环境、生态环境等因素都会对人才流动和集聚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模型抽样范围有限,以及数据的滞后性和不完整性,我国尚缺乏对国际人才有效的跟踪、监控、服务、评价和开发的方法和手段,人才计划政策出现行政化、形式化、重评选、轻实施等现象,导致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因此,与会学者认为,在大数据背景下,建立与人才集聚现状相匹配的政策方法和指标评价体系凸显出愈加重要的意义。需要基于大数据国际人才流动和集聚的预测,建立准确的人才流动预测体系,及时了解人才流动和集聚的现状和趋势。同时,人才集聚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是构建人才集聚效应动态评价机制的关键,还需要通过大数据处理平台,实时追踪和搜集人才集聚即时数据。在此基础上,探究大数据时代下如何制定相应的人才集聚战略与对策,提升我国人才集聚的效果与效益,并且建立起与国家战略和政策相匹配的人才战略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