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者的出路在哪里?

2019-09-24 14:31:31
正眼观天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是全面而又彻底的。初期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人类部分工作岗位,但随着技术应用的深入,由点到面,由面成片,可能会出现大规模替代人类工作的局面。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科技的发展的确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从传统经济学角度看,历次工业变革中,在一定时期的错位和产业转型之后,让生产变得更有效率。无论纺织革命、蒸汽机革命、还是电力革命、互联网革命,均大致遵循这一路径。产业转型,对于那些劳动力来说,也都出现了新的工作机会,并未产生长时期普遍失业现象。

而这一次的信息革命有可能完全不同于以往,就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是全面而又彻底的。初期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人类部分工作岗位,但随着技术应用的深入,由点到面,由面成片,可能会出现大规模替代人类工作的局面。

过去10年间,人工智能(AI)正在取代越来越多的人类岗位,生产环节及部分服务环节都在减少人力。预计到2030年,全球至少有7500万至3.75亿人口需重新学习新技能和就业。在中国,至少1200万至1.02亿人需重新就业。

日本驹泽大学经济学教授井上智洋在新著《就业大崩溃:后人工智能时代的职场经济学》中,回顾了过去100年间经济与技术领域的思想家们的思考,试图揭示人工智能时代就业经济的最终“解药”。

“未来30年每天只需工作4个小时……大量岗位被人工智能抢走。”马云在首届(纽约)彭博全球商业论坛上的演讲。

“未来20年内,人工智能将替代的岗位数量由目前的9%至少将上升到47%。”DaronAcemoglu、PascualRestrepo的“机器人和工作:来自美国劳动力市场的证据”中断言。

“基于目前的技术水平,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成熟,中国现有工作内容中有40%以上、现有工作小时数中有31%可以实现自动化。”红杉资本联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人工智能对中国未来就业市场影响的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16-2030年间,中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全职员工的规模约在4000万-4500万人。

2055年前后,自动化和人工智能至少取代全球49%的有薪工作,预计印度、中国和日本受此影响最大。

AI对就业的替代效应不可避免。以2030年为界,之前可以称为“弱人工智能时代”,之后则进入“强人工智能时代”。井上智洋在《就业大崩溃》中通过讨论创新与经济增长、技术性失业之间的一般关系,定位现在AI技术的发展。他认为:“AI与人类处于局部互补、整体替代的关系。”虽然AI的技术进步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影响”,或者说其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迷人。

在《就业大崩溃》中,井上智洋重点分析了2030年前后出现的强人工智能对经济结构及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影响。“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生产活动将会全面实现机械化……人类将不再是社会所必需的劳动力,只有AI及机器人在直接进行生产活动……机器将变成‘生产的主力’。”

基于这种假设,随着对人类劳动需求的减少,纯粹的劳动者的收入会减少,并最终趋向于零。即使AI的发展使得生产力得到了爆发式提高,也只是拥有资本的少数人富裕发达,大多数劳动者反而变得更加贫困。

科技进步经常伴随着技术性失业这一风险,AI导致的技术性失业是否会成为长期的、大面积的问题?此前的技术性失业只不过是暂时的、局部性的问题。但过去的历史经验预计再也不能套用于未来的状况。过去与未来的前提有所不同,趋势当然也会不同。强人工智能时代,市场上的大部分工作将被机器人夺走,纯粹的劳动者将不再拥有工作岗位。

未来普通劳动者的岗位在哪来?

机器人步步紧逼人类,将来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在劳动竞争中处于下风。普通劳动者的就业岗位在哪里?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

这很容易理解,除了一少部分拥有飞跃性思维的研究者外,现有社会里多数工作都将被取代,很少有例外。预计到2040年左右,社会劳动人口将下降至总人口的至多10%。

这个预测结果是不是很恐怖?那多余的90%的人口,可能会从事什么工作?生计将怎么维持?

上述结果仅仅限于是一种假设。不过,人类技术的发展是加速度的,强人工智能的实现一定会比人类预测的要更早,替代社会劳动的速度也一定会超出人们的预期。鉴于此,上述预测的结果也一定会出现,而提早出现或许也是大概率事件。

根据更具权威性的研究,牛津大学的卡尔·弗瑞和迈克尔·奥斯在《就业的未来》一文中的预测,到2030年,就业人数将减为现在(2015年)的一半。按照这个思路,2045年,就业人数将至少再减半,即占总人口的1/4。这样的转变不是空穴来风、妄加揣测,而是基于现实状况的未来预想。

全球瞩目的以色列青年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提到“无用阶级”一词,并指出21世纪经济学最重要的问题,可能就是多余的人能有什么功用。一旦拥有高度智能而本身没有意识的算法接手几乎一切工作,而且能比有意识的人类做得更好时,人类还能做什么?

卡尔·弗瑞和迈克尔·奥斯研究表明,到了2033年,电话营销人员和保险业务员:99%的概率会失业,运动赛事裁判98%的概率,收银员97%,厨师96%,服务员94%……,然而考古学家被取代的可能性只有0.7%,因为该工作需要精密的模式识别能力,无固定章法可寻。

《庄子·人间世》曰: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没有用”?很有可能最没有用的事情,或是我们最不以为然的事情,未来才能够小心地存活于世界。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表明无用和有用也是可以相互转变的,未来改变是一种常态。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和《今日简史》中表达出一种观点:未来,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切都会改变。

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有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改变。因为,未来我们无法认知,而对未知的恐惧往往要远大于对对现状的不满。于是,社会大多数人一边牢骚抱怨,一遍一成不变地重复着昨天。

人工智能极速发展的今天,人类越来越多地遇见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事物,比如高级智能机器等。改变真正已呈常态化之势。想要在改变已成为常态化的时代得以顺利生存,首先需要的是我们认知得以改变、情感达到平衡,不断学习、重塑自我,跟随时代的步伐,在充满不确定的社会环境中,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学会与新生事物、未知事物以及各种预期的未来融洽相处。

收藏
免责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邮箱:xiali@infoobs.com