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是中国最早一批看过工业4.0白皮书的人,因为本人离开航天系统前参与主笔的最后一份文件就是航天XX集团XX五数字化发展规划,当时认真学习了德国工业4.0的蓝图。给想了解的人做点科普。
大型复杂装备的研发是非常庞大的多学科融合,多部门协作的复杂问题,从产品的需求管理,到设计,仿真,制造,实验,定型,其复杂程度可能远超出一般人想象。
数字化首先解决几个基本问题:
1、设计和制造模型数字化。首先从二维图纸,升级为三维模型。每个学科再根据三维的几何模型,加入参数,进行力热电磁以及控制等各学科的仿真和实验,最后综合成可以加工制造的模型,下厂。以前都是靠二维图纸和各种参数表格,迭代很慢,而且容易错误,全靠一遍又一遍的人工确认和校对。所以说航天科技的质量管理水平全球领先一点不为过。有了数字化模型,产品在几何尺寸和基础动力学属性方面的设计,要高效了很多。
2,协同过程网络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实验,以及各级别的管理监督人员协同为了一个产品服务,整个过程,用私有云和大数据平台管理起来,一是可以让流程规范,避免低级错误。二是大量的数据,为后续智能化设计提供必要的保证。没有大数据的累积,谈智能化设计是搞笑的。做到从初始需求开始,每一个环节的数据,流程都可追溯,可优化。长期看,一旦建成,协同效率可以大幅提升。
3、制造精准化、智能化。把智能传感器、精密加工设备、无线通信等技术融合起来,实现制造过程的精准、智能化。不仅尺寸,在加工过程的温度、湿度和工艺等全部实现精准控制。最理想是拿到三维设计模型和工艺参数,直接自动化的实现制造加工。
还有太多太多,例如实验数据的云管理和数据挖掘等等。
所以,工业制造的升级,对工艺的精益求精,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才是大方向,而不是说"把一件事做好做一辈子"这么简单的单纯可爱的理解!
目前我国工业的数字化方兴未艾,网络化和智能化还距离很远。笔者离开系统的时候,达索和西门子的全生命管理系统和配套工具,是国际上较为先进的,但是费用也高昂,动辄上亿元的投资。还只是初步完成。
笔者希望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软件、互联网公司,在消费民生领域已经开花结果甚至领先全球的基础上,对工业互联网能进一步投入,提高我国工业能力,迈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新时代。
当然,最后对投资者说一句,拿着一两篇网络新闻水文,动不动yy互联网和软件科技公司江河日下,以为只有全民生产硬件(其实需要更高的软件水平,不然设计和制造工具都搞不定)的投资者,还是多沉下心了解基础常识。中国的数字化进程还早,天花板不知道会高到哪里,不仅护城河深,而且会创造出越来越多的需求。
我很感恩在这个时代,每一年的进步,可能超出1000年前每一百年的进步。人类社会知识的累积和发展,也是复利效应,跟财富是一样的。我会继续拥抱互联网和数字科技,让世界变得更扁平,让人们获取和学习知识的成本降到史无前例的低。
最后,一点落地的,如果互联网的基本逻辑是"流量+变现"没有改变的话。那么,我们生活细分领域,具备"唯一入口流量"属性的企业,都是非常有前景的。大家不妨从身边找找,哪些互联网企业,基本成了该领域事实上的"标准入口",我相信未来投资的回报,依旧会很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