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现已成为2017年的关键词,一跃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关注的焦点,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在建设这种高效智能的管理模式,但是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华为视频监控领域总经理王松涛认为首先要解决好三个问题,才能更好的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
“‘数据警务’是推动公安工作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在由深圳市智慧安防行业协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安防产业标准联盟共同主办的 “深圳智慧城市建设高峰论坛”上,深圳市公安局视频警察支队副支队长陈宝军如是说。
他表示,“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未来,公安部门也将构建以人工智能为驱动的大数据支撑服务体系,打造以‘情指行一体化’为核心的现代警务模式,精准、高效应用于侦查打击、督察监管、服务民生等,推动公安工作不断升级。
AI“赋能”公安的确是大势所在。随着雪亮工程等国家重大项目的建设,人脸识别、车辆识别已经慢慢落地、应用,很多城市已经具备了一些“智能”;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随着高清摄像头的推广、建设,由此产出的数据量也在不断增加。
如今安防行业提到的最多说法就是:海量视频3秒(若干)检索,但至今这个“海量”还没有被明确定义。未来这个数字将以指数形式快速增长,但这个检索的时间不能因为增长的数据就变成30秒、300秒。
如何做到高效智能正成为一个重要命题。
对此,在会上,华为视频监控领域总经理王松涛谈了下华为在视频监控领域的战略及策略。他认为,在向更智慧的城市的进阶过程中,必须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如何做到高效智能;二、如何把“联网互通”真正落地;三、如何基于云化来做最好的资源利用。
高效智能的确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大命题之一;未来随着包括省部委等平台、资源的接入,如何将视频数据做到真正共享也是重中之重;数据量增加之后,无疑带来了更多成本,如果不去做优化,整个资源效率就会极大降低。
除此之外,智能视频终端未来也会逐渐和IOT等智慧终端进一步融合、共享。那么如何将两者连接起来?华为在整个的视频管理部分,由之前单点的cell的方式逐渐成为了一个网状的拓扑结构,形成省、市、县三级架构。
在智能算法这块,华为通过“多算法”来支撑上层应用;在整个的智能和联网这一块,华为认为“云化”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
以下是王松涛的演讲全文,雷锋网作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及修改:
华为未来的框架会从三个方面着手建设:多维感知、敏捷互联、应用智能。
安防行业起初是高清摄像机+后端的中心智能;未来,华为认为,整个智能会走向全分布,中心智能+前端智能+边缘智能。
而这就要求各厂商在终端智能化上做进一步深化、要求整个智能终端走向高算力。
目前智能摄像机基本是1T到2T的算力,未来很有可能会4T起步。前端智能要把很多包括温湿度等数据进行采集,并推送到平台上进行多维数据碰撞。
如今,国内的智能终端正朝着这个方向去做,但随之也要考虑一个问题:随着终端智能的多维感知的数据的获取,那么在未来也要考虑如何将整个视频后端和IOT的互联网平台真正做到结合。
从联网的角度来说,无论是智能IPC、普通IPC,通过协议接入到整个平台部分,还是说整个社会资源的接入,包含各个部委的平台如何接入到这个我们的平台,都出现了几个特征:
一、大规模。两年前,一个市局基本只有10万台摄像机左右的接入;今天,很多城市已经从10万走向了百万级。在此背景下,不可能只有一家厂商、一种形态的设备去接入,泛接入的情况下,就要求多协议的适配。
而这背后也需要两个技术支撑点:
高可靠性。整个网络中发生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之前可能影响的是一个区域,未来可能影响一个市甚至一个省。
低时延。如果在大规模网络中做不到低时延,那跟传统的离线方式去检索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从智能的角度出发,智能算法正在走向复杂化。约束场景下,一般是在事后去做布控;而在非约束场景下,一般是在案发现场去得到结果。案发现场往往是一个非约束性场景,包含夜晚、伪装、化妆,遮挡等问题,另外摄像机的架设距离也会出现一些低分辨率的问题。
如果想要通过智能知晓案发现场的第一手信息,非约束场景成为了一个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非约束场景?深度学习与海量样本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因素。
非约束算法是华为未来最重要的发力点。它更适用于实战,对于在作案现场获得第一手资料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多算法。任何一个神经网络可能最开始的时候更多的只是解决车辆或者人脸的问题,但未来通过一个神经网络、一套算法,可以解决多个问题,包括步态识别等等。因此,平台应该能够让更多算法在上面发挥作用。
在这块,华为提出了两个概念:
多算法的管理,这些算法不仅要解决非约束性场景,同时还要解决人群聚集、人体分析等问题。
插件化方式灵活运行。这一点就必须去找出哪些算法已经进入实战,哪些算法已经满足要求,然后接入平台去服务用户。
从智能的业务来说,非约束算法以及算力是非常重要的两个要素,算力和大规模、高可靠性都意味着高成本。从成本的角度出发,只有让资源调度做到最优,才是真正的高性价比结构。
华为认为“云化”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微服务框架、服务编排和资源调度,能真正让资源做到共享,无论是CPU资源还是GPU资源,都能得到最优结果,让成本可以极大降低。
我们可以开诚布公的讲,整个算力成本现在已经在快速下降。
所以华为提出一个概念,未来整个智能的算力门槛一定很高,因为这样才能让智能真正做到实战,才能让城市真的智慧。
另外,华为认为软件和硬件解耦、应用和算法解耦,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做到解耦,在整个的应用生态上,才能不用让应用关注下层的一些算法接口,也不用让应用关注整个的资源调度。
应用应该真正聚焦自身业务逻辑。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特性,人群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应用必须去解决这些区域的特点。
(原标题:华为王松涛:如何才能建设更加“智慧”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