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化技术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产业竞争力和行业发展活力,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以共享经济、创新创业等思维模式都提供了审视行业发展的新视角。随着“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实施,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在发展经济“一带一路”的同时,同步、甚至提前构建信息“一带一路”,对推进经济的同步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IDC一项调查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的CIO和主管信息化政府部门,90%以上受访者认为信息化是提升企业营收,也是驱动本地经济增长,提升政府社会治理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 信息技术创新层出不穷,CIO要在信息化变革潮流中把握机遇,不断创新,迎接挑战。
中国信息协会
会长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 副主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一处处长
亚马逊AWS首席云计算企业顾问
华云集团解决方案北区总监
深圳奥哲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产品顾问
神州数码 神州信息运维管理专家
网易云互联网+解决方案首席架构师
曙光信息 网络安全产品事业部总监
中国重汽集团动力公司信息中心主任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
天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制造总监
中国再保险 信息技术部副总经理
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
中国信息协会
会长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 副主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一处处长
亚马逊AWS首席云计算企业顾问
华云数据 华云集团解决方案北区总监
深圳奥哲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产品顾问
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
神州数码 神州信息运维管理专家
搜狗语音交互
技术总监
网易云互联网+解决方案首席架构师
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络安全产品事业部总监
中国重汽集团动力公司信息中心主任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天曦网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智能制造总监
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副总经理
云计算开源产业联盟秘书长
腾讯
网络运营总监
腾讯
网络运营总监
时间:2017年11月16日上午
地点:北京市新世纪日航三层世纪厅
主题:2017中国信息技术主管大会
内容:
朱玉:我们现在开会,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本次大会的主持人,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朱玉,欢迎大家参加2017中国信息技术主管大会,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国信息协会向参会的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当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给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带来深刻复杂的变化,我国在十三五的规划纲要中指出,将培育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终端,第五代智能推讯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创新发展,可以说信息化技术的水平,时间决定了产业的竞争力和行业的发展活力,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化的融合,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工业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可以说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相关的必要条件,这里面我们中国是世界的网络大国,也是工业大国的双优势,同时也包括顶层的规划和各项政策的战略支持。
等等这一切,将会进一步激发工业的活力、潜力和动力,可以说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现代化的引领和支撑,推动两化融合,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是高质量的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了信息技术领域的一些专家和领导,同时还有300多位来自各个部委信息中心的同志和大型企业信心中心的CIO,今天大家讨论融合价值,创新未来的主题,共同研究中国信息技术目前民,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下面我非常荣幸为大家介绍,今天上午研究的嘉宾。他们是中国信息协会会长何翠芹。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会长杨国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化研究一处处长李广乾。亚马逊AWS首席云计算企业顾问张侠。网易云互联网+解决方案首席架构师周友辉。 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网络安全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刘立。中国重汽集团动力公司信息中心主任姜琦。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首先我们有请中国信息协会何翠芹会长致辞,大家欢迎。
何翠芹: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欢迎大家参加由中国信息协会主办,信息化观察网和中国信息协会传媒中心,联合承办的2017中国信息技术主管大会。
本次大会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业务专家,企业负责人,来共同探讨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企业组织如何拥抱和适应未来智能化发展这一极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在此,我代表中国信息协会向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同时也向给予本次会议大力支持的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中国轻工业协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等有关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日前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结合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加快建设和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造业发展融合。
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需要围绕新一代作文章,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和催化,带来了全球制造业格局大变革,大调整,也成为发达国家之间制造业,重振和发展中国家强占产业高端的着力点。
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是变革制造模式,生产方式及产业形态的根本所在。我国企业应当加大研发和应用力度,在这一方面占得先机,尤其是在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形成自主领先。
从当前的新时代背景看,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重塑我国企业发展的生态含量,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度影响我国企业未来的发展轨道。
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信息化正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强创新,引领发展新阶段。这必然会对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带来颠覆性,革命性的影响,企业信息技术主管必须要用战略性的眼光,审视新的技术革命,才能在层出不穷的技术创新大潮中。从我国信息发展的政策环境看,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制造和出台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多个细分领域的产业政策,在确保上述产业前沿领域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我国信息产业整体做大做强。
一方面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撑当今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石,信息产业作用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正成为未来国家战略的产业新支柱,既是未来企业的需求,发展之源,也是企业供给侧改革之源。
另一方面,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正进入深入发展阶段,信息化技术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产业竞争力和企业发展活力,企业需要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融合共享经济,创新等思维模式对企业的未来进行全新的审视。
这里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那就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当前各国在发展经济“一带一路”的同时,正同步甚至提前构建信息“一带一路”。ITEC一项调查显示,“一带一路”企业信息主管和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90%以上受访者认为,信息化是提升企业营收,也是提升政府社会治理水平,改善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
可以说信息“一带一路”,建设将是企业信息化,需求侧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战略方向。
中国信息协会自1989年成立至今,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和国家信息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作为信息化应用领域重要的行业协会,和两化融合发展进程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长期以来一直秉持开放、合作、参与、分享的理念,在国际、国内相关方面积极参与建立信息技术、信息共享合作关系,探讨信息技术新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策略。
信息技术创新层出不穷,信息技术主管要在信息化变革潮流中,把握机遇,不断创新,迎接挑战,作为大会主办方,中国信息协会将与各位信息主管风雨同舟,一如既往的打造一个专业化、开放化的交流平台,搭建起政府、业界及公众之间坚持着沟通桥梁。
以此积极促进信息技术成果与经验有意分享,深化推动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最后预祝中国信息技术主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朱玉:感谢何翠芹会长,刚才概括了一下本次大会的重要意义,可以说未来在信息技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的企业我个人觉得应该将工业互联网促进智能制造的主攻方向之一,依靠工业互联网实现流通、服务的全流程,全方位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过程,可以使得我们更多像一些中小企业,融入到信息化的进程中。
尤其在这个过程中,像我们的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可以更加发挥他们的优势,发挥信息技术与工业融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对产业链一体化整合,对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对整个共享融合,共同提升的要求支持和覆盖,应该能起到一个更为关键的作用。
我们再次感谢何翠芹会长的精彩致辞。
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对协会的工作一直给予高度的关心和大力的支持,信息化发展局的副局长秦海原定出席本次大会,并为会议做精彩的主题演讲,因为临时参加今天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所以秦海局长不能到席,会后我们会把本次会议的成果向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做专题的汇报。
在企业信息化进入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借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技术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和领导力,让企业的运营模式从常态的运营走向实时的运营,可以说是企业组织走向未来智能化、信息化管理的必由之路,接下来我们有请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会长杨国勋,他为大家带来的题目是信息化促进管理能力和机制创新,欢迎杨主任。
杨国勋: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来宾大家早上好,很高兴参加我们这次大会,并且做一个发言。
下面我开始讲,抓紧时间。习主席在中央网信办领导第一次会议就明确,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的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过硬的技术,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以及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这几年我们国家的信息化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下面我就信息化新形势下,业务和信息化部门如何协同融合形成合力,解决好新技术的实际应用问题,以及改进信息化推进策略方面谈一些看法。
刚才讲这三个问题。第一谈谈信息化和业务管理的融合发展机制,因为我听说我们这次来开会有很多都是企业或者政府部门的CIO,信息主管,所以第一个想讲在新形势下业务技术部门,CIO的话题,但是现在新形势,形势新在哪里?特别是现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等应用以后,我们信息方面的形势确实是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在这样新的形势下,到底有哪些变化,我们怎么应对,简单谈一下。
第一个业务管理和信息化的融合机制,我们以前讲业务和机制要一体化开展工作,以前的CEO来决定业务改革或者创新的方向,是由业务部门来决定路线。信息部门或者是信息主管主要就负责系统的开发,维护,运维,是分的比较清的。现在尽管有一定变化,一个是互联网+,互联网+的意思就是要考虑到互联网的出现,应用怎么和互联网搭上边,进行比较好的结合,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业务主管还是信息主管都考虑这个运用,而且这么多年下来,网络应用发展,业务人员也懂技术了,我们信息化这么多年业务做下来,对业务也了解了,这样产生了专业擅长有不同。
再一个现在云计算当中一个基本概念,就是今后的信息化建设是要服务为主要的方向,或者外包的趋势。这个情况下,技术部门也不是自己做信息化系统,要逐步走向购买服务,因为双方都向对方延伸,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各个企业也好,政府部门也好,在新形势下确实在考虑怎么更好摆正位置,协作愉快。
基本的想法,我们是关注并且鼓励跨界融合,业务部门要多考虑技术的问题,要站在对方或者更好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不能光是业务、技术,还得看整个企业,整个部门的发展方向上考虑这个问题,现在也是逐步能够做到了。
但是不管怎么样,职责分工还是有决定于现行的体制规定,谁来决定怎么做,如果是业务部门,一个公司,一个企业定的,提参考意见是参考意见,谁担起主要责任是个问题。同时还有一个看法,现在发展有两个方面,有的决定是不是还需要有CIO,是不是还有专门的部门,是不是可以有一个合起来的部门,从现在实际操作执行的方面看,完全合起来也不现实,需要有专门的人代表这个部门打交道,至于个别的领导也好,骨干也好,这个都是可以的,但是业务管理的信息化工作还需要有专门管理。
第二个,要解决业务改革创新对信息化进程的影响,因为信息化必须和业务改革创新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你光是信息化,主要提高的是效率,改进工作的质量,但是想取得革命性,突破性的成长,那就是信息化要和业务改革充分结合起来,事实上很多这样重大的效果的取得,主要是依靠思路创新产生的,信息化本身也有很大的要求,有的时候有一些效率和资源的提升,也是出乎一般人的期望,总总体来讲信息化的发展要和业务的改革密切结合。
业务改革和信息化有另外一方面影响,因为业务改革往往涉及到利益格局,或者分工,分工也是一种格局的改变,这个改变有些人就不高兴,这种情绪的想法就会影响改革的进程,甚至改革受阻,改革受阻,原来为改革设计的信息系统就没法有,这样由于改革的不顺利,引起信息系统夭折,过去是很多,现在情况越来越好一点,但是仍然有。
具体来讲,一个信息系统开发的时候,是要按照我这个系统开发以后运行那个时候的需要来做,因此你是按照改革前的模式设计,还是改革成功以后的模式设计,按照新的还是按照旧的,必须要找一种做,一般两种做法区别肯定是比较大的。因此我们提出来,业务改革的考虑,你的计划,你的时间,进展的情况要考虑为信息化工程,为信息系统的开发留有足够的,我们现在都用时间窗口,在这段时间业务改革要相对静止,让人家把系统开发出来用上,你要改再改,以前有的人希望连改革的方案带到信息化系统的开发,一起弄,带来的后果就是这样,万一改革受阻,你的信息系统就麻烦了,要不重新做,要不没人用。
我们现在考虑一体化考虑,把改革的整个方案,想法和信息系统的进程密切结合起来,信息系统开发完了要有人用,因此比较是针对人家怎么用你怎么做,这个也是很多历史经验,在新的形势下,这一点还是不变,还是有这样的影响,所以必须要解决好业务改革和信息化的关系,又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同时也有互相的制约在里面。
举个例子,现在我们在管理方面考虑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业务协同,数据共享,或者开放交换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从很多地方了解到,其实现在所谓的信息孤岛,还有信息系统的烟囱林立,互相隔离,没有形成一个整理。这里面因素基本上都不是技术的原因,如果想做到这一点,不用说新技术,传统的技术也都可以做到,实际上我们听下来有这么几种情况,一个是部门利益所致,第二个是做决策的人本身喜欢拍脑袋,或者说大家也看到问题了,但是现在这个铁饭碗,政府部门有这个情况,所以不想做这个事。或者虽然有人想,因为做什么事首先要考虑规章制度。
总而言之表现出来没有这个需求,其实有这个需求,原因可能是这些情况,这些情况就很清楚了,要想改变这个情况,解决信息孤岛这样的问题,实现数据交换共享进行业务协同,首先是要转变思想,业务的改革,业务的创新,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寻求我们帮上忙。如果想上信息化就把这个问题解决是不可能的,是信息化也好,人工智能也好,也不会这样做。
因此业务管理的改革创新才是主要原因,我们曾经到中航工业调研,他好几次讲过一句话,(英),信息化解决不了问题,流程能解决。换句话讲,意思都是一个意思,业务的运行才是更重要,甚至他们讲决定一切,实际上就是决定性。基本概念就简单讲这些,总的结论就是也没有太大变化,但情况确实是不同了,现在更加需要从整体出发,各自做好的工作,同时更多为对方考虑,把这个信息化顺利的往前推,特别现在这个新技术发展,新技术发展以后带来的一些新的问题。到底有哪些发展问题,我们讲第二个。
信心网络新技术的应用趋势和当时反映出来了问题,一个是所谓云计算技术,其实云计算主要是一个概念,就是今后信息化的发展,可能主要是要靠购买服务,就好像现在用电,用水,去电厂,水厂购买服务,基本上是这样的,购享。但云计算本身并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技术,所以我们讲云计算是基本上包含了所有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云计算技术的时候,其实主要的是指云平台的技术,云平台主要是虚拟化技术,目的是提高资源的组织化和利用率,在这个情况下就可以实现可以用自动化定义平台的软件,所以现在那些公有云,基本上在两分钟解决好,是非常快,因为开元的东西拿来改进一下,所以能很快做好这些准备工作。
任何一个应用系统开发的时候,一开始应用的面不大,但是越运用越大,如果你把现在的设备考虑五年,十年买回来,到那个时候又过时了,如果说是经费不允限报,特别是政府部门,你没讲清楚就麻烦了。我们自顶向下设计,自底上开发,凡是这样做,规模不用大就不用买很多的设备,不用搞很多的基础设施,随着发展逐步的扩大,因此云平台的可扩容性对于系统开发是非常好的,你小的时候就少弄一些东西,等规模起来再扩大,现在云平台价格比较低廉的服务器就能适应开发的要求。
另外这里面现在云平台哪些问题,现在看来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系统架构改变了,我们搞管理信息系统做了将近40年了,云计算确实是一个憧憬,因为基本的架构改了,我们很多事要重新做,应用软件开发做了很大的力气,有很多应用其实是你想改也不容易,我们曾经碰到过一次,当时也是最大的计算机公司帮我们弄,三个星期就能解决,大家说最多三个月,实际上搞了三年没搞完,把大部分程序弄一遍,人家用三年,你也要用二年半。原来的还得用,这样再说过去的投资总是要尽量发挥作用,不至于浪费,这样的话就会变成一个系统新老的应用是长期并存,一个是数据怎么办?原来数据互相串来串去,有一部分用新的平台,一部分还是老的,怎么办。第二个,整个系统的运维管理两套,我们很多运维是单独一套系统,现在你两个都要继续维护下去。
如果你开始向云平台切换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些问题,后来就带来问题了。还有一个切换过度,就是你怎么样保证业务的平稳过渡,不让业务受影响,我们平常讲无缝连接,这样就用到一个我们现在也用的比较多的,开着汽车换轮子,以前好像是你做了一个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现在的话可能是普遍有这样的要求,凡是应用面比较广,不可能在一个晚上把系统切换,具体方法现在面向服务的IOA的架构是专门帮你解决这样的问题,当然这个架构是告诉你这个路,真正要做麻烦还是不少。
第二个是物联网技术,物联网由来已久,其实以前我们搞公司的时候叫做自动控制的系统,只不过原来世界上没有数字的,所有的传感器,包括我们人的感官,所感觉到的都是模拟的量,热一点,冷一点,有这种感觉。数字是能够好处理,因为以前的话也有传感器,包括现在传感器100%传感器本身感觉到的是模拟链,现在我们用的叫物联网的传感单元,这个是怎么回事?就是在传感器后面零距离,第一时间就把他做数模转化,转成数字化,因为模拟化的数字量,当中会发生一个叫信号的衰减,一个叫信号被干扰。马上把他转成数字,数字就改不了了,是完全解决这个当中遇到的问题。
现在传感器,零距离当时就把数字信号转化出去,然后通过互联网再传到后台系统进行处理,处理的结果再传回来进行自动控制。物联网的概念早有,但现在是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情况下提出的。物联网现在的用处当中,本身的本性就决定了物联网可以和我们的管理信息系统连起来,现在企业的EIP,原来叫MIS,这样的话如果说能够把物联网和我们的管理系统连起来,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把生产活动当中现场的数据,不要人工再去输一遍,是自动采集到这个数据。
所以现在讲到互联网,很可能是传感器24小时不断的采集数据,并且传给你,大数据怎么来的,其中很重要一个就是来自物联网,这次双11,这么大量,很多人做同一个事情,其实第一个就是物联网,物联网其中最多的就是一个视频监控,以视频为例,我们的管理信息系统就需要把视频拿到信息,包括他的视频声音等等,要接入到我们的信息系统里面来。
我们都传在一起,可以实现管理或者决策的可视化,这种可视化可以复制出当时你看到的,听到的情况再做决策,这个是现在遇到的一个问题,怎么才能做到?怎么才能把多媒体的数据和表格的数据放到一起做,根本原来是不同的,所以要依靠我们的应用软件做。
第二个就是要有自动识别,用于自动控制,人工智能在做的时候需要大量的数据,最好是能够自动采集。最后一句话叫做视频数据入网入库的规范化解决方案,原因就是现在的数据量太大,你要把多媒体的数据全部接进来怎么存,原来的系统架构不行,实际上这里面提出来一个凡是进入多媒体的数据,特别是视频数据,有一个规范化的解决方案,就是原始数据,第二个自动清理数据,第三个是人工智能选择的数据,第四步就是怎么样从当中选择最关键,最核心的几幅图象,换句话讲,他一看就能看到,你现在看淘宝上,上去还有小图,旁边还有说明,你点下去有大图,这就是今后多媒体接入到结构化的规范化的做法,可以帮助大家少动脑筋。
第三个是大数据的技术,我们现在讲的大数据的技术和云平台不是一回事,云平台主要是虚拟化的。我们现在讲的大数据的技术是封闭式的运行计算,大数据的来源是你不可能在人家完全的时间之内完成,但是世界上是不一定的,有的可以用很多服务器一起做,有的还不行,所以情况不一样,现在这个大数据解决的是一个能够分开来做,而且绝大部分看着是可以分的。
今后你再做EIP系统当中,你遇到大数据的情况是大概率的概念,因为物联网发展这么快,很简单,凭脑子就能想出来是越来越少。大数据当中发生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开铺理论,这种一种经验,并不是完全的理论,你不可能同时做好那么多方面,你可以在这里面选两个做到,第三个就稍微放低一点标准去做,这样的话你在不同的应用当中,比如说你在买东西,你看这个商品和记在你的订单技术支付,快速、精准的要求还是不一样,你可以分别处理,这是问题,但是也给我们找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个是所谓DISS范式,不求因果关系,从现在各方面情况看,所谓定式范式还是在人工智能,你这种科学的假设是动脑筋弄出来了,但是数据量很大的时候,这个也是起作用的。
第四个是移动计算,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场景,不是个简单的移动的东西,我带着手机可以不耽误时间,好像提高效率,但是这个意义绝不是提高效率这么简单,真的要实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于人来讲没有移动计算是做不到的。另外就是远程,政府办事,要让信息多跑路,移动显然是一个办法,用手机不仅简单快,而且可以看到他讲话,所以证件是不是他的,当场可以看,是真是假还可以从图象看。
带来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手机终端的安全问题,现在讲什么都可以丢,手机别丢,现在有很多在研究,手机怎么会不丢,你离开多久就报警,在身上做一块芯片,一丢就知道是你。现在我们每个人都要当心手机,不是一般的玩意儿。第二个就是你拿着手机移动办公的时候,你把手机和你的内部网接上,所有的保密,内部信息有没有可能泄露,今天可以这样讲,真的讲到底确实有一个责任问题,谁可以这样做,所以现在我们从信息的安全角度。
第五个是人工智能,遇到一个最大的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要不要管理,不要有一天机器人比人厉害,这个稍微远一点,但是现在很现实的事情。
第三个谈一下业务信息化的推进策略,传统的我们已经讲了不少了,我们举个例子,要风险管控,综合治理,你的目的,你的方向找准,然后信息化为你这样管理服务,如果你搞综合治理很肯定是事半功倍。在技术路线上不能自说自话,要看现在哪些是热点,大家感兴趣,人家非常着急的时候你一定相信,否则等你想推的时候他的热心也过了,所以要把需求导向弄清楚。
立项当中要重视经验,得出结论可能是正好相反,你讲上这个项目,他讲不要上这个项目,调研当中一定要找丰富的经验,更切实实际一点。开发策略上先网络化,后信息化,凡是一个单位,一个企业里面,如果现在还没联网,我们讲过改革涉及到利益格局的变革,所以阻力会比较大,如果仔细想一想,数据化、信息化就是阻力比较大,网络化没有什么阻力,我们可以想一想,这是多年经验,先连起网,把主要的问题解决掉,然后你就有举个宽松的环境。
工程实施先外后内,这个联系先建立起来,先外后内事半功倍。现在都讲信息数据要交换共享,开放,但是我们都不要说上去就讲你的数据都给我。另外当中会受到很多的标准,就讲标准不统一怎么弄,给大家讲没这个问题,你到全世界拜访,全是把公共数据中心,搞这样的平台,本身就有一条业务,帮你做这个,不同的标准都可以转化,用一种标准可以和二种标准一样用,能不能设置标准化,行的,但是标准一改变。
换句话讲,定标准先定交换标准,然后通过平台转化,至于以后能不能统一成一个标准,做起来再看,因为既然能共享了,主要问题解决了。另外推进应用当中,要把握住窗口期,换句话讲,我们是要业务改革创新,但是开发系统把这个信息工程最好在业务相对静止的状态下去做,给我们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如果是业务部门,技术部门,大家可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做。
最后一点可能是最重要的,现在有一些新情况,第一个新情况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讲下来是要智能化,智慧化,如果说一个单位的管理或者决策要智能化,智慧化,一般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要求,但是你发现没有,智能化的第一步要走智慧化,我们现在讲智能化的汽车无人驾驶,讲到翻译,科大讯飞最早做声音识别,他们做的翻译器也很多人做。从管理和决策来讲,你要全智能化,那个是一点点去做不容易,但是自动化,从管理的角度有一定规律可寻,我们的企业管理系统,最早的时候和MIP2,不管你是做什么事情,质量控制很容易,后来演化成EIP是以财务,不管做什么财务管理,实际上管理和决策,如果从自动化角度也有一个共同点,这个做法像我们现在的司法系统一样,司法系统讲一句话叫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换句话讲,所有的管理决策第一个要知道事实,情况,第二个要根据法律法规,方法设置理论决定我下面怎么做,或者我怎么去管,这一点倒是有共同点。
我们现在开发信息化当中,我们发现实时这一套数字化比较简单,填一个表就是数字化,物联网的抓到了,后面也是数据化。难在哪里是是法律法规,制度,理论,这些作为标准做,这方面不容易做到。现在我们感觉到我们搞信息化要重视这一块,要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和正义,公平和正义做到,第一个某种程度是制度化做的,或者我证明人干预比较少。第二,要让群众反映,在我们进行管理和决策,这一点要做。
不是说一次性把数字化完了,因为法律、制度还是随着形势在变,所以要形成数字管理体系,这个当中我们提出来有个业务管理的标准化规范,是整个核心抓手,你的规矩制度很多文件,然后你开发的数字化现代化也是一套,这样就变成,如果你有一万本文件制度实现太麻烦。所以业务部门先做一件事情,把所有的文件整理压缩,归纳成为一本,简单逻辑,这样的话这本书和信息系统是一一对应的。
我们在开发整个信息系统,我们是1988年的时候,先做这件事情,写了蓝皮书,红皮书,黄皮书,整个信息化怎么发展下去,从1995年的时候开始,每一张单子都是自动化出来的。以事实为依据,有的时候事实的情况没有完全掌握,有一些复杂情况人要进行干预,这是解决自动化的必由之路。
第二个更大的是大数据,大数据大家知道数据是资源,而且一个数据没有保密安全,整个数据拿走就可能是有价值的,我们面临的数据安全不是跟原来一样,什么授权管理,是要解决一个大数据管理下面,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的行为怎么受到监督。第二个是刚才讲的移动办公,在移动当中,如果你的信息是在空中,人家可能接受到,你怎么样解决他的安全,所以美国我们看也有两个公司,一个是IBM的(英),这个公司原来是个单独公司,还有一个(英),我不知道这个公司怎么样,美国也有几个公司,他们在做,做什么事情?把数据信息分片化,切片,换句话讲,他存储的时候放到几个地方存,这样的话,整个分开来,合起来这套系统已经做到。
这个系统管理员工每个做一部分,拿不到全部,这样的分片化重组,对于新技术出现应用的两个情况,显然是一个很有用的补充,我们也相信这个应用会得到越来越重视,因为大数据一丢丢那么多数据,是一个很大的事情,好在现在我们国内也有公司做成这样的事情,他们也经过好几年的努力,最后把这样的分片式的存储做出来了,我们看着也很高兴。
也非常希望这种技术和安全保密局合作起来,可能对很多单位,政府部门也有这个问题,企业,研究所是他的命根子,怎么能丢,所以这个技术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今天结合新形势下老问题,信息化和管理决策的结合,所以题目就是这样叫,实际上意思仅仅是我们现在听到的,看到的新情况结合起来做这么一个演讲,都是个人的观点,有不妥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朱玉:杨主任在我们这个行业里被大家尊称为中国电子政务第一人,同时也是中国政府机构第一位CIO,大家都知道著名的金砖工程就是杨主任一手打造的,刚才全面解读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途径,让我们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对杨主任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
在刚刚11月7号结束的2017年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上,工信部的司长介绍,到2025年要形成三到五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百万工业APP的培育工程和百万企业的上云,同时他也指出,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发展的323的行动计划,同时也要求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生态体系。基于这样的目标,我国在面对当前国际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激烈竞争局面,应该采取哪些方面的政策?下面我们荣幸有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化研究一处处长李广乾,他为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应对互联网平台的国际竞争,感谢李处。
李广乾:尊敬的刘会长,还有在座的各位同行,上午好!今天很高兴参加我们今天的信息主管大会,我好像是第一次参加,所以特别的高兴。
今天我汇报的主题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刚才刘会长还有我们朱玉主持人都谈到了,最近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方向,我谈工业互联网平台,我觉得我还是有权威性,因为工业互联网平台事是我挑起来的,我去年写了一个关于工业互联网的报告,受到领导高度的重视,工信部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推进这项工作。
到10月30号国务院常务会专门讨论,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制造意见。这个指导意见的核心内容就是这个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我在2015年的时候做了一个新时期我国工业化信息研究的报告,就是我们发展中心的报告,我在里面有一个专门的章节谈到了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当时GE跟德国刚刚提出来关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概念,但是对于这个概念是什么,将来怎么样发展,仍然在探索过程中,各执一词。
基于这种情况,我觉得我们中国尤其要赶紧跟上,走新兴的趋势,要发展中国国家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基于这个我在报告里专门谈到了这个问题,有一个专门的章节,我们的领导高度重视这个工作,要求我在深入的研究这个问题。我又用了半年的时间,完成了这篇专门的报告,这个报告现在来看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推进力量。
我下面向在座的各位汇报一下我报告的主要思想内容,当然在这个报告汇报之前有一点很感触的,当前我们国家的信息化发展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非常好,但是在这里面涌现了各种各样的概念,有些概念我觉得不太好,因为我们哲学上,逻辑上是个伪命题,概念也就有伪概念之说。
所以很多的概念在我们做研究的人来说是不清不楚,像这里面有一个产业互联网说的很多,但是经我们研究发现,什么也说不了,这个概念我们作为一个伪命题。还有一个是互联网+,我们都知道自从李克强总理在全年两会之前提出来之后,基本上在一夜之间成为我们的热词,说明我们中国的信息经济发展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局面。但是大家用这个概念的时候,我觉得还不是很清楚,对于如何从新历史时期认识信息化发展仍然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框架。
我们专门做了一个关于互联网+的环境研究重大课题,我在这个报告里专门就互联网,互联网+内涵做了一个深入的研究,我觉得如果用一个词说互联网+是什么,互联网+就是轻装信息化,现在的信息化之所以跟原来有很大区别,就是新一代技术的影响使得我们传统的架构发生很大的转变,业务应用跟建设完全分离,我们现在每一个人其实都在用信息化的应用,但是我们很多普通的民众,基本上不知道后面到底有哪些东西。
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在认识互联网+的时候一定要明白的趋势,所以我们一定要从信息化的角度认识互联网+,我们知道信息化在1997年把信息化分为六个方面,从国家这些年的发展来看也是从整体上,六个方面协同推进,当然还应该有七个方面,就是网络安全,我觉得我们当前认识互联网+,仍然是一个学术的科学框架去推进我们的互联网+伟大事业。
在当前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互联网+之后,在工业平台化得以实现,所以我这边讲,我们怎么样去认识互联网+,互联网+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权威的概念,我在我的课题研究当中对他做了一个定义。
首先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一种新兴的制造业系统,在这个系统里面众多的企业流通与服务等产品的生产过程,再次建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的基础上都被迁移到云平台上实现远程制造制造,这个概念里套用很多概念,我们都知道要定义一个深层次的概念一定是以基础的概念作为说明的要素,因为工业互联网平台确实是包括了很多深层次的内容,所以我只能一层一层去搭建他的内容。
在这里面,云在里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刚才在下面看,我们很多企业这次参加会晤的企业有很多是做云的,做大数据的,还就做智能制造的,确实我感觉很欣慰,说明我们当前的发展工业互联网有了坚实的基础。
我这边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定义,我觉得还算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定义,把他的属性想完整的表达出来,但是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过程当中,肯定会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会经历很多的阶段,甚至会形成很多的商业模式,出现很多的有价值的,或者特殊的做法。
工业互联网平台跟我们当前在各类概念之间,技术之间有些什么关联,我觉得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业大数据,工业云平台的综合体,是我们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一个明确的战略方向,工业互联网平台跟我们传统的商业电商平台,或者媒体平台有一些什么区别呢?
这个区别首先表现在技术难度很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一定到最近这两年才开始出现,我们知道互联媒体平台跟电商平台已经有20年了,就是因为工业制造业技术要求太高了,这个门槛太高了,所以我们一直到现在才开始出现。
但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国际产业分工当中,居于核心主导的地位,作为一个国家来说在全球的工业当中是不是居于主导地位,就看他有没有这个平台,他的平台能不能让世界更多工业制造业让他的云,这是一个核心。
所以当前国际竞争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一个重要的方向,这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目前受到国家战略层面重要的一个核心原因。工业互联网平台分哪一些类型?因为我这篇报告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人做过,在我做这篇报告的时候,去年上半年还没有一篇像样的文章讨论这个事情,我对于这个类型,从管理层面分为三类,一个是国家层面,一个是行业层面,还有一个是龙头企业的。
从最近的文件来看,关于加快互联网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来看,也是对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分为这三个方面,跟我的报告是一样的,我觉得这也受了我们报告很多的影响。
工业互联网平台怎么认识?我觉得当前是因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当然现在说人工智能怎么认识,如果搞信息化的都知道,信息化的词是1963年日本的学者提出来的,但是人工智能这个词是1956年由一些计算机专家提出来的,人工智能比我们说信息化这个词还早,但是最初的人工智能功能是相对有限的,主要是数学方法应用,包括神经网络的方法应用。
现在的人工智能更多是基于互联网+的形态发展,也就是在新一代信息革命的推进下,在能力和范围拓展发展出来了新的人工智能,这种人工智能同样是应该运用到工业互联网平台上,刚才我也谈到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综合体。
当前怎么发展,就国外的形势来看,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一个是理论的研究,以CBS,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主要的研究内容,第二个是构建他的总体架构,第三个是做一些试点实验,小范围的做,这里面以德国的数字工厂为代表,这里面构建一个突破聚集的产品,生产局限性的,可以通用的技术层面,运用于整个工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构建,主要从这三个方面。
工业互联网平台具有什么特征?我把这个特征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是超越了标准,我们都知道工业化时代,是与专利、标准为核心的,所以我们说工业化,谁掌握了标准就掌握了这个产业链的最高端,但是在工业互联网平台时代,谁控制了平台的运营,决策权,谁就控制整个工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今天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工业时代价值链的竞争,而构成了一个复合体竞争的系统控制权。第二个是超越了产业分工,在这个平台里各行各业都在里面,分不出哪一个分工是核心的,大家都在这里面找上下游,找自己的客户,找自己的技术支持方,所以对于未来整个产业的分析都是一个重要的颠覆性影响。第三个就是平台生态化,我们以前说BAT是平台,但是平台比这个走的更远,工业涉及了千百万个行业,在一个大的平台之下构建了无数的小型的平台,虽然在这一块我们叫平台生态化,但是在这个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应用工具,我们都知道电子商务给我们一个是带来平台,第二个是电子支付,第三个是以快递物流为基础所构建的新兴现代物流体系。
将来工业互联网平台所需要的价值工具又比这多的多,通过各种价值工具服务整个新兴制造业系统的协同发展,围绕一个大平台统筹,促进整个经济系统的发展,这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平台生态化的内涵。
工业互联网平台当前成为国际战略竞争一个核心内容,刚才也谈到了,2010年以来,德国提出了在高技术战略里面提出了十个方面,其中有一个是工业4.0,后来德国人发现提出来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所以工业4.0成为单独国家的战略,然后是美国奥巴马提出来工业战略振兴的,以平台为基础,构建各行各业的创新中心。
GE在2012年提出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最近他走的很远,特别是电子平台。我们为什么现在主要的国家把工业互联网平台看的这么重要?就是我谈到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具有了三个标准,对于整个国际产业分工的重大颠覆性影响。
这个工业互联网平台也对当前的国际贸易,制度带来重要的影响,比如说关于数据、跨境流动这一块,这里面有很多深入讨论的问题。第二个重大的影响,是对我们中国来说,我们都知道从2002年以来,十六大,我们提出了工业化,信息化相互促进,后来十七大提出两化融合,十八大提出两化深度融合,我们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基本战略方向,但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对我们传统的两化融合的思路会带来重要的影响,平台一个是推进的阶段会很难,但是一旦突破了这个阈值,他对于全行业的影响是颠覆性的,从我们微信平台的发展,对于全民信息化的应用就能看出巨大的冲击作用。
在平台竞争初级会出现万马奔腾的局面,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也是今年上半年以内,我们国内很多大型的企业,都说要打造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这是一个核心的原因。怎么样面对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我自己提了几点建议,我向大家做个汇报。
首先就是要旗帜鲜明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作为深化制造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以前我们没有认识到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尽管2016年大家关心工业信息化趋势的时候,2016国务院出台了一个重要的文件,就是关于深化工业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文件,在那个文件里没有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内容,但是今年刚刚通过的文件里将焦点聚集到工业互联网平台,这是我们认识上一个重大的改变,我们的研究报告直接促进了重大政治方向。
怎么样推进呢?一个是要构建多层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机制,建立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多方协同参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机制,一方面要根据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要求,引导优化各地正在开展双方平台的建设,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引导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像我们说BAT,或者说其他纯粹服务业行业的企业,将注意力转到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来。
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对于软件产业发展的要求,会远远多于我们目前的所有软件产业发展的价值,所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对于软件的需求是海量的,所以这要求我们国内众多的信息化企业,将来应该充分考虑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往这个方向走,这是未来创新创业的蓝海,空间。
第二个是工业互联网平台要加强领导和政策支持。从最近10月30号国务院的常务会来看,这一块国家正式立起来了,这一块我想就具体的措施来讲,将来还可以再细化,一个是讲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拉出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重要关注方面,第二个就是建立和完善工业互联网联盟运营机制,协调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行业平台,龙头企业平台之间的业务分工与协作。第三个是设立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基金。第四个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加入到我们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当中,也让其他的众多中小企业加入到我们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上来。
第三个要加强交流合作,我们都知道工业互联网平台,国外比我们稍微前行了一两年,我们现在仍然不落后,但是我们有我们的优势,我们有一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机制,所以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走的更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国际交流,但是有一点,加强交流合作的目标,目的一定要明确,就是提高我国建设自主可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技术能力和水平,这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第二个是依托中国制造的现有优势,采取平台对平台的方式,鼓励三类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国外的平台竞争。
现在已经有国外的平台在我们中国做推广了,包括GE,西门子都在中国做推广,我这边是这样,希望国内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应该是采取平台对平台竞争的方式,这里面有一点很重要,比如说天猫上的一个电商,跟马云是没法竞争的,就是因为我们说仅仅是平台的企业,没办法跟平台的指导方精整,但是我们可以发展一个刘强东,这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的,所以要采取平台跟平台竞争的方式与国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合作和竞争。
同时也要采取积极的方式,促进别的国家工业企业加入我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尽快做大我们自己的规模和优势,使得我们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够在全球的格局当中占据核心地位。
当前面对国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先行的优势,我们怎么样采取有效竞争的手段和措施?我提了四点想法。
一,根据国家网络安全法,将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国家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进行管理,大家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但是就我们来说,这一点及其关键。刚才谈到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超越了我们普通的电商平台的价值,他具有对于国家的战略来说具有核心的作用,所以这也就是德国在国家层面主导工业4.0的原因,美国现在GE的平台现在也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受到了他们各方面的支持。
二,要将工业互联网平台领域的国际交流于合作,纳入网络安全审查的重要内容。这两点目前仍然没有政策的措施出来。
三,统一规划工业大数据和工业云中心的建设,国外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与国内企业开展相关合作的时候,必须将工业大数据和工业云中心部署在中国境内,这一部分现在好办。尽管在中国国内还没有出台,但是就各方面的管理实践,是在这么做的,当然我们网络安全法也有这一条。
四,不仅要将云中心看作是政治业务,关键要从关键基础设施属性看待和管理。这里面特别重要,我们都知道在WTO的服务贸易协定里面,将互联网信息服务,数据服务,但是就工业互联网平台来说,工业大数据不能仅仅是这么看,前面我也谈了,应该从关键基础设施谈,把他看成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这样突破我们很多制度的障碍,在国际贸易谈判以及国际竞争当中,我们能够与我们法律工具和手段,应对复杂的局面。
我就谈这些,我个人的观点,不一定正确,请大家批评指正。
朱玉:作为政策的制定重要参与者和倡导者,刚才李广乾主任说了一下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的政策,可以说加快建设和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对于推动我国的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网络强国,制造强国,智慧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再次感谢李广乾主任。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已经主动拥抱了信息技术,也在重构技术体系与价值链体系,提高智能化服务的水平,打造异地研发设计,个性化定制,包括像精准供应链管理这样的一些新方向,提升新的竞争优势,也是加速了企业由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化。
在这样一种融合的带动下,我国大批企业不断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急速攀升,整个社会对于信息技术的革新,制造业这样重大意义的认识已经基本上达到了一致。
接下来我们有请亚马逊AWS首席云计算企业顾问张侠,他为大家分享的演讲主题是云计算引领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张侠:尊敬的各位领导,在座的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今天非常高兴应中国信息协会的邀请,有机会来到今天的大会,我给大家分享一下从亚马逊云计算讲,在信息技术新领域我们的想法。
十九大刚刚开过,我们说进入了新时代,十九大报告在全球,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讲,提了很多很好的看法。这儿我觉得这是我个人从低一点的层次,因为咱们政府管理讲很多平衡,讲如何来满足新的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需求,我们从稍微低一点层次,看到几个还是比较明显的趋势。
一个从信息技术来说,互联网移动社交这些技术融合,进入了新的时代。刚才杨主任讲了五大技术,其实我们看到的完全一样,主要是这五大技术的融合。我们看到从整体经济上来说,服务业和金融资本可能是比较值得关注的两个事情,从经济来说更多圈层经济,个性化消费再加上全球化,城市化进一步发展,我觉得这四个大的方向比较值得关注,下一个时代的机会都在这里面。
从全球来说提的比较多主要是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数字化时代,目前全球如果你看一下全球的股市市值,最高的五家,有苹果、谷歌、亚马逊、微软,脸书,我们的两家企业也进入前十,整个公司都是以数字化作为背景。
我列了一下如果你要研究数字化转型,特别是你看一下哈佛商学院的商业评论,他会提到不同的公司,这些公司是在数字化转型认为做的比较好,这里面既有很传统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公司,麦当劳或者高金拱门,加上耐克,加上新的,也有其他的公司,GE,飞利浦,宝马,还有一个公司是做机械设备的。还有银行、保险其他的公司,(英)是制药的,所以数字化转型是整个非常大的趋势。
在数字化转型里,其实非常简单的讲,你就要做这么几件事,你如果能做的好就能出世界级的公司,你有办法把一帮人聚在一起,你有办法让他们吸引更多人来,他们在这个平台上不断的交易,有事干,这三个因素你要有一个吃饭就没问题,这三个全程就成为世界级的公司。
我们想一想刚才我们提到海外的五家中国的那两家,无外乎实现了这些事,把人聚在一起,聚的还非常结实,每天还都要在这个平台上干点事,你只要达到这个。这个就是数字化的精髓,数字化的核心。
我们看一看,从整个信息技术来说,刚才杨主任讲的非常好,非常精彩,我把几个画成为一张图,我从另一个角度稍微补充补充,其实这些东西有一个特点,这些数,这些东西是互相关联,比如说有了互联网进了移动时代,包括现在物联网开始越来越盛行,他产生海量的大数据,这些大数据专靠传统大数据的方法,已经开始处理不过来了,所以越来越多的大数据其实在向人工智能转换,很多大数据处理的方法,是用人工智能的方法。
人工智能而且更多可以实时的,有前瞻性的处理这些预测性的数据,所有这些的发展,当然是基于互联网移动,但其实到这个时代,真正的关键技术就是云计算,云计算是一个供应链的底层,提供数据的存储,也提供技术的发展和需要,比如说大数据的分析,比如说人工智能的平台。
为什么我把这张推画成这么一个特别的安排,强调一些云计算在这个里面其实起到了整个技术非常关键的内容。有几个说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个是有人说信息技术现在开始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英),非常有意思,特别是人工智能一些新的发展,给大家变得非常激动,说整个进入黄金时代。还有一个说法,说本世纪初,回过头来看,或者往后再看十年,二十年,云计算可能无疑还是最具有颠覆性的技术,他的影响是最深的,最广的。
我们看看云计算,云计算是从2006年由亚马逊全球首个开始的云计算旅程,从电商、购物、无人购物、各种各样的物流,更多数字化的内容,原来(英)看书,在美国其实也提供整个视频,各种各样的数字化的内容,到亚马逊的电影制片厂,今年春天还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
当然还包括现在智能音响叫(英),目前有85%左右的市场份额,整个一套全是数字化的内容,就是把传统用数字化的方式做好,做的深,做的透,所带来的影响和价值,这个创新不一定是多少新的事,把一个传统的东西怎么用数字化的东西做出来,这个就是数字化的情况。
非常快给大家介绍云方面的发展,云计算出来首先是创新公司,互联网公司使用云,过去几年我们看到很多趋势,大量传统企业开始上云,各行各业,你要看一下制药业,比如说从(英)到摩尔肯(音同),基本上所有的都在里面。在中国,我们可能节奏上有一点点的时差,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传统行业的企业开始上云,比如说蒙牛,美的。
云现在是个什么状态呢?我觉得刚才杨主任讲的,云从虚拟化角度出发,是一个核心的技术,他整合了一大堆相关的好技术,比如说平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有很多好的东西拿过来放到云,包括商业模式,很重要的是有商业模式的创新,云真正好处是有一系列,现代认为在企业里,第一个好处是什么?第一个好处是带来的敏捷性和创新,使用了云以后,不需要像传统那样去买那些机械,走那些流程,你可以马上,很快就来尝试一个技术,尝试一个与之相对应的模式,这些我都要落实到IT的体系,有了云计算我就可以马上尝试,从一两年缩短到一两周,甚至几天的模式。
云计算所带来的创新敏捷性是第一位,第二位可能是总体成本的降低,第三位可以真正容量上操作,再加上特别容易全球化部署,有一系列的优势。
这儿给大家举个例子,因为我们不是单来讲公司,以亚马逊作为例子,这个是目前在云上提供最多的,最全的服务代表。目前云计算提供了90多类,各种各样云服务,覆盖了几乎所有和计算有关的内容,从计算待会儿可以看到到物联网,到大数据,到人工智能。
只是给大家一个现象,看一看目前,比如说在飞机层面,现在AI火了,主要做什么?做向量的计算,这些是通过P3的机型做的,所以越来越多新型的计算,包括特定的,FPGA,(英),单用的特别晶体管,集成电路,把你自己的逻辑加速在里面加速。
从数据库来说,云上所有数据库都可以搬到云上,包括(英),严格说不只是非关系数据库,所有的数据库放在云上最主要的特点所以缩放,不用管容量。这儿举几个例子,在国内有好多人还是把云计算混为一个计算机机房,或者是一个虚机化,或者是一些托管,只要搞一点这个就打出云的旗号,其实和真正的云计算差的非常远。
你可以看到,现在云计算是直接调一些服务,想注明一下,画了一个闪电叫(英),现在一个叫容器,一个叫无服务器,云计算其实早就过了托管,现在玩这些东西,你不光没有硬件,你就根本没有服务器,原来是硬件、操作系统,再软件,再到你的应用,现在所有这些东西都没有,直接是你的服务,比如说(英),他是来处理海量实时大数据的,通过什么技术?这个词叫SAD,是切片的意思,和(英)是一个意思,但是专业叫SAD,我把海量的数据切片,切成好多段,我在云上一下开很多虚机,直接并行处理他们,然后做各种各样的事,存储,非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EIM,全方位的做这个事。
在亚马逊的平台上可以搭所谓的无服务器的大数据架构,(英),一个服务器的概念都没有就可以做全方位的大数据分析,而且这个东西在几分钟可以开上千台虚机,直接做这些事情,所以这是大数据方面举一个例子。
再来看看一个新的概念叫数据湖,现在因为更多实时的要求,有很多数你还没琢磨透是什么样的属性,你就得马上实时的研究,这就有一个新的概念,数据湖,水来了先存在一个地方,存在S3,存任何性质,可能是一个MP3的文件,世界上任何一个二元的文件。现在的技术是用(英),直接从S3做抽组,直接从数据仓库也能做抽取,直接就能够把它变成你要要的数据拿出来,所以这是数据湖的概念。
另一个发展的大方向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我们听到非常多了,昨天课题部在开会,部署我们国家人工智能的战略,从亚马逊这儿讲,从很早开始用人工智能做各种东西,现在也推出一些平台和技术,从底层到支持各种各样建模的平台,大家可能知道亚马逊支持开元的一个,这个比较高端,既能用指令性,又能用指令性语言。
有一个消息,大家也在三四周以前,微软宣布他也加入了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叫古都,他们和亚马逊共同通过这个(英)项目,建立一堆前端的接口和界面的东西,共同支持这个平台,还有其他的一些东西,AI的平台。
在上面有一堆服务,我也不细讲了,再上面是直接人工智能的服务,有视觉,语音的,对话的。时间原因,本来有些片子我都删掉了,比如说视觉直接看人,是谁,对不对,这些在美国,在政治电视台只用了一周的时间,把美国全十万名公众人士导入这个系统,就知道他们是谁,相当于在中国出来一个村长,副县长,一出来这个系统马上告诉你他是谁,99.9%的准确率,给这些新闻媒体使用。
当然有很多的用法,包括影视、娱乐行业有好多会听到我去做了一些相关的演讲,也不细说了,但是这是一个整个云上发展非常大的一类东西。
第三个就是刚才我们李处长重点讲的,就是工业互联网和相关的内容,工业互联网是美国主推的一个改革,GE是发起的,亚马逊是最早的会员。我们讲中国制造2025,其实这些概念很多核心都是一样的,都是用数字化的技术,怎么样创新,来解决生产制造环境里面的无论是老的问题,新的问题。
这里面一个很关键的技术就是LOT的技术,就是万物互联,物联的平台,亚马逊提出一个物联的平台,管东西来了怎么处理,这里面还有一个叫影子的技术,因为在物联网的东西,比如说管灯,这个灯连接都是比较弱的连接,随时可能断掉,没有强互联网连接那么强,LOT的平台里有一个影子的技术,有一个虚拟的装置对应那个灯,我通知你关掉,可能这时候断了网没实现,但是我告诉影子那个灯应该关了,等网连上他就关了。这一个技术也比较成熟了,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边缘计算,叫(英),刚才讲云计算,还有一个边缘计算,在物联网上非常重要,他就是在前端的装置上直接部署刚才的那些东西,这些东西可以传感器上直接实现,这样物联网大平台,有云还有端,现在叫边缘,整个一体化,有中心,有边缘,合起来整个这一套技术。
这一套技术整个使用起来,当然就是一个全方位的,以后支持整个物联网或者包括工业互联网的东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云计算里面允许你可以使用混合的架构,不是公有云,私有云,必须机房的概念,这里面讲其实有大量的工具,可以把两个完全整合在一起,包括怎么认证,怎么管理,这一套使你实现混合的架构,其中一个例子,VMWARE,大家可能听说了,大概一周多以前在北京召开他的大会,他的CEO也来了,他现在推的是vmware cloudon aws,这些是专署的硬件,金属级的专门设计的服务器,直接放到这个平台。
所有这些技术都可以放到这个公共云上,第二我们一起建一些接口,可以开始大量调用,直接调用AWS的各种云服务。我想插一句话,很多人说搞私有云,搞来搞去,挺努力的,搞私有云本来是想当个玩家,后来变成票友了,我们很多业务的公司,比如说你是个证券公司,是个什么行业的公司,这个IT技术是你辅助性的手段,不是主业,但是你自己跳进去搞来搞去,可能把一个虚拟化的技术基本上搞懂,但是你发现这么多技术来了以后,怎么整合,怎么接口,发现还是不行,所以这个是我们很多企业遇到的困境,其实有一些人还不知道怎么摆脱出来。
这些实际上是因为你没有看到前面大的技术和方向,还有云这么做的道理的目的是什么。所以我觉得杨会长讲的非常好,他讲了很多关键点,这些关键点是很当私有云没法自由缩放,也没法真正按使用,而且先不买硬件,而且还有一个公有云和传统IT的区别,传统卖给你就拿走走人了,你只有不断使用给你创造价值你才会给他付费,这是云很大的区别。
最后举个例子,现在是什么样?现在实际上是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LOT,就会进入到数据平台,这些有实时的,有传统的,这里大家看到AI,人工智能技术也开始上,这是一个视意的架构,这是一个通常用的架构,再加上等等,这几乎是一个万能的架构,所有数字化创新的是有机组合这些元素,快速实现创新。
有了大量的生态系统,每个人都有人做过,这是他的一大优势。比如说在国内,小米做闪购,做大型秒杀系统,每一小时卖一波,他都是靠这种技术快速扩容,让这些人在上面使用。我们讲帮助企业,其实是关注创新,让你能够快速创新,然后让你能够专注于差异化,真正体现业务上的优势,业务上做什么要考虑数字化的三个特点,创造一个那样的企业,靠云计算作为工具快速提供你技术的平台。所以云计算四五个人就能够成为一个公司,在传统企业干不了的事。
现在是大企业看到这个,开始觉得我必须学了,因为我没法交代了,我原来老说这个事多难,人家几个人就能干成,我几百个人干不了。
上云也有很多切入口,敏捷性效应始终是最重要的,我们好的CIO会抓住这么一个点,然后开始他信息化的工作。这儿也有一些最佳实践的经验,要教育培训员工,因为云和传统IT有点似是而非,其实是需要比较彻底的一个学习和转变,有点像有的人说的强烈点,需要做(英),脑子真的要换一换,因为传统IT做的久,觉得IT谁不明白,但是云里面思路,哲学有点是颠覆性的,所以做好这个工作。
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试错,快速不用空盘,马上联系,马上开始尝试,错了再换,如果你不试用根本一分钱不用花,所以你的动作也很快。你要弄几个精英成为一个卓越中心,你有几个真的明白人,一个企业几百人没关系,都不会没关系,有几个核心人物先懂的人,成为架构的核心,指导他们干,一下全带动起来,再加上好的合作伙伴。
这是讲数字化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叫线下原来历史的一些负担,历史的IT的欠债,开始真正进入能够创新再造。这个东西的背后也有一大堆方法论,咨询的方法,一大堆输出都可以做规划,我们也提供这个服务。
具体到云上,现在从开发测试做起,把开发测试直接布到云上几乎不需要做任何努力的事情,学习云,了解云,整合一些程序,开始把一些东西放到云上,把数字化,分析放到云上,然后慢慢把一些关键应用上云,最后逐渐整合,最后到现在有一些企业是可以全部上云的,这在国外,我去一些金融行业和CIO见面,他们说证券公司不能上云,我说在海外完整的证券公司都有全部上云的例子,自己没有任何一台机房,没有任何服务器,甚至连螺丝钉都没有,这叫(英),这个也很多都在做。包括著名的(英),美国做视频的,这个是第二梯队的数字化的模范公司,大家要看纸牌屋,知道他是拍纸牌屋的,在全球的计算机的大会上,他们的人都是出来讲话的,模范,他们实际上也是采用了全部上云的策略。
我给大家介绍这些,主要是希望抛砖引玉,给大家一个我们看到最新信息化状况的介绍。
谢谢大家。
朱玉:感谢张侠总的精彩演讲,正如张侠的,云计算要求企业改变原有的行为方式,也需要企业加速创新和响应的速度,应该说这几年在创新这个方面网易的转型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接下来我们有请网易云互联网+解决方案首席架构师周友辉,他为大家分享的演讲主题是网易快速创新背后的三大互联网基因,有请。
周友辉:先谢谢大家,有多少人听过网易的能举一下手吗?谢谢。有多少人知道网易的主业是哪个吗?游戏,谢谢大家。现在正式开始,我来自于网易云,我属于网易的杭州研究院,我们杭州研究院是网易的一级部门,网易是从1997年成立,在广州成立的,网易大家会给网易贴很多标签,我们也在不断的转型,大家可能想到网易一个很重要的标签是低调。我们发布了Q3的财报,同比增长35.5%,概率非常大。
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我们自己网易人认为自己最重要的标签是什么,是这一个,网易出品,必属精品,就是匠心。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网易作为一个老牌互联网公司,很多产品是具有后发优势的,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从1997年开始做门户,我们在2000年的时候上市,正好碰到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全球的互联网泡沫破灭,我们可以冲到最高的时候,我们在今年6月份的时候,是冲到337块美元一股,涨了几千倍。
网易其实我们知道,还有一个统计,一个标签统计,我们在去年可以看到我们是第五大营收的互联网的公司,所以网易在这一块非常低调。我们其实可以看到,网易作为互联网公司做门户,做到现在我们可以发现网易做了好多东西,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互联网经历很多浪潮,我们做油箱、搜索,可以做游戏,做电商,做微博,做直播,现在最火的是直播和游戏。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网易不断想有没有新的亮点,新的创意出来,我们可以看到网易非常有名的一个产品叫云音乐,大家知不知道用户群是多少,4个亿,4亿人在使用网易的云音乐,我们只要有创意的时候就不断做打磨,打磨到一定程度做一个导流,会形成一片红海。我们知道做云音乐的时候,其实比网易做的早有很多家,我们不细说了,为什么现在网易云音乐做到4亿的用户,现在应该是第一大云音乐产品的公司。
我们可以发现在做互联网有不断做一些整合,或者并购,上市,网易云音乐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拿到了7点5亿人民币,理论上应该会走的往上,所以现在的估价是80亿人民币。可以看一下网易的低调还体现在哪里,我们从刚才说的1997年做油箱,2003年做游戏,游戏是网易第一大营收的来源,2007年做有道,大家知道有一个有道做的比较好的叫有道翻译,是基于人工智能做的,而且做的非常好。
网易在其他也做的非常好的,有没有人知道网易在做电商也做的非常好,一直认为网易可能就是做油箱和网易,考拉是国内第一大跨境电商平台,这是海关统计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做海购,我们为满足中产阶级,我们做了一个网易严选,我们直接去工厂拿货,我们后面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也是非常的一个故事。
我们在全国的客户获得4000万的注册客户,我本人也是严选一个很忠实的粉丝。这么大的体量技术支撑是怎么来支撑,网易我们一直认为是一个产品加内容的公司,但是网易要有多大的平台,多强的技术实力去支撑这些产品,四亿的用户我们举一个例子,如果只有1%的人同时在线我们的云音乐,因此有400万人同时在线。油箱现在有9-10亿个账户,我们同样以1%的比例,应该有1000万的终端。
网易本身其实作为一个老牌互联网公司,不但在做转型,这个转型也是跟着互联网的节奏,互联网的风口不断做创新,这个创新我们如何实现,包括自己网易公司内部,如何去做赋能转型的,其实我们是属于杭州研究院,只做技术,刚刚谈的是我们前端的产品,只是一些产品。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在做的这一块有哪些,比如说基于互联网思维做产品,有一个特性是什么,是他的要求,他的业务模式跟他迭代的速度。
传统企业迭代没有那么快,也不需要那么快。第二个在互联网的基因要求非常稳健,能够处理高并发,我如何支撑这个系统,这个架构。我们前面领导也讲到过,我们有大量的技术去做支撑,比如说CDA的战略,C是(英),A是我们的AI,人工智能这一块,这些基本上我们杭州研究院已经打磨好了,在我们网易集团内部,所有的产品已经开始使用。
所以我们可以看一下,赋能第一个是找准模式,大家知道网易除了做互联网的产品,还有一个网易还要养猪,网易很多用户或者客户一直认为网易是一个猪场,因为有不同的厂说网易是猪场,这是很奇怪的,网易不断寻找我们新的业务模式,这个模式是否能够经得起市场的验证,网易的黑猪肉,我们第一头猪拍到27.7亿人民币,他有很多不同的模式打磨。
养猪是从2009年到现在已经八年了,我们今年开了第二个猪场,在江西的吉安,把规模扩大。网易很低调,但是他会把产品打磨的非常好,打磨非常好的原因就是我们用户的体验,我们所有的企业不管要输出服务,最终的感受或者最终买单者,就我们的用户,我们的用户体验如何是非常重要的。还有我们如何做快速迭代,举一个例子,网易做游戏,游戏分为手游跟端游,我们听说过很有名的游戏,你们可能听说过这方面团队年终奖有可能发60个月的奖金,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很多团队是死掉的,所以我们所有团队有一个特点就是做快速的迭代。
我们做电商是把我们线下的商城加上互联网的工具,变成电商吗?好像不是这么简单,里面还有很多运营的东西在里面,还有很多支撑的平台,我们做一个产品的时候,我们做整个产品架构设计的时候,比如说在技术底层,我们一个开发产品,然后再上线之后会不断迭代,我们其实有很多功能做APP的测试,比如说我们有些功能可能会拉一些1%的用户群使用这个功能,看看这个功能是否稳健。我们测试完之后会不断做产品功能的迭代,如果有问题立即下线。
我们另外一点就是我们的用户体验,刚才我们说严选这个品牌出来有一个历史的原因或者有一个经历,丁总在选预期的时候,看着市场都不是很好用,为什么呢?很多浴巾生产的商场在我们自己国内,我们国内制造的,然后贴了国外的标,国外卖的很高了价钱,所以丁总想到,我能不能跟制造商场对接,把所有的资源,这一块利润我们让给两块人,一是制造商,二是消费者,所以我们选最好的品质,不断的打磨品质,包括他也去日本选很好的产品,供给我们的客户。
所以我们的用户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网易所有的产品设计第一个要点就是用户的体验是怎么样,这是非常重要,盈利模式我们可以等,没有问题,可以慢慢打磨。所以我们在做产品赋能输出这一块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整个方法论,我们的产品经理是跟着我们前端市场的团队做一个很大的调研,会形成一个他们确实认为可行的报告,再把这个产品模式想清楚,因为我们所有做的产品都会想你什么时候盈利,我要投入多少资源,你的竞争对手是怎样,我们需要有这样的输出。
另外这个产品周期是怎样,迭代是怎样,比如说游戏,因为游戏在玩家玩的时候一定有个周期,不可能这个游戏玩十年。我们看到我们所有做的这些产品也好,业务也好,我们需要整个框架,比如说谈到用户这一点,我们增强用户的体验。
比如说云音乐里面,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手机里面有一个表现,叫做每日推荐,这个每日推荐就是基于大数据做,你以前听过的这些音乐的轨迹,我们都会记录下来,通过我们的大数据平台,这个平台会给我们的每个用户做一些标签,根据标签我们每一天会推送我们的产品,这个产品指的就是歌单的服务,这样我们就在服务端满足用户对迭代的要求。
我们如果有一千万用户在线的时候,并发量很高,我的体系架构怎么支撑,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架构里面,大量的用户在使用公有云,这个是非常好的,我们使用云计算确实是体现敏捷性,我们很多人觉得现在的IT架构过于复杂,从我们的(英),从我们的研发一直到测试,到我们的部署,到我们的运维,这一整套我们以前有很多团队,现在我们可以把这些东西降下来。
我们在数据架构也有我们的想法,我们前面谈到我们可以做大数据分析,针对每个用户的行为习惯,他喜欢什么歌,什么时间点听歌,我们会分析,除了这些分析,我们会知道除了这些数据背后的目的是什么,做精准营销,帮助我们用户更好的体验,更好的服务。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在做架构这一块,昂网易研究院也有一个很好的输出,比如说我们从我们自己的业务系统,我们现在云音乐,我们的考拉,严选放在网易研究院里面,这个除了我们自己在内部,我们也对外进行输出,除了云计算或者CDA的架构,我们认为整个CDA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C是我们的基础架构,D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我们的平台层,A是我们的SPPS,所以在这个层面,我们可以去提供很多原生的应用,我们知道很多用户在做开发的时候都是找自己的人,我们发布的时候,运维的时候也有自己的人,其实这个时候部门之间是割裂的,不是一条线,不是一个整合的流程。(英)的流程是从我们开发到运维,可以由一个人同时负责。
比如说我们上面跑GE容器的模式,因为容器是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平台,我们开发代码也会放在容器,我们后期做测试,同样是在一个标准的容器平台,理论上是不会有问题,这样简化IT的运维。现在网易95%的应用是搬到自己网易云的云计算平台里,里面大量的应用,比如说云音乐是做了改造,部署在容器这个平台里。
我们所有的产品,不管前面谈到我们的严选,考拉,云音乐,甚至还有新闻,这些所有的数据都会聚拢到一个数据市场中心的平台里,我们再看到一点,我们还能输出什么,其实在互联网里面有很多是关于安全的,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在法律上对这一块有要求,所以我们会做一些处理,我们把违规的通过一些安全的机制排除出去,过滤掉。这里面也会涉及到人工智能的应用。
我们可以看到,在网易的顶层,杭州研究院,我们有整个自己CDA的战略,这个C做了好多年,我们在2012年的时候做(英)的时候,做了大量的代码贡献,在做大量代码贡献,我们要转化成商业,除了自己本身,我们要转化成商业,所以我们在2016年的时候,网易发布网易云的战略,这个时候我们是可以对外提供公有云,专署云或者混合云的模式。
大数据我们也知道,网易在做转型的时候,大量的在乎用户的体验,用户的体验怎么来,除了产品的品质,一个重大的需求是我们的服务,服务来自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这是我们大数据的,AI这一块平台,我们前面谈到网易是有一个网易有道,可以做翻译的,翻译多种语言,这个翻译是基于我们对语音的识别跟语音的理解,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其实国内有很多是方言,你对方言怎么理解这也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们底层一定有神经网络对这些方言进行训练,把方言训练完才会灌输在我们产品的底层。
我们看到整个大的框架,网易除了面对自己的产品做基础服务,也面对公众做,我们看到网易提供公有云,也会提供专署云,什么叫专署云,在上面跟领导聊天的时候,很多领导关注的是安全的问题,很多数据能不能放在公司内部,或者不想跟互联网公有云其他的客户混在一起,有没有一个隔离的方式,我们在打造专有云的时候,所有的资源都是隔离的,包括我们的技术,我们的网络,我们的存储。
除了获得这些隔离的安全性之外,我们也能获得互联网的弹性,我们使用互联网公有云的时候,绝大部分想用的是弹性,双11的时候要求的资源是非常大,那个时候极具资源,如果公有云的资源跟严选,考拉放在一起,这个有可能被挤占掉,所以我们一定得需要一个隔离的资源给客户使用,这是我们的一个模式。
在上面,因为我们自己很多产品在使用,我们自己有易信,我们有自己内部的工具系统,很多个人可能会用微信,我们有自己的安全,除了传统的网络安全,我们可能谈到的比较多的安全,比如说防火墙,在互联网公司谈到更多是我们在业务跟产品策略一块的安全,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多的客户在使用的话,都是APP在使用,做一些应用,这些在安卓基本上被反编译,如果有一些黑产的话在里面加一些代码,这些代码是一些有害的代码,如果对这些APP进行加固本身是一个工作量。我们现在搞电商的活动,面向2C的活动有大量的活动,这些活动里面会有很多,包括发红包,如何做我们的推广,有大量薅羊毛的行为。
双11的时候我用另外一个账号注册严选,为什么?里面可以打的折扣更深一点,新的账号折扣会更深,但是你会发现不行,为什么?因为在里面的话会发现你的设备ID是一个设备ID,我认为你是一个客户,不是两个客户,所以不可能再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去薅羊毛,其实里面有很多基于设备的检测,做分析,去帮助我们做一些薅羊毛的检测活动。
网易自己有两万人,我们的客户群又非常大,我们的游戏也好,油箱也好,在里面我们需要有大量的客服,有没有人知道网易有多少人工客服人员,你们会觉得很大,其实没有很多,甚至我们公司内部的HR,已经改成了通过智能机器人在处理,因为我们统计过,大概86%左右的问题,客户的问题,其实是重复的,比如说他可能问一下我们的订单状态是什么样,很多都是重复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智能机器人去解决,不需要人工去解决,因为人力成本太贵是一个问题,因为人的流动性非常大,尤其是在客服这种群体。
我们有两个产品,一个是大数据龙马平台,一天处理网易的数据量是一个PD,就是一千个TB,这样的话只有互联网公司才会有这样大的数据量产生去处理,一般公司是没有的。我们在做大数据的时候有两大块注意,一个是你的数据有没有,第二个是快,如何更快速的把金矿挖出来,这是做大数据想做的。
我们在大数据,有一个敏捷的可视化的大数据平台,这个智能到什么程度,我们以前做报表的时候可以查询,但是现在不需要,现在可能只要我们业务的主管,人工通过语音说一句话,比如说我要看2016年每个月每个省的营收情况,自动就可以产生。其实越简单的东西底层的架构越复杂,这是我们在做的。
最后花一分钟介绍一下我们杭州研究院,我们是2006年成立的,成立的时候是丁总在看到互联网面向于从1.0面向2.0转型的阶段,那个时候需要大量的承载这些素材,里面我们需要分布式大型的数据库,杭州研究院从那个时候起家。
我们作为研究院,想的第一个词提供的是公共技术,基础平台的支撑,是我们的本职责任,没有问题,我们也做的非常好。但是杭州研究院一直做自己的创新,我们知道我们前面谈到云音乐来自于杭州研究院,考拉也来自我们那里,从研究院孵化一个产品,然后让这个产品上市,这是我们在做的转型,也是我们做的创新。
重复一下自己的CDA的战略,除了我们在域内用,我们也输出给我们的域外,谢谢大家。
朱玉:感谢周友辉的精彩演讲,下面有请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网络安全产品事业部总监张榆,他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推进自主可控、打造信息处理安全平台。
张榆: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和这里做一个分享。
主要有三个主题,一开始先介绍一下我们曙光简单的信息化发展的建设思路,接下来就是我们在自主可控这一块的一些成果,和一些技术实践。
我们先看一下这张图,这是我们在中美互联网论坛里,我们的总裁也是跟习近平主席一起去美国参加互联网高峰论坛,这个论坛基本上全都是国际上创新型的互联网公司,有脸书,有谷歌等等。这里提出来一个问题,为什么曙光能参加这个会议?其实可以看出,曙光其实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科技创新型的企业,一讲到曙光,大家想的是HPC,高性能计算,曙光目前是全亚洲第一的高性能计算厂商,在全球排名第三,另外一个就是讲到中国科技的重要成果,现在可以看到第一个是高铁,还有一个是像支付,移动支付,还有一个就是HPC和现在的量子计算机,我觉得是这四个方向。
曙光一直以来是全国第一家,同时也是国内第一的HPC厂商,另外我们参加了很多国家的863课题,每年申请一大堆的经费来发展科技。我们研发出第一个地球模式装置,这一块先不介绍了。
我们看一下曙光发展历程,其实通过曙光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对信息化发展的思路,我先说一下曙光名字的由来,最早是1993年以来国内第一台高性能计算机叫曙光1号,国家也是百废待兴,国外其实美国对这一块是禁运的态度,高性能计算机来到中国其实是放到一个玻璃房里,钥匙掌握在国外专家里,这个叫玻璃房子。在1993年的时候由李院士带队,研发出第一台曙光1号高性能计算机,同时1996年曙光公司成立,也是取曙光1号的名字。
在2008年的时候,我们开发出曙光5000A,也是坐落于上海,曙光6000新云计算机,现在在深圳超算中心,是排到亚洲第一,全球第二。我们在2011年发展了城市云的战略,曙光做云计算首先是做私有云,做私有云的解决方案。
我们在公有云这一块,其实我们做的是城市云,跟全国各个城市签云计算中心,把当地大型的央企还有省职机关,政府单位,公安局的数据接进来,做大数据分析,从中找到价值,2015年发布数据中心,以数据为先导。
2016年数据中国加速的计划,其实把他更加落地化。这一块是我们现在有7个产品线,除了高性能PC这一块,还有服务器存储,云计算,网络安全等七条产品线。
简单解读一下我们的数据中国战略,数据中国在2015年提出来的时候是说要建百城百行做城市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目前我们已经在40多个城市建了城市云计算中心,并且在上面,相当于把政府以前的业务和数据分析全部上传到云上做,目前也是覆盖了30多个行业。
主要是让全社会共享这个数据价值。在去年发布了数据中国加速计划,其实主要是把这个更加细化,就是聚焦于四个行业,科学大数据、工业大数据、政府大数据和安全大数据,这四个方向。另外就是我们在做数据中国计划的时候,其实有一些技术支撑,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还有跟合作伙伴产生技术联盟,另外一个就是安全,一定要保证城市云平台的安全,就引出下一个议题,我们曙光在自主可控保障信息安全。
什么叫自主可控,现有的信息安全系统其实是构建于软件之上,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以攻防为主,其实各个安全厂商都是一些软件厂商,把软件放到公共机上,形成网络安全设备,这一块有在主机层面,硬件层面缺失。其实核心的元器件,尤其是CPU这一块,其实并不掌握在我们的手里,这一块现在来说很有可能存在风险。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讲安全可控,安全可控其实是包含三个层面的概念,一个是制造安全可控,就是我的生产制造一定要安全,不会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埋入后门。另外一个是供给安全可控,能以合理的价格,并且在需要的时候买到元器件。第三个是讲发展可控,发展安全可控,我的核心器件在发现漏洞,或者发现缺陷的时候,我能及时的升级和修改我的功能,比如说我们是通过授权的方式,在授权之后你应该有一个延续。
这三个方面加起来是安全可控,其实安全可控的核心是什么?大家也可以看到,就是自主可控,如果解决了核心元器件,核心元器件最重要就是CPU,还有一个是基础软件,最重要的就是操作系统,还有数据库,其实把这些如果做到一个安全化,其实就能解决安全可控的问题。
我们曙光一直以来在2006年,十一五提到合高机课题里面,我们曙光是最早参与的,而且我们曙光也一直参与可控产业链,一个是性能问题,一个是稳定性,还有一个是产业性能没建起来,现在还都是以国家技术经费为支撑,一个技术发展起来一定要得到市场的认可,我们打算以曙光为核心,打造整个完整的生态环境,包括硬件厂商,还有CPU,还有集成商等等一起做自主可控产业链。
大家目标都是一样的,就是推广自主可控。其实我们做了三件事情,简单介绍一下,第一个就是总结出一套真正的业务模式,包括从咨询到监理到集成还有核心芯片和硬件设备的一套业务模式,因为只有业务模式完整了才能更好为客户服务。另外我们跟好多软件厂商做自主可控软件的厂商成立了国家自主实验室,我们其实这个实验室承担了好多兼容性还有调优优化的工作,包括有好多甚至是特一级的实验室。
构建了自主可控的产业联盟,其实更多是跟各地的集成商或者是跟全国各地知名的龙头企业成立产业联盟,因为这个不能只在北京,一定要下到当地一起推广,所以我们跟各地的龙头企业一块构建了好多自主安全产业联盟。
包括我们跟工信部成立了工信部天津市还有北京市,还有中关村军民融合一块构建了自主安全产业联盟单位,这是一个列表。
最后我其实讲一下曙光在自主可控的技术实践,其实我们在这一块技术积累已经将近十几年了,从2006年开始。第一个就是我们看到自主可控其实讲的最关键的就是CPU,其实CPU有好几个方向,第一个是龙芯CPU,还有一个国防科大做的,其实在去年他买了AIM的授权,其实做了AIM架构的CPU,其实AIM在一块有风险,因为AIM被日本的软银收购,而且给飞腾的授权是五年,五年之后怎么弄。还有第三个是江南计算所做的声微系列的CPU,还有一个是其他,其他就包括像X86架构的,这些更多是一个引进的思路。
我们说我们在选自主可控芯片的时候,我们为什么选龙芯,曙光跟龙芯是同一个董事长,而且都是计算所出来的企业,我们把很多中科院计算所的成果都转化到曙光落地,我们沟通没有任何障碍。龙芯是一个纯自主研发的芯片,仅仅是采用了(英)的指令级,其实无论是从软件还是从硬件架构都是纯自主设计,我们觉得要做自主可控,还是用纯自主研发的,包括一些GPU这一块都是自主设计。
我们基于龙芯推出一系列的自主可控的硬件产品,就包括双路和四路的服务器,还包括桌面终端,其实我们也做出了笔记本,还有龙芯的安全产品,还有基于龙芯主控CPU和国产交换芯片的数通产品等等。
其实在这里面,我们做了很多,曙光配合龙芯做了很多技术上的优化,第一个是桥片的优化,除了芯片我们还有一些BMC管理芯片等等,其实选了好多型,进行适配工作。第二个是调优,包括对编译器的调优,对网卡、显卡的调优,还有对操作系统和行业应用的适配。大家讲到国产CPU,其实我们如果仅仅靠他跑分,跑的成绩,无论是浮点运算还有定点运算基本上都是很高的,在实际用的时候发现真正跑应用的时候比较慢。为什么?主要是这一块对调优做的不够,比如说英特尔,他的软件研发人员比硬件软件多。
我们在某个军队的系统里,通过对应用的调优,基本上性能提升十几倍,其实调优也很关键,我们针对客户的应用做了很多适配和调优的工作。
最后一个是管理监控的技术,一个是我们在龙芯平台上做了完整的ITMR,另外一个是我们有一个(英),监控软件,我们也移植到龙芯的平台上做,这个是我们在这一块获得的专利,大概是一百多个专利。
简单讲几个真正的应用实践,第一个就是我们的自主可控信息系统解决方案,全套基于龙芯的自主可控硬件平台,主要是用于军工包括党政机关密级要求比较高的环境下,对性能要求不是特别高,里面涉及到一年产品包括服务器存储、终端、安全产品还有交换机等等,其次还有一些办公软件,数据库。这个是我们的一系列产品线,包括两路和四路的服务器,还有桌面终端PC,还有我们的安全产品,安全产品其实是三个第一,首先在2001年7月份,我们发布了第一款基于自主可控CPU的防火墙,在2014年发布了第一款自主可控的堡垒机,包括接入交换机,路由器等等,这一套系统基本上目前来看是完全满足党政办公的需求,信息化的需求。
另外一块,我们的技术实践是其实曙光承接好多项目,有一个项目要做网络流量的分析处理,这个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其实我要抓取下来做分析和做处理,这一块考虑到项目的情况,其实他要求达到80%以上,性能还要达到万兆,现在我们自己做的龙芯防火墙,其实只能达到千兆,这确实是一个瓶颈,主要是主频低,还有一个LO速率比较低,基本上现在有些还支持PCIE1.0,其实我们是通过整机的优化,国产的CPU用了国产的加速卡对网络计算做加速,基本上通过一些处理加速的思路,使在国产CPU上把网络处理发挥万兆的性能,我们也成功通过了验收。
这是一些我们做的核心技术,不细讲了。最后一个是满足国密算法的加密卡,他现在支持ECC国际算法,同时也支持商密算法。主要应用场景是两个,一个是网络传输的加密,在有些网络传输要求必须用商密的算法,甚至有些场景还得用普密的算法。另外一个就是数据读写的加解密,对于存到硬盘里的数据,我会把这个LO请求弄到加密卡上,不仅仅是存硬盘,比如说存(英)集群或者是存到阵列里,也可以实现加解密,这一块是我们基于国产芯片做的自主可控的加解密的方案。
今天我大概汇报就是这些,主要给大家讲讲,我们在自主可控信息化这一块的技术实践,谢谢各位。
朱玉:感谢张榆,在这里给曙光做个广告,曙光的股票是603019。接下来有请中国重汽集团动力公司信息中心主任姜琦,他为大家带来的主题是智能制造实践分享,有请姜主任。
姜琦: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参加本次会议,我们中国重汽集团是一家传统的制造业,现在马上改革开放40年了,其实大家都在做各种回顾,有一个数据说中国改革开放40年,对中国经济贡献量当中制造业占到了GDP的1/3,但是随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在比如说最简单的例子,人民对环境的要求也高了,特别北方,我来自山东济南,都是北方气候,到冬天污染很厉害。
现在对制造业有一个说法,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应该说制造业在一段时间以内,已经被妖魔化,但实际上制造业发展,我们再看制造业,其实经济学上有一些数据,对于经济一个乘数效应,发达国家服务业占比很高,但是服务业对其他行业的带动带来的经济效益全部在1美元以下,而制造业对其他行业的创造价值是1.48美元,制造业是对国家经济带动最大的行业。
正因此,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情况,在世界各国也同样面临,也就是说在这些年来各个国家对制造业发展制定了自己的路线,2015年推出来中国制造2025,其实现在提到制造业的发展,现在都在讲对标,中国制造2025更加注重政策和模式,有一些政策和产业方面,而德国的工业4.0是有西门子的技术背景,更加注重技术和模式。
有一个共同目标,现在讲的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在制造业谈的很多,中国有这样一种,很多大家追求一窝蜂的风气,现在大家谈智能制造为时尚早,中国很多企业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还是相对低一些,不管怎么样,智能制造为制造业发展树立一个标杆,大家也在共同推进这件事情的发展。
我们重汽也是这样,我们中国重汽动力公司是中国重汽的发动机生产基地,我们当时引进的发动机品牌,现在叫WG的产品,这个产品是斯太尔的产品,这是80年代中国重汽引进的,中国重卡都是在这个平台上发展起来的,这是中国重卡的一个鼻祖,毕竟用了30年,技术产品也在落后,中国重汽也看到了这个趋势,2008年,2009年也和一个德国的公司合作,我们买了德国本部最新的技术,我们生产了MC系的产品。我们的发动机每年产量还可以,毕竟在国内市场占前三,我们已经供不应求,现在要做广告了,因为现在有很多的看到我们发动机技术的优势和我们谈合作。
一说我们发动机的附加值和整车的附加值差不多了,八万公里换机油,应该说技术水平最高的产品,当然我们当初在定位上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引进国际一流的技术,一流国际的设备。同时提出来,我们有这些东西,我们要有一流的管理把这个做好。
那个时候我们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制定了自己的目标,当时我们期望我们生产做到什么程度,我们信息化要做透明,均衡、高效、智能和可控,以往企业很长企业做EIP,EIP说了很多年,但是真正做好,做透的不多,而且对于制造业来讲,很长一段时间透明化最重要,所有数据都在生产过程中体现出来,而EIM做不了。MES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忽略掉,首先要做透明,生产过程透明化,只有把数据拿上来才能了解产品的性能,同时还要做到生产的性能,生产的高效,还有可控,就是生产过程要可控。
我们和国外一些厂商合作,他们的供货周期3个月,你订货3个月之后给你供货,这个是不变的。但是中国竞争很激烈,计划很难做到长期的去排产,计划的变更非常重要,因为整个生产是他给我们支持,我们要把可控性体现出来。
几个方面,这是一个很多同学见过的图片,数字化智能工厂,过程的管控,最上层的生产过程的控制,是能够实现智能化数字工厂的关键因素。谈一点,都在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必须要高,这是一个最大的基础,没有现代化的设备根本谈不上智能制造。我们在2010年的时候市场很竞争的时候,我们拿出大量的资本投入我们的资本,发动机投入了15亿的资金做,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没有外销了,潜在的价值我们在去年投资了4个亿用于我们的关键零部件的生产,明年我们谈妥了投资12个亿,也是我们生产线的扩能项目,提高我们整个产品在市场上的应变能力。
比如说机床,这个产品是这样,既然投资中国重汽,他们对我们要负责,他们要进行评审,我们整个生产线的布局,整个生产线的引进,全部遵循了德国公司的引进,我们引进了德国公司的机床,缸盖的我们也选择了一家跟宝马和奔驰做缸盖的公司,在这样的基础之下,我们的产品才能有一个基本的保障。
这是几年前的状态,因为所有的设备,安装都是西门子的控制系统,在2008年是非常先进的一个控制系统,当时欧盟是禁止对中国出口,因为当时经济危机没办法才对我们出口,这个设备当前的加工数据都能呈现出来,这对我们当时整个加工的水平带来很大的方便。
第二个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点自己的尝试,比如说我们整个生产和加工,关键零部件自己生产,我们的缸体和缸盖我们的运输都是用叉车的方式做,后来发现一方面效率低,资源的浪费也是很严重,而且安全性也没有得到保障,后来我们在生产线建了一个自动化立体仓库,装配的节拍是很快,加工受限工序的能力的限制,大概是5分钟,所以机加工跟不上装配的节拍,我们会做一些储备,以往的管理储备能力很弱,利用这个自动化能力提高了。他会和我们的MAC进行数据的对接,他所有的入库都是接到信息系统的信号之后送到仓库的库口,然后入户,出库信息也根据一个产品机型,自动把这个送到装备线的线上,这样流转是非常流畅的。
这个项目的实施周期是一年的时间,不仅是信息化,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现在对我们这个生产,我们二期项目也准备增加这个,因为看到了这个对我们生产带来的巨大帮助。
还有一点,有一句话,论事易,作事难,作事易,成事难,为什么难?因为这个过程的管控很关键,虽然我们看到生产只是一个输出和输入,以往的排产压缩在分钟之内完成,同时把指标体现出来,利于他生产的调动。
还有一点,还有一个在线的检测,因为自动化的设备有很多检测的数据在里面,如果不能利用起来就浪费的资源,我们运用了大量在线检测的设备,实现数据采集,提高产品的质量,过程的管控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自动化的物料拉动,各种自动设施的应用,以及看板的应用,使我们实现准时化物料的拉动。
因为对物流来说关心两个因素,一个是时间,一个是数量,这两个因素牵扯到各个方面,我们要按照生产时序,分时段进行配送,还要考虑需求的情况,这些复杂的因素都是我们的MAC系统实现。
数据的解读是没有问题,还有一个怎么应用,怎么传递,RFID的技术,条码的技术就显得非常关键,整个过程我们全部是以条码化传递,一方面数据准确,另一方面高效,我们物流的通畅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还有一个方面,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些工作其实是我们之后要做的,之前更加关于于生产,随着生产基本上已经管控的比较流畅,沉淀了大量的数据,我们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数据,对我们的生产组织,对我们的管理组织提供重要的手段。管理驾驶舱就是终端的展示,为各级管理者提供管理的帮助手段。
因为数据我们生产过程管控的还是不错,数据流传主要是车间级往工厂级,每一级对生产的需求不一样,我们管理驾驶舱生产控制中心也是分为不同的层级进行实施,进行推动。首先在生产工位,这就是我们目前在实施的项目,我们要合格的操作者到工位之后才能实现,而且必须有所有的操作者都到位之后才能操作。我们首先进行排班,我们系统会把打卡信息同步过来,这个时候才允许开工,现在没有设置这么死,但是我们确实是把人员的信息和生产线进行严密的绑定。
最直接的参与者是我们的操作者,我们操作者工位或者自己的HMI,和管理相关的界面,比如说我们的发动机托盘运转,到位之后我们会自动读取发动机的信息,在操作者就会显示这个画面,他就会知道要做哪些工作,保证了数据的合格率,因为如果不合格会红灯闪,不允许他下线,还有各种各样的指导,不光是物料的,还有工艺指导,给我们操作者提供数据的帮助,还有就是呼叫,一旦出现问题,我们操作者就可以实现呼叫,哪个工位出现哪些问题,我们各级相关人员就会及时到现场,这样提高了效率。为将来提高产线的流畅性提供帮助。
对于车间级,这是我们前天的一个画面,我们一直改,放到车间以后,对车间的管理者提供一些数据的帮助,比如说生产进度,像生产进度,我们会根据每天排产的数据,每天都会变化的,基本上一个小时24-25台发动机,我们会把这个数据平均分配到每个时段,我们计划每到一个点就要完成的数据量,我们根据实际生产的下线数据,会有一条累计的产量信息,这样我们的操作者可以看到我们计划多少,实际完成多少,同时本时段完成多少,这样对我们实际生产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很直观的指标。
这个刚才谈到呼叫的信息,已经处理多少,未处理多少,还有多少在处理当中,这是事故的分析,到底什么原因造成了故障,便于我们管理者进行相应的处理,提高产线的流畅性,这是相关指标的展示。
各种各样指标,当然这个我们也是在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变化,对我们管理者也是一个全新的变化,他们也会根据他们的要求提出建议,我们也会进行改造。
工厂级怎么样,这个画面只是一个图,通过运营平台的概念给我们的决策层提供一个很直观的手段我们有几千各模块,管理者对于实际操作者有用,对管理者如果只看数据的话非常麻烦,我们设想做一个运营平台展示出来,我们的关键信息都在这个平台,我们生产的信息,供应链的信息,质量监控的信息,比如说一个质量监控我们点开之后会出现整个生产线的一些状态,点某个工位的时候,会出现再造发动机的信息。一台发动机采集的信息非常多,我们有很多二维码的形式,这只是一部分,还有大量生产过程的数据。我们以往看到一些装备线,我们现在绝大部分是以自动来使用,一台发动机有200多个,数据量达到500多个,分类非常多,而且这对于我们将来售后的分析带来巨大的帮助。
还有一个形成,随着数据量的增加,会出现很多丢失情况,即便这样我们也在不断扩大数据采集的范围,以保证这一代发动机,各种各样的状态都能记录下来。比如说某一个减振器出现售后质量问题,因为这个工位没有给我们提供采集的要求,我们下一步可能就要做这方面的工作。
我们也是在不断的扩大我们的应用,不断提升我们整个系统对各级管理者的适应性,这个项目还没有实现,我们还在讨论,对于企业的生产来说,可能很多的管理者关注生产本身,这其实就是大数据的应用,不同的分析,所提供的帮助,其实是不可限量的。对于制造业来讲,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战略目标有不同的要求,同时我在制造业做了很多年,应该说对制造业的起起落落也有很多的体会。
最大的体会,智能制造就是制造执行系统,不管你是什么行业,最主要的是把生产过程透明化,你对你产品的了解就一览无余,对于你产品质量的提升就能够准确的把握。
第二个方面,智能制造是引领企业由制造向服务转变。讲制造业和服务业,别人买你的汽车是汽车本身吗?是买你汽车给他带来的服务,如何从服务端考虑,从用户体验考虑提高产品质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第三个智能制造使得核心技术的发展更为关键,我觉得作为IT工作人员来讲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时代,我们中国的IT技术应该说也站在世界前列了,但是对制造业来讲,核心技术是什么,我们的控制系统,我觉得这方面中国还是比较弱,我们一直说产品是世界一流,确实是这样,我们技术是世界一流,但是高端设备基本都是德国的设备,而且控制系统都是西门子的控制系统。
曾经有某个资深顾问给我讲过国外的控制系统禁止卖给中国,只是因为这几年世界经济不太好卖给中国了,但是卖给中国之前关掉了很多功能,满足你现有的生产,但是不允许你扩散,其实我们拿到所谓最先进的技术也不是最先进的技术。IT行业谈到自主可控,对于高端装备业,这种核心技术对我们国产化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发展,做IT技术做到极致了,但是对来讲企业还有很大的缺陷。
最后一点,智能制造更应关注环保、能源及资源再利用,比如说我们开始有气体发动机的生产,我想这也是制造业共同要面对的一个方面,的确我们是中国经济发展支柱,同时我们也希望这种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朱玉:感谢姜琦主任的精彩分享,咱们今天上午的会演讲环节结束了,今天的会是中国信息技术主管的一个大会,CIO作为一个组织的信息化领军人物,在IT的价值释放中应该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在座主要是CIO,在这个新时代的历史变革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个人觉得咱们信息主管应该引领这样的变革。
也就是说,要从原来从企业配角的角度走向自己的主场,而且要引领这个企业的发展。为什么这么说?可以这么说,在推动整个历史性变革的工作中,最有活力的力量应该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推动经济增长,企业创新和变革的关键能力,可以说今天上午各位嘉宾他们的精彩分享,从多个角度为CIO也就是信息主管做了精彩的解读。
今天下午我们还有主题演讲的环节,让我们共同期待。
在这里感谢各位莅临2017中国信息技术主管大会,上午的会议到此结束,下午的大会2点准时开始,谢谢大家。
时间:2017年11月16日下午
地点:北京市新世纪日航三层世纪厅
主题:2017中国信息技术主管大会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回到2017中国信息技术主管大会的现场,在上午的大会中与会嘉宾分享今年很多行业热点,包括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网络安全等,下午我们可以主要聊一聊关于智能的话题,现在智能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智能云、人工智能、智能家居、智能科技、智能数据等等。
这当中热度最高的当属于人工智能,2016年一场人机世纪之战把人工智能推向浪潮,今天下午首先有请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少平带来他的主题演讲:人工智能60年,我们欢迎。
马少平: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有这么一个机会跟大家交流一下,像刚才主持人说的,这两年人工智能非常火热,这个火热不只是说突然起来的,人工智能到现在发展60年,在这60年当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在今天火热的时候我们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人工智能的进程,所以我下面用差不多20分钟的时间,跟大家一起简单回忆一下。
首先大家可能都知道,人工智能诞生人工智能起源于1956年达特茅思的讨论会上,在1950年图灵在论文中探讨了机器智能的问题,并提出了图灵测试,为什么1956年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实际上是跟计算机的出现有关,1946年出现计算机,到了1956年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觉得在这样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下,我们以前的智能机械这个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从此就诞生了人工智能这样一个新的方向。
在这60年当中,我们大体上可以把人工智能划分为这样四个阶段,我们下面回忆一下,首先在初期阶段,人民是比较乐观,当时研究的一些问题都是通用问题,其实在1956那次会上演示过一个计算机下棋的问题,人们很希望做出一个真正有智能的产品出来,但是由于人们对困难的估计不足陷入了困境,人们就来反思,为什么我们做的不成功,在这个反思过程中认识了知识的重要性,这样进入了人工智能发展的知识处理阶段。
在这个阶段一个性的工作就是专家系统,一个专家之所以能够很好解决本领域的问题,是因为他有这方面的知识,如果把专家的知识总结出来,让计算机去使用,根据这个知识进行推理,一个计算机也就可以像专家一样去工作了,所以这就是当时所谓专家系统,知识工程,主要是要人为的总结认识,让计算机使用这些知识处理问题。
很快发现一个问题,知识获取的瓶颈,发现知识获取并不是那么容易,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人们开始研究有关机器学习,希望让计算机通过自己学习来获取这个知识,来解决这种问题。这个主要就是一种以统计学习方法为主的一些技术,当时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要人为定义这个特征,让计算机去提取这些特征,通过浅层的特征影射,来实现这样智能的目的。
但是这个特征,一方面要反映物质的本职,另一方面也要能计算机处理,这个特征的提取也并不是那么容易,比如说在语音识别,我现在说话大家都能听的懂,但是到底是哪些特征你决定了我在说什么,其实很难表达什么。
在这个时代,如何定义特征成为了这方面关键的问题,也陷入了一些困境。从2006年提出了深度学习这个概念之后,可以说我们进入了数据时代,直接从原始数据中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让这个系统计算机自动的提取特征,而且要提取不同层次的特征,有低层次的,也有比较高层次的,实现从特征深层分类,让计算机自动的提取特征,并且获得知识,最终解决问题,这个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以深度学习为基础的数据处理的时代。
由计算机处理知识到处理特征,到直接处理数据,可以认为人工智能是一步步发展,领域专家参与的越来越少,在知识处理时代需要领域专家直接参与,到现在数据时代,我们只需要根据数据不需要那么多的领域专家参与,可以体现了人工智能的进展。
下面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下不同时期计算机怎么处理问题的,比如说要把一个男孩和女孩分类,让计算机看着一个小孩,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这个时候如果在知识处理时代要人为总结知识,说这个小孩如果头发长,比较头上有个蝴蝶结,可能就是一个女孩,如果这个孩子正在踢足球,可能就是一个男孩,我们需要总结出各种各样的规则来,这个规则都得需要我们人总结出来,并放在计算机中,让计算机使用。
在特征时代,我不需要总结知识,但是我们需要人为告诉计算机哪些是特征,比如说头发有多长,带不带蝴蝶结,穿不穿高跟鞋,衣服的颜色,这些可能能够区分出男孩还是女孩的特征,给计算机大量男孩的描写特征的数据和女孩描写特征的数据,计算机通过统计学习的办法,自动从这些特征当中总结出知识,达到识别男孩和女孩的目的,这是特征阶段。
在现在数据阶段,我们这件事情做的就比较容易了,我们只需要收集大量男孩和女孩的照片就可以了,用深度学习去训练就可以,所以现在变得更加简单容易了,而且性能也更好了。
在不同的阶段,人工智能解决问题有那些共同特点呢?虽然有处理知识阶段,处理特征阶段和现在处理数据阶段,但是他们可以认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说如何来定义这个问题,在知识阶段是通过规则定义这个问题,特征阶段是通过特征定义,现在数据阶段是通过数据定义,再配以不同的算法解决问题,我们可以把人工智能什么是人工智能,我认为是定义加算法,当然这个定义不是形式化的定义,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说明出来。
在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百科上猫的定义,计算机看了这句话之后,他还是不能识别是猫,我们定义是怎样定义,就是让计算机能够处理,到底什么是猫?可能也说不太清楚,怎么办?就给他照一堆照片,把各种各样猫的照片,说这些就是猫,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猫,但是我告诉你这些都是猫,然后计算机再学习,就把这个问题定义出来了,然后再配以深度学习的办法,他就能识别猫了。
在这60年当中,不同阶段都取得不同的结合,下面我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说这就是深蓝,他首次在正式比赛中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当时也是取得轰动,当时的轰动程度不亚于阿尔法狗,至少是在业界,从事人工智能的人当中,这件事情是非常大的一件事情。深蓝是怎么解决的呢?深蓝实际上我们可以归结为知识阶段,他实际上就是从国际象棋大师那里总结各种各样下象棋的知识,再配一个算法实现的。这个算法主要就是一种通过搜索的办法模拟人下棋,然后再配以专家的知识,让计算机能够战胜象棋大师非常高的水平。
在这个里面我想澄清一件事情,因为在媒体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论,说当年深蓝就是靠暴力搜索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是这个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因为我也曾经问过研究深蓝的一些主要人员,我说这个到底效率能提高多少,他说如果估算了一下,如果不用这个算法,深蓝想达到深蓝下国际象棋的水平,每下一步棋需要17年,用这个他就可以用规定的时间完成,这个算法还是非常重要的,不是说靠暴力搜索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里面深蓝是什么取胜,是专家的知识加搜索,在依赖于国际象棋大师的参与,实际上是计算机、科学家跟国际象棋大师一起战胜了大师,这个可以跟后面的阿尔法狗进行比较。
说完深蓝说阿尔法狗,他在深蓝之后差不多10年,他达到了战胜人类大师的水平,去年3月份战胜了李世石,今年3月份战胜了科杰,在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那种算法在围棋中无能为力,基本上属于不会下,里面主要的问题,很多人说围棋的状态比象棋多,当然难只是难的一部分,关键的就是对状态的胜负情况不好估计,在深蓝当中依靠总结人类的知识就可以比较好的对局面进行判断,但是在围棋中遇到了难点。
在2006年的时候法国的一个团队首先把一种叫做(英)的算法引入到围棋,使得计算机围棋有一个大的发展,但是他由不会下到业余五六段水平,也是一个改进。这种方法怎么解决的呢?简单说,刚才提到过那种算法在国际象棋中,中国象棋中都有效,在围棋中无效,主要是对局面的评估不好评估,用这种搜索的方法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还是搜索量太大,他也只能到业余五六段的水平,再提高很难了,这不多说了,是一个简单的阿尔法狗所用的框架,这种框架不是谷歌提出来的。
谷歌解决了什么问题,把深度学习引入引来了,把搜索方法和深度学习结合在一起,解决这个搜索的效率问题,在这里主要是两个网络,一个是策略网络,通过策略网络的引入,通过右边这个叫做估值网络,他把原来很深的搜索变浅了,一方面变窄,一方面变浅,使得搜索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某种程度上来在搜索这个框架上,在给定的时间内,你搜索的次数越多,水平就越高,所以就靠这个办法达到了战胜李世石,战胜科杰的水平。
阿尔法狗是靠数据加搜索,他在深度搜索中先通过学习人类下棋的速率,再加上这个搜索来达到,在这里不需要国际围棋大师的参与,在深蓝当中是有国际象棋大师直接参与帮助总结经验,在阿尔法狗这个团队中没有这个,只有一个两段的棋手参与,完全依靠水具解决,所以领域的专家参加又降低了。
他又进一步在上个月19号,这个团队发表一篇论文,我们简称为阿尔法圆,他号称从零学习,在阿尔法狗第一版当中要学习人类,向人类围棋的专业棋手学习,阿尔法圆把这个抛弃了,完全自己跟自己下,自己跟自己的对抗当中提高他的水平。他也不再使用人工特征作为输入,而且他学的很快,用三年时间就可以战胜阿尔法李,完全是从零开始。
这样的话引起了大家新的轰动,因为在此之前,一直认为深度学习需要我们人总结数据,现在从零学习,不需要数据了,所以引起很大轰动。但是事实上这样吗?我们深入分析不完全是这样,棋类问题有个特殊性质,自己跟自己下可以判断黑胜还是白胜,自己可以进行自己的对胜负进行一下标注,不需要人类参与。所以阿尔法圆本质上是自己跟自己下产生大量数据,最终还是通过数据学习,他是利用棋类可以自己判断胜负的特殊性,所以不具有一般的推广意义,所以目前为止,应该还都是大量从数据中学习。
现在应用很多,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案例,现在几乎是深度学习的天下,但是深度学习是不是就是人工智能的全部呢?我认为也不是,我们看这些成功的例子都有一个特点,不能叫做单一数据,我们把它叫做单一数据,什么意思?我做语音识别的时候要很多的语音数据,但每一段语音对应的是什么内容,这是一一对应的,我要做一个汉字识别,到底是那个字也是一一对应,这里面没有别的内容。但是很多情况下有一下复杂数据,比如说在社交媒体当中,什么数据都有,就不是单一数据,我本人做有关搜索引擎有关的,里面的点击数量也有大量的东西在里面,所以也不是单一的,变成复杂的数据,深度学习不一定好用,还是要人的参与。
我举一个我自己的做的一个例子,叫做垃圾网页识别,通过做假的手段欺骗搜索引擎,这个会严重影响用户的体验,这就是一个例子,一搜这个迅速在下面一个,这个可能看不清楚,他是一个治疗青光眼的网页,为什么搜这个会出现这个,就是做网页的人采取了欺骗的手段骗了搜索引擎,这样会对用户体验非常不好。
以往对这个问题,各个搜索引擎都非常重视,但是这里面比较难办,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垃圾网页作弊手段层出不穷,很难找一个有效的手段,过去都是一事一议,像防计算机病毒一样,出一个杀一个。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想,能不能找一个通用的办法,我们就从垃圾网页做的目的来着手,任何一个垃圾网页基本上都是通过欺骗搜索引擎欺骗用户,我们就想一个正常的用户对一个正常的网页跟一个垃圾网页行为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就想能不能基于群体用户的行为对这个网页,到底是正常网页还是垃圾网页进行识别,在这里面我们主要是要人为总结一些特征,比方说我搜清华大学的时候,如果你点击是清华大学正常网页,我会在上面看,会停留时间比较长,如果是一个作弊网页,跟清华没有关系就马上关掉,这是一个用户行为特征,如果是一个正常的清华大学网页,我可能还会进一步看计算机系的主页,而一个垃圾网页可能就不太会采取这样的行为。
一个垃圾网页主要是通过欺骗搜索引擎来欺骗用户点击,很少有用户直接用他的URL去访问,有多大比例,搜索引擎引导过来这也是一个特征,我们寻找几十个类似的特征,就采取传统的统计学习的办法就可以把这个问题经过建模以后解决,并且得到非常好的效果,最右下角0.915就是一个指标,我通过这个例子说明,我们很多情况下,可能传统的方法上也许会更有效,尤其是复杂性的问题,还是要把人的智慧参加进来。
深度学习本身其实现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方说大数据跟小样本,深度学习一定要用大数据,小样本很难做到,但是现实当中有些问题没有那么大的样本。另外一个问题是黑箱对可解释,基本上深度学习是一个黑箱的东西,把得出的东西我们很难解释,比如说一个应用,比如说做一个医疗诊断,我给你判断出什么病,你得给我点理由深度学习很难做到这一点。另外深度学习是一次性学习,学完以后就用,增加一个类别就很难,想增加一个类别必须重头推翻,重新训练。
还有所谓的固执己见,很难说让他改,是不是能够做到知错能改,要想改就得找出大量样本重新训练。还有一个问题,深度学习还一个猜测,做不到理解,跟我们人还是不一样,有一些人研究对抗样本找深度学习存在的漏洞,比如说对于一个能识别物体的,有人构造了这样一些图,给他识别错了,这样都完全识别错的,这就有理解的问题。
还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左边两边都是熊猫,我们人看都是熊猫,不会认错,但是把中间故意弄一些噪声之后,这边识别成熊猫,那边就识别成别的,这都是因为猜测存在着一些漏洞,猜测造成的因素。
时间有限,我简单说这样一个,经过60年发展,到现在人工智能有了很大的进步,综合应用已有的方法确实可以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比如说像计算机围棋,在2015年之前基本上认为不可解决的问题,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但是这是一个,第二个我就是说,人工智能也不是说单一方法能够解决的,除了现在大热的深度学习之外,其实还有很多逻辑,跟常识有关的方法,可能很多情况下需要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单一的方法可能是不行的,即便是说阿尔法狗,也是搜索加深度学习两种方法的结合,而搜索认为是传统的一种搜索技术,深度学习认为是一个比较新的技术,但是必须得把两个结合在一起用,才能够解决这样围棋的问题。
现在人工智能虽然已经发展的60年,但是可能还不够,我认为人工智能还处于莱特兄弟飞机的阶段,莱特兄弟时代飞机很简单,但是已经可以航行了,就跟人工智能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一样,但是要从一个莱特兄弟的飞机发展到现在的喷气式飞机,中间有个理论上的东西叫空气动力学,在空气动力学的指导下才有喷气式飞机。
我们人工智能要想走到喷气式飞机这一步,我们可能还需要一个动力学,还学习空气动力,当然人工智能的空气动力学在哪里,还正在寻找当中,还需要大家的努力才能做到这一点。
谢谢大家。
主持人:在中国有句古话60年是一个轮回,我们谢谢马教授的分享。应该说云计算和大数据是新经济形态下企业转型的力量,这种力量如何应用,我们有请华云数据、华云集团解决方案北区总监吴迦德,他带来的题目是数字业务创新与企业上云最佳实践。
吴迦德:感谢马教授刚才带领着我们回顾了过去了60年,也带领我们探索了未来,确实像马教授最后说的一样,现在的人工智能还处于一个纸飞机的阶段,未来如果带给我们人类生活上的价值,还存在一段时间的摸索阶段,或者我们不断完善的阶段。
回过头来看,其实现在无论是互联网+的口号,无论是我们整个政策环境,我们的人为环境,整个趋势,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这些技术,不断带领中国的企业在走向数字化转型的道路,现在希望花大概20分钟的时间,跟大家分享一下华云数据曾经在案例里面,帮助我们的客户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阶段。
做个小铺垫,前几天在E2B上面看了一个小短片挺有意思,叫老外的一天,从中国起了床,在楼下用手机支付买了煎饼,一路行程到下边,用滴滴打了车,到预约的酒店,他说整个过程我用一个手机在中国活很久。
其实像标题一样,全球聚焦互联网化的中国,大家可以感知到在很先进的过程他们也只有大型的超市或者大型便民服务才有一些数字化,移动化的服务,在中国我们真的是起步比较晚,但是我们的发展速度绝对是越慢越快,现在我们已经是绝对的世界领头羊的人物。
另外一个场景就影射到国内企业了,左边是嘎纳的调查报告,他们会把数字化的服务能力,当做数字化是我们的核心价值,摸索阶段数字化是我的业务,一再强调数字化是再来我们,无论是提高业务增值的能力,提高业务服务的能力,提高行业的差异化竞争能力,右侧包括重点领军羊的客户,或者说一些大型单位,他们提前做了好多准备,包括兴业银行。
简单看,其实华云也在这个方面有很多的成就,也有我们很多的成功案例跟大家分享,下面分享一下我们数字化转型的一些思路和想法。
我们一般数字化转型战略主线的思路,大概分为了四步走,第一步首先要做到的是针对这个行业,可能我是教育的,交通的,医疗的,或者制造业的某个行业,我针对某个行业有很多应用,这个应用首先要做到应用云化,应用云化强调的是我的应用有更好互联网支撑的能力,做到弹性,做到安全,做到快速迭代,这是做到私有云,或者在云上的一些行业服务的能力,这样其实提高了我整个业务承载,或者我业务对公众服务的能力。
第二步是到达数据的云化,数据其实更好可以价值化,服务于我们的行业业务,帮助我们的业务提升我们的竞争能力,竞争优势。比如说一些精准营销等等,我们都可以以互联网的思维实现。
第三步我有了非常健壮的行业服务能力,也有云化的服务能力,也有了数据的价值能力。第三步其实很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里,我们都会倾向于服务能力和业务能力,云化之后在我们这个行业提供服务出去,可能这时候服务的对象,甚至是我传统逻辑里面的直接竞争对手,但这样我可以更快做这种服务,包括我的一些服务。
第四步搭建健全的平台,这个平台上可以建设生态圈,可能我是制造业,医疗的,我肯定是这个行业的一部分,这个时候我会拉动和招募一些其他领域的能力,汇集到我的平台上,然后在这个平台上建设一个生态圈服务这个行业,追求更多的数字化战略。
这幅图就是上一张图架构的诠释,底层通过上云的能力,第一步要赋予能力的提升,这一步包括了行业应用的云化,数字营销,大数据服务的能力,先把我自身的能力加强了。在第二步要做到业务的加号,在业务的加号里面提升业务的服务多样性,可能一个传统的制造业只能担当B2B,给其他一些生产制造的单位提供B2B的服务,现在通过一些数字营销的手段提供额外数字化的服务。
最后一步就是生态圈的概念,我会在我的整个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能够照顾到我所处的行业生态圈,我会如何做到这样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实现产业融合,最终服务于更大的数据化转型的视角。
刚才说完了两个思路,我们看看具体落地的思路,第一步做什么事情?安全第一,安全是立身之本,我们的思路把安全中心这个概念分成了三个层面网络的,应用的和数据的,通过分布式技术,通过一些安全认证,单点登录的技术,我们汇集一个整体的安全中心,在这个里面包括我业务的,应用的分布式,数据的分布式,存储数据的分布式,包括一些多活的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的互为负载均衡的策略,包括承载不了压力之后的弹性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赋予他安全,赋予他系统业务更加稳固的能力。云的软件和云本身自己是一个高可用,是一个需要有高标准的要求。
第二步也是相对关键的地方,我会以我业务的状态把我的业务分解开来,把他解释成为一个小小的部分,可能有一些是工作服务,有一些是数据库服务,有一个中间件服务,我会有针对性看那些部分放在我们虚拟化的云上面,哪些可能是以传统的X86服务器形成一个集群,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的日常应用体系做每一块的分解,不是盲目的说我要上云计算,用云平台承载我的业务,这样肯定也是不科学的,所以分布式上云,分成不同的业务类型。举个例子,轻量级的应用会放在(英)里面,会变的会放在虚拟性里面,包括一些你已经部署了(英)的小型机,本身就有一个高的IO,我们建议不要做到云上。
第三部分其实是最重要的,我们要针对我们的业务,业务就是一个数字化转型上的视野看的问题,首先我们一定要针对我们的业务,针对我们的行业,在底层我们是传统的IAAI层,在之前有一些是我们的PAAP层,在华云的影射图里面,华云有(英),(英),(英)的公有云门户网站,新一轮的评估也是国内排行第七的服务能力,有(英),这是私有云的产品,还有一个(英),是针对于虚拟化做的一个产品。
刚才PAAP层的行业服务能力,有快速开发,快速交付,有大数据,数字营销,有应用管理的,包括现在在探索的AI的,物联网,LOT的功能能力。在最上层我们也针对我们一些典型的,我们有倾向性的行业来做了很多行业的垂直应用,像我刚才描述的,职业就是行业里的服务应用,服务软件。
其实最终来我们数字化转型有两个助力,一个是行业的驱动,行业驱动我们做数字化转型。另外华云准备的辅助你数字化转型的能力。
在另外一个层面,我们更容易想这个事情,我肯定不是私有云或者公有云,我应该怎么选,或者怎么上云,什么叫上云,这时候其实并没有一个完全清晰的界定,或者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论告诉大家我要说私有云或者上公有云,其实更先进或者更明智的思路是要分解业务环境和业务场景,判断一下,做到一个混合的,或者融合的,各取所需的。比如说我们有托管云或者专有云的东西,上面部署了(英),或者超融合私有云的自我管理的一些产品,在右侧是一个(英)的公有云。
在PAAP层服务能力也会做一个分解,90%的(英)运营管理能力,我直接打包了私有云平台里,让我的私有云环境赋予这种能力,100%,更多的能力在公有云平台,行业的垂直跟应用也不会因为有很多差异化,我也不会直接部署在私有云,我放在公有云里面。这个时候行业的特性会分装成PAAP层,更多生态圈的能力我会放在公有云平台。
更关键的是一个统一管理的混合云的门户,你可以在私有云端就直接用计量计费的手段实现公有云的能力,举个例子,你要在你的私有云上部署一个OA,但是你不愿意做OA的招投标,你在私有云端直接购买公有云OA的应用,但是这个OA应用的数据全部是存在你的私有云端,而且他是一个非常便宜的,用多少计多少的手段给你计费。
公有云端和私有云端数据可能是应用在公有云,数据在私有云,而且你可以分别部署一套,包括一些开发设施里面的场景,我们备份的场景,都会有相互的能力。
看一些落地实践的想法,这是中国电建,中国电建下面有一个成都院,华云在去年给他交付了一个从IAAI到SAAS的一个云服务,把电建行业IT的服务能力,无论是招商管理,项目管理,或者多视图的建模,这个其实是很典型的数字化转型或者业务增值的项目。
我在小地方或者三四线城市,我要做这么一个房地产开发,我要建一个模,这时候为了符合一些安全管理规范,肯定要有消防的规划,要有造价的预估,传统的情况就要购买一套造价软件服务这个小项目,现在可以通过,又是标准的,又是高质量,又是国际权威的能力直接在公有云上传他的图纸,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可以用这种方式支撑更多“一带一路”战略里面很多中小型项目,包括自身的项目。
整体大概的架构,蓝点访问用户比较多,有七种用户,包括领导,合作伙伴,部门,三层架构等服务流程,包括一些自服务。另外一个案例要提的是无锡地铁,其实坦率讲比北京要先进一些,他探索了很多互联网转型的思路,现在无锡地铁是一个比较受到无锡市民好评的,政府职能部门体验比较好。
我们给他建设了三朵云,第一个是在3号线的云计算平台,他非常强调安全性,业务的稳定性,因为他承载整个业务系统,包括我们的地铁的买票,购票,CCTV,广告,监控,车还有几分钟到,包括OA的系统,非常稳健。第二块云是便民服务系统,也是一套创新系统,提供了通过手机进站,不用买票,包括他可以预约一些行程,可以看这个车是非常挤,可以选择下一辆,使得他对所有的公众提供服务的创新型服务模式。
这个平台也是非常创新,是面对更多跟地铁相关或者不相关的服务公众,他提供像摩拜单车,小黄车这样的服务,出地铁之前就可以预约到,使用多久,建议投放单位,包括可以通过借雨伞,做很多类似的事情。在这个从上到下的架构里,华云帮他做很多业务的创新,或者服务的意识转型规划和设计,包括从低至上,这个很细了,怎么安全,数据库怎么放,怎么分布等等。
这个图其实是我们给他交付的一个非常好用的自动化监管控平台,其实刚才跟工作人员咨询过,本来我准备这是一个在线的网站,我们点进去之后可以看到每一台机器,每一个线路的情况,现在是一个静态的图,他可以看到实时业务的状态,谁从哪儿进站,谁从哪儿出站,业务的情况等等。点进去之后我们还可以看到小机房,现在不方便。
包括我们有一个苏中建设,他是混合云使用单位,他是通过混合云的方案在公有云承载对外服务业务,在私有云上承载对内运营的业务,同时在公有云端,私有云端两边的数据是通过云实现两地三中心的建设。
其他是我们更多的华云的企业及客户,华云总结四点,我们拥有全方位的云服务能力,我们是一个国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可控的云服务提供商。我们基于行业,基于我们的业务为出发点,不单单是一个产品型的,一个云平台简单安装在机房,或者安装在客户的服务器上,我们会更多结合业务做更多的云转型的咨询规划。华云总结一点,为中国的企业通过云计算,通过大数据,通过数字化转型赋予更强的能力,完成更好的使命,谢谢各位。
主持人:谢谢吴总的分享,如果说华云数据可以提供全部云计算服务形式,下面为我们演讲是专注于企事业单位管理信息化,我们有请深圳奥哲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产品顾问丁谋光带来主题演讲:BPM助力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丁谋光:各位下午好!我今天给大家做一个分享,是BPM助力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BPM是什么?BPM是业务流程管理的英文缩写,我们奥哲公司也是专注在业务流程管理领域的,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内容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在座可能对BPM流程比较好理解,BPM是什么,定义以及第二点H3 BPM能给企业,能给在座的带来哪些方面的价值,他的应用生态有哪些?
第三个介绍一下我们公司和产品的情况。
首先介绍一下什么叫做BPM。BPM刚才有讲,业务流程管理平台,业务流程管理平台我们先介绍一下流程,应该来讲流程在企业的管理当中无处不在,从我们日常办公,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日常办公,行政办公,再到我们核心的业务,生产、销售、计划、仓储、再到我们企业制定核心的战略和我们的生产计划,经营。
可以说流程是覆盖了我们企业管理方方面面的内容,企业的流程管理如此重要,我们看一下这个图,这个图比较有意思,他其实第一张图是我们有一个草坪,草坪上面树了一个牌子,可以理解成我们企业治病的各种各样的制度,我们的流程,我们企业不是没有制度,我们的制度就摆在那儿,但是由于人为的,从个人的角度,我们考虑到个人方面走出了一条销路。第二个铺就了一个石板路,我们为大家方便,铺就了这样的石板路。
这样的话我们就会按照这个石板路走下去,这个图所表达的意思,拿到我们企业管理当中,我们企业可能会有名目繁多各种各样的制度和流程,这些制度、流程为什么有这些,我们企业在制度和流程管理过程当中,还会存在一系列,或者说各种各样的问题,部门强,信息孤岛,沟通,互相有一些推诿的情况。
其实不是我们没有制度流程,而是制度流程没有落地,怎么办?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通过互联网+信息化的手段铺就这样一条石板路。
也就是说将我们的制度通过制度流程化,回到企业流程管理,这里面的流程我强调一下,流程不是说我们做请假,做审批,办公流程,更多是我们的生产流程,业务流程。通过这样互联网+信息化的手段,去实现我们的电子化流程的目标。制度落地的核心,我们认为就是流程的落地。
我们公认的企业流程管理之父讲过,对21世纪的社会来讲,流程变得至关重要,优秀的流程将优秀的企业和其他的竞争者可以区别看来,这就体现了流程在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流程管理如此重要,我们如何有效的管理流程,我们刚才讲到BPM,业务流程管理。
BPM是什么?有人说BPM是一套管理思想,也有人说BPM工作流程。其实在2010年以前,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从2010年之后大家形成了一个相对共识,从广义上来讲是BPM用于企业流程,设计、分析、优化的方法论,技术和工具的总和,都叫BPM,这些都叫BPM。
回归到企业管理软件上,我们看一下BPM的属性,BPM软件可以首先理解成是工作流,但是他还融合了一些管理软件、开发平台、中间件、集成平台、移动办公、协同平台,这些都是BPM的管理范畴。
BPM在我们的企业管理当中,能够或者说通常给我们的企业带来哪些方面的价值,我们具体看一下,BPM或者说流程在我们的企业当中的应用生态有哪些。我们总结有六大流程,流程引擎,流程中心,嵌入式流程,端对端,协同,应用平台,移动BPM等。我们说话看一下流程中心,在这儿,可能我们很多的企业在之前陆陆续续上过一些平台或者上过一些软件,刚才我们在会下的时候还有很多企业去问,我们有我们的EIP,OA,HR系统,这里面都有流程,BPM流程跟我们怎么定位,价值体现在哪儿。
这些HR系统,资产管理,我们的EIP,CIM,这些流程管理了我们专业系统内部的一些业务,但是他还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这些专业的业务系统在本身的流程功能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用户的体验,移动端,包括集成扩展能力。
再有,企业想统一的分析流程的运行情况,我的数据是分散到各个系统,说的直白一点,我流程图,监控的体制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也有一个客户就在咱们北京龙湖地产,他们有40多套系统涉及到流程,每个系统的流程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很难管理。
数据零乱的分散,很难实现统一的绩效管理。第三,这些系统维护起来也是很难的,业务不断变化,如何快速响应我的变化,响应我的新需求,甚至我提出一些需求,比我重新做这套系统的工作量还要大。这些问题是其他业务系统很难用,这种情况适合用BPM来做。可以考虑选出一个平台,通过BPM来做,这样BPM就是我企业的基础服务了,这也是我们应用最广的场景。
第二个,我们有一个客户,在航天城那边,航天五院做运载火箭,一个月的时间127条流程,这个体现了我们在流程管理的专业度。
第二个价值叫端到端流程,其实我们企业想通过一套系统或者一个平台把我们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起来,这个不现实,也是我们企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不断上一些系统满足我的业务需求。这样会出现一个什么情况,可能业务部门都维护自己的,财务有财务,各个部门就有各种各样的业务系统,会出现部门强或者是信息孤岛。
这种情况下,各个业务部门管理各自的业务系统,出现部门强和信息孤岛,我们可以通过BPM,他有一个总线式的,能够实现统一的贯穿和打通,打破部门间,系统间的信息孤岛,实现端到端的流程,打通这样的业务上的壁垒。
第三个叫嵌入式流程,这种应用场景非常普遍。怎么理解呢?刚才说各种各样的业务系统,在各个专业领域管理下面非常专业,但是他可能这个表达,逻辑的处理都是OK的,但是哪不OK?流程。我们举一个例子,EIP,EIP现在做一笔物料入库的操作怎么做?提供一个功能界面,把我的入库物料录进去点击保存,就进入到EIP库存。这样会不会有一些管理上面,要求物料录入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职能审批,EIP说我做不了,他是从他的成本考虑,EIP现有的业务功能拿来即用,如果考虑到定制化或者要扩展,要集成。比如说做采购付款,同样我EIP做采购,这边付款的时候跟财务打通的时候,EIP做这个事情相对麻烦,成本较高,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用BPM平台,来实现,来打通,这是BPM平台价值体现,叫嵌入式流程。
打一个比方,EIP可以比作买了一个车,都很好,缺一个导航,我们这个系统可以作为一个外置的导航,实现嵌入式管理。这种传统是工作流所不具备的。
也可以举一个例子,ICP和EIP系统给供应商发货,货物的明晰,发货单号都在EIP录入,点击发起流程。这就是我们的物流流程,这个货到哪儿,谁在审批一目了然,流程结束后给到我们这边进行后续的操作,这个发货流程没完成,后续必须等这个深入的流程。没有BPM和EIP怎么办,EIP可能通过代码层面实现。
第四个价值实现协同办公的升级,一提到协同办公,咱们提到中国特有的软件OA,确实协同办公OA具有一些先进性的优势,比如说OA安装完成之后,平台拿过来非常多成熟的版本,门户上的会议管理,文档管理等等,但是BPM应该是更加专注于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集成,还有扩展,需求扩展这一块。满足企业上不断创新和敏捷的业务变化,这个是BPM的价值所在。不是OA平台,跟OA平台有区别。
第五个价值应用开发,现在我们讲很多PAAP平台,SAAS经用,H3有私有云,也有公有云,在座的不知道有没有用钉钉,钉钉上面的流程用的就是H3,用的就是我们的产品。这一块我讲一下应用开发,我们可以在私有云和公有云进行相应的开发,我们上了很多系统,这些系统管理了我们企业大部分核心的业务,就像这个拼图一样,这个拼图的空白区域可以理解成企业没有上信息化或者没有上系统管,想管理上市场上看了之后,比如说我们有CIM管理需求,不需要体量庞大的转达CIM,或者SIM的系统,考虑到成本,考虑到一些管理需要,这种情况下最适合用BPM来扩展这方面的需求,同时可以黏和,把各个系统打通,这个是做应用开发的,但是我们做应用开发不是代码堆出来,我们基于这个平台,包括我们做的合同管理,预算,废控,包括项目管理,HR系统等等,CIM系统等等,这个都是BPM经常做的应用系统。
我强调一下或者重申一下,BPM这个开发平台不是万能的,BPM做不了哪些开发应用呢?因为有很多客户提出,尤其是去山东那边很多客户提出,能不能给我开发一套财务系统,或者开发一套EIP系统,这个是BPM不擅长的,因为这里面的业务逻辑和专业度特别高,这一块是BPM所不擅长的,做一个重申。
第六个价值叫移动整合应用,这里面包含两个层面,首先说企业流程的移动化,这个流程我们刚才说了,有很多,除了BPM本身做的界面,很多技术都支持了,我想讲的是我们叫移动应用整合,整合移动应用,比如说已有的HR系统,EIP系统,或者CS,本身不支持移动端,我们可以去整合做一个移动端的适配,实现大的移动协同。这个是我们具备的能力。
还保证更多的应用趋势,有几个点,比如说像这大数据、微应用、物联网、社交网络、智能BPM、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还有非常多一些我们的客户,我这边是PAP,我想在等级化部署,我可能想部署到云,我可能想做混合云,无论您这边选择怎么的部署方式,或者您这边的团队是什么样的开发语言,我们是全部支持的,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实现(英)加(英),双引擎应用的厂商。
最后介绍一下我们产品还有我们公司的情况,我们产品叫H3 BPM,不是华3,不是H3C,我们为什么叫H3,起源于我们是最原始的三个核心架构师来源于清华的硕士研究生,他们做的毕业课题,三个清华的,H3。我们公司奥哲网络是专注在企业流程管理这个领域,包括私有云,包括公有云。
经过13年的探索,我们专注在以流程管理为核心的,实现端到端管理的信息化云平台。同时我们的发展目标,让天下没有难用的流程,这一块可能跟马云这边介绍我们让天下没做的生意,这个我们是属于借鉴他们的叫法,这个也体现了我们追求极简的用户体验,这个好不好用,客户拿出来非常方便就能用,向导式的。
同时我们进行双引擎,产品大概的功能框架首先提供对流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体现平台的OA式的流程门户,协同门户,单点,应用的开发,移动端,这都是我们的功能板块。
从公司来讲,我们目前在私有云这一块已经积累了超过500家的企业,这些项目,这边讲一点,我们项目的成活率是100%,奥哲在BPM项目上,所有的项目都是保证圆满交付。首先这个产品是完全国产,自主研发。另外我们做这个项目本身有200多人的团队,在整个企业来讲可能是一个小的公司,但是在BPM整个行业,我们的规模还是比较大的。
包括和大部分,超过80%的客户有一个长期合作的关系。同时我们是在今年的年初跟阿里有一个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我们在2017年年初得到了阿里巴巴集团的A轮融资,钉钉的流程就是用的H3,这也是市场对我们的认可。
在客户方面,像在北京这边的建行总行,中石油总部,新疆建设兵团,这些大型的央企以及我们的家乐福、奔驰的外企,还有像龙湖、美邦、步步高知名的民企都是我们的客户,希望有机会加入到在座各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当中,谢谢大家,后面有一个三分钟的小视频,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视频)
主持人:的确奥哲让天下没有难用的流程让我们大家印象非常深刻,下面我们有请天曦网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智能制造总监林君,为我们解读天曦科技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我们有请。
林君:大家下午好,我是天曦科技林君,今天分享的是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并且结合一个具体的案例分享一下天曦科技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如何帮助企业提高效率的。
天曦科技有五大业务板块,第一个就是智能制造,我们提供的是整体的解决方案,包括从产品,从订单,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整套的解决方案。第二块是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第三是我们有大数据,还有云计算,云计算主要是侧重于细分市场,我们把智能制造相关解决方案放在云平台上,适合企业自己不愿意搭建硬件平台,到我们的云平台上实现EIP的应用。第五块是区块链。工业4.0还有中国制造2025都是分别针对物联网、云计算、3D打印、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天曦科技智能制造的解决方案,紧紧围绕或者基于这九大技术研发设计。
最右边的是我们的科技驱动,这九大技术领域,中间是我们智能化转型平台所研发的三个平台,一个是全球运维平台,智能产品设计平台,智能制造平台。智能产品设计平台快速定制化,智能制造平台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计划停滞时间。
总结起来天曦科技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有两大特点,我们是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涵盖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订单,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以及售后服务。第二大特点是以数据为驱动,以数据拉动生产,以数据为核心实现智能制造,我们知道在智能制造里面,物联网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建立物联网是围绕设备与设备之间,设备与人之间互联互通。
何为智能制造,基于海量的数据我们进行建模,预测看不见的问题,达到一定智能的决策,所以以智能为驱动是我们解决智能制造的核心。这张图比较清楚的解释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有客户通过CIM系统下的订单,如果这个订单是一个非标的产品,那就会进入到我们智能产品设计平台进行设计,设计完会通过EIP进行原材料的采购,并对仓库管理,下一个环节就是最重要的,产品的生产制造,我们提供的智能制造平台,涵盖了MES,CUC数控机床等,销售以后产品可以进入到售后维护,我们在这里研发了维护平台,这个维护平台与CIM有密切的相关性,整个形成完整的闭环。
下面我结合一个具体的应用案例来分享一下天曦科技智能制造在这个案例当中的应用,大通互惠集团是一个生产阀门为主的制造商,在国内应该说填补了国内的空白,以前主要靠进口,他们的生产特点是以订单拉动,比如说A类阀门50件,他就生产50件,是小批量定制化的生产,包括铸造,机加工,装配以及包装运输。
天曦科技成功为大通互惠实现了解决方案,效率提高了20%,这个数据是用户提供给我们了,所以20%效率的提升,大家注意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这是这个实质项目的施工架构,在最底层,在智能生产车间我们有数控机场,机械手还有传感器,通过物联网以及数据采集系统达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数据在上传到我们的物联网、数据库,工业云,在工业云实现智能制造的相关应用。
总体可以划分四大平台,一个是领导驾驶舱,智能运维平台,智能产品设计平台,智能制造平台。接下来我分各个平台向大家介绍一下平台所实现的功能。
我现在是远程连线到大通互惠的现场,通过一个代码演示一下两个平台,一个是领导驾驶舱,另外一个是预测性维护平台。在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包括他的销售,售后服务。作为企业的高级管理者,也就是说总经理或者CEO,怎么才有办法高效看到企业各个运行环节的数据,基于这样的需求我们研发了领导驾驶舱,从这个主页面可以看到左上角是客户的订单,下面是销售的信息,生产以及右边的库存信息。通过这个界面,总经理或者CEO可以了解企业各个环节的运营数据,中间的地图做区域的分析和管理。
现在我选中广东省,他响应的数据更新到广东省的数据,我们看下面有每个月的销售额,红色是销售的趋势,从趋势可以看到,他是有增长的,说明企业在广东省销售状态良好。我再换一个省份,现在浙江省,数据更新到浙江省的数据,从每个月销售额来看有稍微的下降,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从这些信息,企业的管理者能针对性制定相关的策略,来提审自己的业务。
除了主页面之外,我们还提供了订单分析报表,库存,生产制造,由于时间的关系不一一分享了。
第二个是预测性维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传统的售后服务是这样一个流程,用户在现场的设备出现了故障,给供应商打电话,供应商会派维修工程师出差到用户的现场进行故障诊断,维修,或者更换。这样时间会比较长,影响到最终用户的停滞时间,降低他的生产效率。
我们基于大数据平台,基于物联网,当产品或者设备安装在最终用户的现场,我们通过物联网,24小时实时采集数据进入到他的云平台,我们对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数学建模,实时检测设备的衰减,提前发出预警,就在设备没有发生故障之前提前做预测性维护,来帮助最终用户提高他的生产效率,减少停滞时间。
刚刚我切过去是想给大家看这一张,我是考评过来,这是一个监控中心,我们以三种颜色代表现场设备的运行状况,绿色代表设备运转,正常,黄色代表预警,比如说阀门的使用寿命可能在未来的三个月或者在半年出现故障的概率比较高,红色代表故障。我们通过远程监控中心,可以很方便的了解到最终用户现场设备的运行状况,提前做出相应的措施。
第三个,我们在远程运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我们有了预制,有的检测,发现最终用户现场有故障的话,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大通互惠集团在福建的厦门,这件阀门有可能销售到新疆的某一个油田,即使有预警出差到那边时间成本跟出差的成本也比较高,所以我们提供了这是一个(英),是混合现实技术,采用的是微软的MR眼睛,里面的应用程序是天曦科技开发的。
新疆现场出了故障,技术专家在厦门戴上一个眼镜,新疆的工程师戴上一个眼镜,在厦门的技术专家可以实时看到新疆现场发生的故障状况,给技术专家诊断故障提供的帮助。另一个眼镜可以调出三维模型,给双方分析故障提供的方便,除了做远程维护以外,眼镜还可以利用在产品研发设计,产品展示机器运动仿真展示。我们展台也带了一个眼镜,会后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左下角是我们研究的一个场景,有三维的模型,可以根据零部件拆开。
最后一个智能平台是生产智能平台,我们在大通互惠实施的智能制造平台,有两个亮点。一个是当EIP进来订单,MES会从外部的条件排出一个排产计划。外部主要是有原材料库存情况等等,自动计算一个排产计划。
从定单到MES,再到机械手,再到加工单元,当然加工单元是数控机床,后面有机械小车,他们之间的协同是完全自动,不需要人工干预,MES会发信号给AGB小车,说我早晨要进厂生产阀门,小车会自动帮助,这个小车在规划的线路自动送到数控单元附近的时候,MES会发信号给机械手去抓第几号加工件,送到数控机床里面,然后再启动数控机床自动加工,这个小车会加工好的工件送到成品库,整个流程自动完成。
我们还做了其他的工作,比如说以前在企业当中,对数控机床加工程序管理起来比较烦琐的,因为一台数控机床需要生产各种类型的阀门,所以刀具管理,程序技术比较烦琐,我们还做了加工程序的管理,在MES有一个专门的数据库存这些加工程序,当EIP过来的订单要生产某个类型的阀门,MES会自动把加工程序下传到数控机床,并把历史的记录清空。
这是我们智能生产线车间的照片,从最顶白色的就是机械手,下面这一块就是托盘,这边是数控机床。在整个项目中我们做了有展厅,实现可视化,比如说领导驾驶舱,预测性维护,实现了自动化,系统的整合,因为每个企业都有很多的系统,我们把他整合,还有基础建设,基础建设主要是两部分,一个是网络,工业安全网络的建设,还有云平台的建设。
我们来回顾一下,天曦科技提供的解决方案是涵盖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从订单、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以及售后服务,我们以数据为驱动的解决方案,经过实质项目验证有效的解决方案。
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们谢谢林总的分享,下面我们的演讲嘉宾来自中再集团,接下来我们有请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副总经理杨李,带来他的演讲数字中再助力一带一路。
杨李: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和各位演讲不同,我看到今天大家来的很多人都是IT的专门从业者,我是来自一个比较传统的金融企业,在这个金融企业的IT从业者,所以我可能与大会今天各位来宾有些不同,通过今天我的演讲,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不同的印象,让大家知道保险是什么,尤其是再保险是什么,中再是干什么的,数字化中的中再是干什么的,还有最后的中再在为国家“一带一路”的建设当中都做了哪些事情,刚才也有主持人讲到我叫杨李,来字中再集团信息技术部。
我们来看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我们知道在近十年当中,中国的保险业作为金融业的三大之一的保险业,发展还是比较迅猛,我们能看到在近十年来,中国保险市场的增速是非常快的,这个增长率从2011年的4%到了2016年37%,发展非常迅猛。从2011年的4621亿发展到2016年的8000多亿,所以这个发展趋势还是非常迅猛,大概平均年发展率是在13.5%。
保险和大家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每个城市家庭当中,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有辆车,每辆车都需要保险,所以保险已经和大家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了。什么是再保险呢?通俗的讲,再保险就是保险的保险,就是说在保险公司所不能承受的风险当中,他会一些所不能承受的风险转移给再保险公司,所以再保险公司是保险公司的稳定器以及安全阀。
因为保险市场的迅猛发展,导致风险的累计越来越大,同时给再保险市场带来了很大发展契机,我们看到从2012年开始整个再保险市场以每年平均18.2%的增速发展,我们预计到2020年,大概这个再保险市场的发展保值规模可能会达到3300亿左右的水平。
我们来看一下我们中再集团是什么?刚才主持人讲到中再集团是来源于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他在2007年的时候做了股份制的改造,现在主要的资金的支持者是财政部,我们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央企。中再集团下设中再资产等等这几家子公司,同时中再集团在海外布局上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我们会有伦敦的公司,还有在伦敦的中再集团的合保的集团,同时我们有纽约代表处,香港代表处。
我们的保费规模现在已经是亚洲的第一位,全球第八大,所以是一个全球第八大的再保险集团。近年来中再集团的定位就是一体两地的发展模式,是国际国内市场再保险行业领先的资源组织整合者,怎么说呢,所谓的一体两异,实际上我们中再作为一个传统的国企,我们主要的发展战略是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的,我们一直秉承的再保姓再的经营理念,作为行业的后端,我们致力于服务整个保险行业,同时对内我们目前正在加紧发展国际业务,在国际发展上进行布局。
大家可以看到,刚才也是有各位讲到很多的传统企业现在都在做数据化转型,大家已经知道科学对于这个社会的发展是起了一个非常大的作用,因为科技的发展使我们从农业社会进入到了工业社会,现在科技的创新又使我们从工业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作为一个传统的金融化的企业,我们现在也在致力于整个数字化的转型,在数字化的转型当中,我们仍然秉承中再的宗旨,服务国家战略,我们会以文化驱动驱动我们整个的发展宗旨,所有的五化驱动,并且在利用ABCD,A就是人工智能,B是区块链,C是云计算,D是大数据。
我们同时在ABCD上正在加紧引入和布局,在举措上我们叫做聚资源,建平台,建生态,通过这三举措,我们为“一带一路”,健康中国,扶贫方面进行发力,达到整个数字中再的转型。
所以我们看到,数字中再的转型是不离开我们整个服务国家的宗旨的,所以目前在数字中再,中再致力于转型过程中,一直助力于国家的建设。
我们创造出一个产品叫国人国保,大量的国内员工在国外工作,有41万人对外承包工人。海外人员面临的人生风险也是非常大的,从2004年公开渠道获得对中国人的绑架事件是119起,为了帮助我们所谓的国人在海外的一些困境,我们开创的一个针对绑架的保险产品,来实现国人国保。
同时我们在5月12号推动成立了安保共同体,为中国海外员工,有可能出现的绑架,劫持,拘禁,勒索实现了第三方救援服务,打造国人国保,国人再保的平台。我们同香港太平等公司达到合作意向,推广整个产品,也会与商会平台开展合作。
第二个,我们一直在致力于海外网络平台的建设,我们已经有23个海湾备忘录,其中在“一带一路”的64个国家和地区当中,覆盖了44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一带一路”沿线之外,我们已经覆盖了73个国家和地区,同时我们正在致力于建设海外的监管信息统计与数据库,目前已经完成了47个国家的统计数据库的建设,后面的国家还在陆续的完善当中。
同时作为数字中再的转型任务之一,我们在规划,在建设一个“一带一路”的开放信息平台,目前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我们想给在“一带一路”的工程工作人员,以及“一带一路”沿线旅客提供就医的服务,我们可能会打造一个平台,将这些“一带一路”的中资医院以及华人医生,以及“一带一路”的随行医疗队和“一带一路”的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纳入这个平台当中,如果这些“一带一路”的工程工作人员以及游客或者我们的商务人员,在有就医需要的时候,能够根据手机定位尽快找到这些医疗资源,为这些出行的海外工作人员提供帮助。
所以数字化转型的中再,现在秉承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希望我们能够打造一个更加开放的平台,为我们国家的“一带一路”进行服务。
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们谢谢杨李从不同的视角为大家阐述了数字化转型,我们可以看到数字化转型在各个行业都是势在必行的进程。接下来为我们演讲的是神州数码,我们有请神州数码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神州信息运维管理专家王东,带来他的演讲智能运维助力企业数字化升级,有请。
王东: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下午好!刚才主持人介绍我是来自神州数码,神州数码实际上从成立,从之前的联想延伸是30年,一直来自于我们企业提供IT服务。
最近两年,其实我们也切实感受到了所服务的各种客户,无论是行业客户还是企业客户,都在朝这方面转型升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随着业务和IP紧密融合,对于我们传统的运维方式带来很多新的挑战和压力。神州数码也是在尝试用一些智能运维帮助客户解决这些问题,接下来分享一下我们在这一块的实践。
在开始之前,开始想跟大家看一下,数字化升级以后,企业的运维可能面临的变化或者是挑战是什么。我总结下来,其实是两点,一个是我们的应用的种类变了,传统上我们的应用其实无论是像EIP,OA,我们都可以归结成技术型的系统,也就是说,简单说就是记账的,记数字的。
在这个基础上,后来我们有基于大数据,或者数据分析的应用,这两个应用其实基本上还是围绕着我们自有的客户,所以客户群比较确定,需求比较稳定。随着数字化升级,我们的业务延伸到我们最终客户,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更多偏前端客户体验的应用出来,这两年我们也看到很多客户是有这样的需求,这种体验性的应用有个很大的特点,客户群不确定,数量不确定,包括需求也是频繁变动的。
基于这两点,其实我们在运维的方式上需要一个更快的应变,另外的影响是我们的架构影响,我们的很多嘉宾谈到的云计算,实际上随着云计算的引入,其实我们的架构也在发生变化,我们IT架构的分层会越来越细,大家也感受到原来是一个大的应用,现在很多微服务。其实我们从运维的角度来说,我们的管理IT实体的数量是在几何型的爆炸。
会带来我们运维规模和复杂度快速的拉升,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是怎么来应对。在这一块我们可以把我们的IT部门比喻成我们一个工厂,在过去的话,相当于我们的工厂生产的产品相对比较单一,就是我们说的比较稳定,这时候实际上对他工厂内部的组织和管理,相当于要求不是那么高。
随着我们数字化升级以后,我们IT部门要提供的IT服务的种类或者是说服务的速度等等,都有更高的要求,这时候其实对我们这个工厂本身内部的管理,流程包括技术都有了新的要求。其实接下来我们的IT服务工厂也应该是走向智能制造的概念。
怎么做呢?其实在咨询机构嘎纳曾经把运维管理成熟度做过一个分级,他认为大家可能会按照五个阶段前进,最早可能是救火型的,被动响应,后面可能会逐渐主动性的维护你的系统。再往后其实我们更多是需要把自己变成一个服务商,或者是一个作为一个业务部门的合作伙伴,实际上有这样一个转型。
过去我们可能更多还是在三级以后,接下来随着数字化转型,随着业务对IT的需求在增加,所以我们需要逐渐把自己的IT部门转型成面向服务或者做业务的合作伙伴。要达到这一点需要怎么做呢?其实嘎纳模型里面谈到了一些维度,说怎么评价你的IT成熟度,其实大致上可能分成了四个维度,包括业务管理的,包括技术的,包括流程的,包括组织的,内容比较细。简单总结一下,就是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其实就是我们的IT服务目标应该是围绕着业务的SLA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第二个方面,从技术能力来说你需要提供快速适应,快速响应敏捷的服务能力。
第三个方面,从流程上来说,其实我们需要打通是从业务开发到运维,包括操作这个层面整合的全流程。
第四个方面,在我们的组织结构上,其实也需要做一个调整,传统我们IT的组织结构会围绕着技术来分类,比如说我们可能有网络组,系统组等等,再往后我们相信我们可能更多组织会是一种以服务产品或者服务经理的角色服务组织结构。
这种组织结构会人员会动态调整,弹性的组织。
针对这四个方面,其实也就是我们智能运维要去实现的四个目标,我们理解刚才专家也提到,智能化其实包括人工智能等等,我们理解在现阶段来说,我们要做的智能运维,其实最主要是做这样四个事,就是围绕更好的服务体验,更敏捷的IT能力,更流畅的流程和面向服务的组织,这一块我们会打造几个核心能力。
首先一个能力,我们能够了解面向基于业务的SLA进行我们的IT服务能力的管理。
第二个,我们能够采用一些智能化的手段,对我们的运维进行支撑,这种智能化手段,我们理解其实更多是基于专家知识和业务场景的自动化。
第三个,我们的服务全流程的自动化,我们过去很多审批,像BPM很多是人工的,对于IT除了分控角度的人工审批以外,剩下的东西,包括对IT资源的操作,应该是一个流畅全自动化的过程。
第四个,我们在组织上,刚才提到其实我们要建立一个面向服务的组织,面向服务组织的时候,可能还需要一个比较好的技术团队支撑服务,这个技术团队单纯靠增加人是不太容易实现,所以他需要的是一个资源池支撑这个。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也为用户提供了智能运维的整体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其实是包含了服务和技术两个的组合,在服务这个层面其实我们会有我们的人工,包括接下来讲的会有一个云平台为用户提供基于云化的技术交付。
在技术层面,刚刚提到包含几个组建,一个是业务管理中心,一个是服务管理中心,第三个叫监控管理中心,第四个叫自动化的操作中心,第五个是智能分析中心。
实际上我们在业务管理中心,核心是围绕着,我们认为未来用户的IT服务应该叫产品化,我们其实是围绕为IT服务产品,或者IT服务目录开展的,所有我们的工作原点实际上来自于我们的IT产品目录,基于目录组织我们的服务,看我们的运营结果,运营报告,这是我们的一个出发点。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流程其实会做延伸,传统的IT服务流程,一般是会用(英)的框架实现,但是通常之前实现更多是集中在运营阶段。现在要做到一个智能化的运维,我们更多是需要把这个服务流程延展到前面的开发、规划这个阶段,实现这两个阶段的打通。
第三个是在监控中心这一块,监控中心这一块,传统可能更多是基于资源的监控,我们理解如果要实现智能化的运维或者更灵活,便捷的运维,我们需要对应用进行深度的监控。这是我们说的应用监控。
另外在操作层面,传统上如果我们所有的应用都是基于人工执行,其实这个过程肯定没法提供这么敏捷高效的相应,但是如果是简单的,我们有些开元的自动化工具的话,可能会存在一个问题,都是单步骤的执行,实际上没有一个应用场景,不能提供一个完整的,特定目标完整的服务交付。所以在这一块我们需要打造是一个自动化,场景式的运维。
除了基本能力,我们也在进行一些智能化的探索,在这个智能化探索有几块,第一个是我们的大数据,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后面可能会介绍我们现在的做法。除了这个以外我们还需要做两个事,第一个是我们称为(英),我所有的智能分析是基于整体的架构,我的IT架构到底是什么,只有分析清楚了这个之后,才能科学的思考,智能的判断。第二个非常重要,其实所有的工具只是一个技术平台,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你的经验在哪里,实际上你给他赋予的智能怎么来的,这一块结合神州数码服务的上千家企业的经验,我们逐渐也是把这方面的运维经验放到我们的专家库,形成了一个智能分析的中心。
除了这个以外,今年我们特意打造了一个基于云的交付平台,这个实际上了这样一个功能,第一个,我们是把传统的企业里面使用的IT服务台,类似这样的功能从企业本地提升到的一个云端,用户过去可能是在企业,我们可以通过在线的方式,包括人工的方式,以及现场支持的方式进行服务的资源申请。
包括他现在能够反问的途径,包括我们说的网站、微信、移动APP、语音,在他所有的访问请求的话,第一个他是可以通过我们的智能客服进行一个应答,第二个我们在后台还有7×24小时的服务团队,可以对我们所有的客户提供这样的专业服务。
另外我们在各个区域其实还有现场工程师,如果是解决不了的还可以由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所有这一切基于我们通过平台的共享,一个方面是集成了我们的资源人力共享,另外一个我们形成了一个知识经验的共享,通过我们这个平台,很多行业或者是通用的知识库,其实陈列在我们的平台中,通过我们的平可以推送给相应的客户。
除了我们刚才说的云平台是把我们的服务台进行了一个集中上升之外,另外其实他也帮助我们把所有的企业、客户的服务进行了一个集中化的管理,这个指挥中心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服务看板看到用户的服务形态,服务内容,根据需要对我们的资源,工程师进行动态的安排和调度。
除了这个我们还可以对所有的调度人员,通过集中的云平台进行策略和任务的下发,通过达到了标准作业操作规范,这些规范是通过平板电脑或者是手机进行执行,这样保证我们每个客户享受到的服务都是统一的。
除了我们说的对人工进行了这样的标准化的规范以外,我们在很多客户部署了运维自动化的系统,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客户端通过自动化的系统,对很多常规的操作进行无人化的执行,而且在这个无人化的执行过程中,具体要执行哪些操作等等,这些组建我们已经进行了一个标准化以及社区化,也就是说我们一些好的,比如说在A用户有一些好的知识或者经验,把他提炼出来以后做成了一个标准化,自动化的标准,实际上我们会给他推送到其他客户,让所有的客户都能享受到这样的共享能力的输出。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实现知识的最快速的传递,或者最标准的传递。
除了标准的知识,自动化的传递之外,另外一个我们会帮助客户一起看待,全面看我们未来的目标其实就是服务大家SLA管理,怎么样管理?对我们理解,客户的SLA管理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刚才也有嘉宾谈到,业务和业务之间的关联,业务和业务之间流程的端到端,我们说第一个关注的端到端。第二个端到端是我们刚才提到,我要给用户最好的体验,我们从用户的客户端到后台服务器之间,到底经过了一些什么样的延迟,他的体验如何,这是第二个端到端。
第三个端到端是我们承载运用的整个基础架构的依赖关系,从上层的数据库再到下边的硬件,这一块从自顶向下的依赖或者是服务质量的情况,这三个东西都是需要我们去关注的。所以说基于这样一种视角,我们给用户提供这样的,这张图就是我们的看板,在这种看板里我们会把刚才提到三个端到端的信息,通过三维立体的视图展现给客户,包括我们说的业务的端到端,前后台访问的端到端,通过三层模型的建立,我们是可以清晰的看到,全面的了解我们业务的真实情况和相应的关联关系,也能够最快速地发现我们的问题。
除了我们刚才说的应用监控以外,其实我们现在在智能运维这一块也有一些探索,尤其在机器学习这一块,我们举一个例子,有时候我们可以收到很多,在运维看到很多的日志,比如说收到几万个日志,严格意义上说,这几万个日志的内容都不是完全相同,利用传统的计算方式或者统计方式,我们可能找不出来有问题的地方,我们现在是可以用一些机器学习的方式,来做一些模式搜索和数据的聚类,基于这种聚类,这是举的例子,我们做的一个案例,通过聚类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自主发现的匹配,我们能发现常见的模式有哪些。其实我们发现在这三万个日志里面,有三万多个是类似的,发现一些高频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快速的定位。
刚才说的其实是帮助我们做一个全景,了解IT运行的全景图,除了这个全景是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我们要提升我们的响应能力,需要有一个智能化的手段进行操控。在我们智能化组建里面其实有一块很重要的自动化模块,这个自动化模块包含了几个比较重要的点,第一个本身自动化的操作,但是在这个自动化的操作上面有很三个很关键的入口,我们刚才说的各种服务目录,我们所有的服务目录或者服务产品会形成我们的一个运维场景,这就是决定我们每一个运维场景下面的自动化作业或者是流程的顺序。
第二个我们叫专家规则,这个专家规则是帮助我们来识别应该启动什么样的预案,以及这些预案启动的前提条件是否正常,执行完成以后是否成功,不成功是否予以回退。
第三个是执行过程中有一个感知架构的,简单的意思是我们操作的时候需要跟整体的架构关联。比如说我们要去做打补丁,如果我们不知道架构的话,只是简单进行补丁安装,我们知道架构可能先给备机打补丁,然后再做主机的升级,这个其实就是通过我们的识别实现的。
基于这样的场景管理,我们可以实现非常复杂的操作,智能化操作,包括类似于切换,这一块实际上可能涉及到一个企业整体的IT环节的管理,这些都可以通过我们这个平台实现。
介绍一下,刚才提到自动化是基于架构的模型,基于架构的模型的蓝图,实际上我们除了刚才说的在运维阶段基于架构的了解实现以外,另外一块其实我们也可以在部署或者说系统出界的时候进行智能化操作。刚才我们在做数字化转型的时候,其实我们有更多的应用出现,这种应用有更频繁的部署。传统的做法我们就需要进行,按照不同的步骤进行基础环境的准备,应用系统的安装,验证等等的工作。
在我们这个自动化的模式下,我们仅仅需要做的其实是用户只需要定义我们的应用蓝图,就是整个IT系统的架构是什么样子,把它画出来,画出来以后,可以举个例子,你要构设一个应用,只要你把这个逻辑架构画出来,所有后续的安装、升级,验证,其实都是由我们这个平台自动帮用户执行,而且执行完成以后,所有的配置信息,安装以后到底每台机器安装了什么软件,也会同步到我们的架构信息保存那个地方,这个信息反过来还会继续支持我们前面说的应用场景的识别和判断。
刚才跟大家简单分享了一下我们在给企业做IT运维服务的时候所采用的一些实践,在智能化运维的实践。
总体的感觉是这样,我们的理解,在传统上我们的运维其实还是一个面向过程的,更多是我们关注的就是一些资源,而且这个资源基本上就是社会类的资源,另外我们关注对每个人工作的安排。随着我们的智能化发展,使用我们智能运维的体系,我们更多面向业务来进行管理,我们更多通过这个平台了解,感知我们的最终用户的SLA体验,同时我们会提供一个面向服务的组织架构和流程,这个服务架构就是刚才提到的,通过云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非常快速弹性的增长IT资源池,同时我们会有完整的从IT业务到开发到运维到操作的一个全流程的管理分化平台,确保整个用户的IT服务是一个流畅的。
第三个,我们是进行了一些,在利用我们对上千家企业的服务改革中所积累的经验,进行了沉淀,基于这个沉淀的话,通过我们基于场景化管理的自动化运维平台,来实现我们的智能化的运维,更多是通过经验的积累,专家库实现我们的智能化。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引入一些类似于机器学习的能力,帮助我们发现微小的比如说在运维过程中忽略的微小的变化,找到潜在的问题,这个是我们前期对智能化运维的实践分享。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神州信息,神州信息是神州数码旗下从事IT运维服务的公司,我们30年以来一直服务于我们国内大中型企业和行业客户,从公司本身定位两个,一个是我们叫云时代的IT服务商,另外一个我们提供服务应用,帮助用户打造跨行业的互联网平台。
今天分享智能运维,也是我们的一个核心业务范围,也希望在后续能够跟大家一起有机会继续合作,把我们的智能运维的理念或者是实践跟大家一起进行分享,我的介绍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王东的分享,今天我们邀请了产学研方方面面的代表,今天非常高兴邀请到了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冯海旗先生,有请他带来主题演讲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CIO角色定位。
冯海旗:尊敬的各位同仁下午好!我是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的老师冯海旗,大家觉得财经大学怎么还有信息,的确有,而且时间还不短。信息学院从设系到现在走过30多个年头,与此同时,我从大学毕业到现在30多年了,主要是做科研,也帮助企业做过一些信息的运维管理,有一半的时间在高校教书育人,主要是教科研,教学做的比较多,科研一般。
今天大家做了一系列报告,干货满满,我觉得也累了,所以我来点虚点,大家适当放松一下。
我选的课题叫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CIO角色定位,其实这个话题取自于今年8月份在网上流行的一个贴子叫我们是谁,本来是乙方为了发泄心头的郁闷,调侃甲方,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当然也不乏我们这样一个群体,CIO,我们是谁,我们是企业CIO。
非常长的一个贴子,我个人觉得这个题字道出了我们这个从业人员心中的酸甜苦辣,的确是这样,过去是这样,我觉得未来一个时期也会是这样,所以在这样一个场合务点虚一起讨论在新的时代下CIO如何提升自己,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提升,为信息化,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做出新的贡献。
围绕这样的话题,我选了这么个话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两,我们又能到哪儿去,所以三个话题,回顾一下关于CIO的角色,这样的制度的由来。
我们在座各行各业有年轻的同事,也有年长的同事,我们在这儿看看CIO这个角色怎么来的。我们现在什么人都可以当,无论是技术总监还是CDO,还是现在的CIO,还是什么信息中心主任之类的,大家都是在这个角色范围之内,所以是一起回顾,看看我们这个行当,我们的定位是怎么变化的。
第二个就是在现代的情况下,对于我们这个群体,或者我们从事这项工作有什么新的要求,最后一点简单的体会,到底有个什么定位。
我们先看秩序的由来,说说信息技术。从我们现在的文献当中或者我们的亲身感受当中,没有哪一个技术的产生对我们社会经济对人的影响如此之大,就是计算机技术,我们知道标志现代计算机诞生就是1946年的计算机,超大规模。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各种各样的技术,各种各样的应用不断呈现,所以我们作为一个老师教给学生,学生一毕业就发现学的东西过时了,或者不用了,我们从业人员今天忙的东西,明天不知道出了什么新的东西,今天的东西可能又过时了,所以保持信息技术的持续应用在非常发展。
大致是这么一个线条,不是涵盖所有的核心技术,就是这样。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看看出现了CIO,CIO本身是从政府的角度延伸,所以叫首席信息官,是从政府。我们知道信息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时效,所以在管理机构,政府机构就把这样的技术引进去了,随着应用的日积月累和应用面的不断扩大和应用层次的不断深入,产生大量政府的信息资源,我们现在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现这个资源管不好,信息技术的时效是难以发挥的,所以这时候就产生了设立信息资源管理或者是相应的岗位。
我觉得早年我们引进计算机,特别是在小型机很快被淘汰,在那时候萌生了这样一个岗位或者职责,到后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到1996年的时候,美国政府通过了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条例,有的叫改革法案,就这么一个动力,认识到信息管理对政府工作的重要性,包括效率,包括工作的有效性,要求联邦政府设立CIO,所以首先是在政府机构设立的职位。在往后发展,经过了当年的发展,特别是到2002年的时候,我这儿有一个现实需要和制度的要求,现实需要大家都知道,这个信息技术按照新的模式定律发展,各行各业各个方面都在使用,我们叫现实的需要,另外就是制度的要求,美国政府而言上升到一个工作条例,一个法案的层次。
美国联邦政府设立了众多的CIO,在政府机构,包括联邦政府后来到各州的政府都设立了不同层次的CIO,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体系,随着这样的群体不断的壮大,开始成立了一个专业性组织,成立了美国CIO理事会,当然这个理事会出了一系列影响这个行当发展的要求,岗位的设置,类似的职业操守,有一系列要求。
再往后,政府的CIO制度,取得了非常好的时效,就延伸到企业层面,企业纷纷效仿政府机构的做法设置CIO,但是企业CIO和政府CIO从角色定位上还有履行的职责上有很大差别。在这个过程当中全球的信息化发展非常快,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当然也包括我们国家政府也开始设立CIO制度。
我们国内在企业层面上,国资委还有其他部委也提出这样的一个制度和岗位设置的要求。我们在谈企业,我看今天大部分都是企业的高管层,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当中大致分为这么几个阶段,最早可以追诉到早期的数据处理,所以有个词叫电子数据处理,叫EDP。
那时候,早些年,比如说刚才林总讲,我们那时候金融机构保险业就拿一个通讯把数据串起来就叫电子数据处理,就形成了以懂技术的人为主体。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在我们这个行当产生了一个新的叫管理信息,特别是以美国苏打州的教授为主创立了这样一个概念,那时候企业开始设立信息系统主管这样一个岗位。
那时候大家做什么,两个事,一个是系统开发,一个是系统运维,那时候的运维和现在讲的运维,包括王东讲的运维不是一个概念,不是一个层次。我入这个行当的时候,做信息系统干什么?就是给企业做一个小应用,做一个小程序,那个时候很长时间上这么个角色,职责就是运维到开发。
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逐渐除了运维以外开始给业务提供支撑,给角色提供支撑就出现了信息主管,其实他的管理角色的信息,主要是支持管理层的角色。后来逐渐演变,信息管理应用面宽了开始逐渐承担企业内部的规划,采办,系统开发实施,还有技术基础的运维以及数据管理的职责。
这时候我解读为,从过去的技术和技术管理开始向管理层延伸,向技术加管理这样的转变,再往后到90年代的时候出现的新型的信息管理,要求企业内部具有前瞻性思想的管理者,因为他管理的人更多了,当然技术的部分也没少,基本上还是这个定位,比如说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或者信息技术的战略规划,还有系统的架构,设计架构的管理,还有包括你团队的建设,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源,同时肩负着企业内部或者行业的规范标准界定的职责。
在这个阶段CIO开始往管理层次迁移,这时候很多企业的利益相关方都期待CIO的宽广的视野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我相信经过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切实的感受,当然希望越高失望也越大,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形容CIO,哪儿出了大家都找你,在这个阶段有很多研究,在这儿不讲了,他希望CIO具有很多方面超长的能力,比如说什么业务和IT技术发展的引进,同时要求你懂业务,懂运营,懂得企业的IT架构。
同时还这样的过程中,能够为企业的运营,企业的决策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叫多面手,全能手。这几个方面有很多对CIO的要求,在这儿不讲了,所以我们说随着应用的扩展,当然也包括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效应,随着CIO地位的提升很快面临新问题,在这儿不解读了,大家都知道有一个IT悖论,这就是我刚才说的期望越高失望越大。IT悖论在那个结论包括到现在,有不同的解读,随着IT悖论话题的讨论,很当企业反应,在整个企业信息化过程当中面临一个共性的空洞。
我们归纳一下前期,我们看一下在这个阶段,到90年代的时候,CIO的职责,不是说管理职责,是企业对他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大致分成这几个阶段。后一个阶段是以前一个阶段为前提,起初就是功能性的小主管,再往后发展是你不仅仅是你部门的,你技术的主管,同时你还成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协调,各个部门落实他战略的地位,非常有力的一个战略官。
在这个时候要求你的信息技术,信息系统要能有效支撑你的业务,支撑企业战略的落地。再往后大家对他的期待更高,要求你有高瞻远瞩,预见未来,这时候我们称之为战略驱动,不说贡献了,我取自别人研究的总结。
到新世纪以后大家做了更多的研究,着力研究有两个方面,一个在过去的十年当中,相当高比例企业的CIO被认为没有给企业创造价值,在这个时间段讨论的话题非常多,但是这个事对咱们来说有点委屈,甚至还有点冤枉,他是站的角度不同。
也有人比较给出一个中肯的评价,CIO从一开始,从这个技术能手过渡到阶级管理层中,CIO的角色本身,没有定位在技术上,当然技术是一个基础。所以他认为CIO的角色在于,为企业提供IT基础设施,通过他的技术,他的远见卓识,保证企业的基础设施是稳定的,能够有效支持企业业务的连续性,当然还有为企业创造价值。
如果这样假设成立的话,CIO的角色就变得更具有战略性,所以有时候我们信息部主任叫苦连天,就是你要找准你的定位,但是那个事没人干怎么办,你想办法呗。他的职责我个人理解,通过你的专业知识,通过你对企业的了解,通过你对于业务的了解,通过很明智的使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来激发企业优化你的业务流程,更新企业的发展战略,支持企业战略的落地。这时候CIO要具备技术和业务双重的技能。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觉得CIO是什么,前面是IT,你领导你的团队,上层前面叫CIO,应该是叫创新引领,在企业内部你要是功能系统的集成,今天好几个报告都讲到企业系统的内容,企业外部,在企业组织之间的小集成,然后再加上促进企业业务的落地,包括你的过程,应用,流程的优化,通过技术的创新。
大致这么个脉络,未必那么准确,进行了很多研究的结论。我们是谁,我们就是这么来的,所以我们干的事情又繁重又复杂,所以有的时候还没那么影响,我们到现阶段是谁,从我们各种媒体上,从我们的政府报告上都能看出来,简单说这几个方面,一个是现实的需要,一个是我们的政策导向,这是2020-2020的国家信息化战略对信息的定位,信息化认为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世界重大变革的重要力量,这时我们必须要认清现实情景,同时信息资源成为重要的资源,现在又冒出了大数据分析,很多,其实我觉得就是这样的优势,成为一个无形资产,大家都在建大数据,过去不太重要,虽然都描述了,现在大家切切实实体会到。
同时他的影响体现在哪儿?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全国产业分工和经济结构调整,虽然短短的几个词,我觉得对我们来说是全方位的,下面全球化正在引发全球深刻的变革,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报告很长,我觉得这几点非常复杂,给我们点评了所处的时代,和所工作的情景。
信息技术我们说是多方面,今天好几个报告,现在技术的持续创新发展以及应用,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还是个人的生活学习,还有像人工智能,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影响到我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站在国家的层面,从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有非常清晰的解读,在这儿不展开讲了,我们看看新的十九大。我们国家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十九大描述的非常清楚,发展仍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转变发展动力的关键期,同时技术的发展更加来势汹涌,今天谈了很多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物联,在这样现实需求和政府导向还有技术不断的冒出来的情况下,为企业创造很多新的商业模式,新的运营模式,改变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确是这样,以前谁能把手机放下,放一个礼拜不用手机试试,不是说我们自己不行,是你生活的氛围不行,谁都找不到你你的工作怎么办。
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我们称之为信息化,其实早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在这个战略层面上十九大报告提了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都是做实体的,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同时提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每一句话后面对我们都是挑战,都是机遇,同时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展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企业层面上,我们说企业未来的特征,今天好几位主题报告提到数字转型,数字化,未来的企业首先是数字化企业,但这儿的数字化和我们在过去那个年代从模拟转到数字,那个数字不是一个概念,含义是不一样的。企业的IT架构将从过去的走向实时的业务平台,包括刚才几位的报告,大数据的分析,行业的商业模式,这时候IT已经从幕後总向前台,开始成为智能化的一个主要推动力量。
数字企业还有很多方面的内容,时间关系不展开讲了。另一个方面创新是企业丰富发展的基本法则过去是,现在更是,现在我们会很多好的企业伴随着商业模式,运营模式的不断创新,改进客户的体验,谁有客户谁有能生存,没有的用户体验,你就被用户抛弃,就是这样的,数字驱动发展,我们的数字驱动发展是什么,不仅仅是我们把信息技术做更好了,更高效,更高性能,我们的应用更多,也未必。企业发展还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我觉得未来至少现在看不到,过几年肯定是这样的趋势,这就是数字化的发展过程,你要通过数字化来加强你内部的竞争管理,有效管理,可靠性,加强对客户的沟通,对商业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通过知识的固化形成企业的知识,所以我们说数字发展也有很深的内涵,包括我们提的数字中国,智慧城市,智慧社会都是这样的概念,没有一个数字化的前提,其他都谈不上。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强调信息化都不为过,在这个情况下,我刚才形容我们大像无形,现在你可以找找,整个看看系统是什么样,几乎看不到,特别是虚拟化,云计算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系统的开发方式,运营方式,完全不一样,这正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我们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为数字化不是免费的,数字化充满了艰辛和挑战,所以对我们的群体来说的确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我这儿引了IBC的一个调查,这是预测2017年2018年数字化转型,当然商业的数据未必准确,至少是一个声音,是一个趋势。从2005年15%增长到25%,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
CIO一系列角色的变化,我不念了,这一系列的变化怎么办,要不适应,要不被抛弃,这是值得我们所有从业人员,我们这个群体都应该认真考虑的。
怎么办?我们说你的角色已经不仅仅是个技术擅长,不仅仅是个局部的职能部门的主管,你不仅仅是一个管理的角色者,一个合作伙伴,你开始上升到战略,你应该具有这样的担当,承担起企业数字转型的职责和使命,领导企业,推动企业的数字转型。
靠什么?靠你的知识,靠你对企业的理解,企业商业的理解,对行业的未来趋势的判断,所以我把它定位现在的CIO就不是CIO了,是CI好几个名称,你可能是一个首席推动者,因为你对IT基础设施,你对IT技术的发展,你对企业应用的理解有更独到,更深刻的认识,IT技术帮助企业改进你的流程,同时你还是一个中间沟通的有效,无论是企业内部沟通还是企业外部的沟通,起到这样的沟通促进作用,我们称之为叫(英),同时还有对业务和技术这些方面具有战略家,这个战略家不是我提的,是嘎纳在一个报告当中,要有远见卓识,你有战略眼光,所以你是个战略家。还有当前在做的工作,信息服务的提供商,所以有很多的角色。
总的来说,我把他理解为我们是一个全面手,实现战略角色的转型,领导企业的数字化大概有几个方面可供大家参考,当然不局限于。一个是IT的投入要和业务占据契合,通过这样的契合提升CIO在业务转型当中的地位,你不仅仅是打下手,你开始是一个推动者,领导者,是重要决策的参与者,还有提升IT应用的领导能力,加快新技术落地的不断创新。比如说我们提到数字转型,制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我们说数字化不是免费的,充满着风险,所以不是说我们以前系统又升级了,我们新设备,新技术是数字转型。你要落实,要非常清晰的理理你数字转型的目标是什么,大概核心的目标还是要提供运营效率,更重要的目标我认为第二是要驱动收入增长,不能带来增值,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率,再好的数字化也是一个嫁衣。
如果明确了你的目的,当然目的不同对不同企业所处不同阶段定位是不同,明确你的目的以后,紧接着下来就是你的行动计划,要在你的心目当中拟定你的行动计划。在企业内部从观念到能力的深入变革,要推动领导企业从内部的管理运营,甚至商业的思路,从观念到能力的提升,升级。
最后再达成数字化转型的成果,无非几个方面,无论是早期的信息技术作为公益应用,还是现在基于云的超大规模系统,无非是支持企业数字化有效的运行,可持续的数字化商业模式。我们说现在IT对企业的应用不仅仅是效率,更大程度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支持企业商业模式运行,这也是带来企业,实现企业价值非常重要的。
简单回顾一下,总结一下,我们CIO的角色怎么来的,怎么走到今天的,这个内容非常广泛,因为在这个过程中IT从一个早期的辅助工具后来到企业内部支撑技术,到现在创新驱动力。信息系统原来是业务支持和内部服务,后来走上了商务合作,创新发展,所以CIO从技术专家走到技术+管理的行家。在我们生活的新时代,在我们经济转型升级,在我们产业变革的时代,我们应该埋头干好事,同时还要抬头看天空,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冯海旗教授的分享,最后我们进行2017中国信息技术主管大会颁奖仪式。大家请看屏幕。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